温州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瞿自杰参加新闻发布会 |
2020年12月15日(星期二)上午,温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小康中国·温州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民生部门专场(第二场),重点介绍温州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关情况。市统计局局长瞿自杰发布全市固定资产有效投资和重大项目完成情况等有关内容。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投资系列决策部署,抢抓重大机遇,始终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全力推进重大项目清单,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较快增长态势。我市坚持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精准投资,全市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有效投资质量不断提升,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同时,紧紧牵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切实增强带动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十三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年均增长9.6%左右;新开工在建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1564个,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782.6亿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十三五”期间预计年均增长11.0%左右,增幅高于固定资产投资1.4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在建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504个,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647.7亿元。二是制造业投资步伐加快。年均增长12.2%左右,增幅高于固定资产投资2.6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在建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477个,五年累计完成投资704.4亿元。三是公共服务投资增长加速。年均增长12.8%左右,增幅高于固定资产投资3.2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在建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119个,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05亿元。四是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年均增长9.5%左右,增幅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持平。 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围绕“四个聚焦”,瞄准高质量发展这个主要目标,精准发力,发挥关键领域投资的带动作用,较好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今年1-11月,我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6.3%,较2015年的24.7%提高1.6个百分点。 一是聚焦交通运输投资,大交通格局逐步形成。预计“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3.0%左右,增幅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4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4.8%,较2015年的12.8%提高2个百分点。五年来,建成“溧宁高速文泰段”等一批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里程翻番的目标;建成“市域铁路S1线”,迈入轨道交通时代。五年来,新开工在建亿元以上交通投资项目183个,累计完成投资1060亿元,如“杭州至温州铁路一期工程义乌至温州永嘉段”“金丽温高速东延线”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建设,为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下基础。 二是聚焦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温州城市美丽蝶变。预计“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5.6%左右,增幅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0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9.5%,较2015年的7.2%提高2.3个百分点。五年来,建成了“鹿城区绕城高速至卧旗山段海塘工程”“瑞安市飞云江治理一期工程”等一批民生水利工程,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五年来,新开工在建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64个,累计完成投资488.2亿元,如“华东大峡谷生态养生园”“温州生态园三垟城市湿地公园提升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为高品质实施“精建精美”奠定基础。 三是聚焦公共服务投资,社会民生福祉有效提升。预计“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2.8%左右,增幅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2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5%,较2015年的3.0%提高0.5个百分点。五年来,建成了“温州奥体中心”“附二医瑶溪分院”“滨海职教中心”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公共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五年来,新开工在建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19个,累计完成投资205.1亿元,为民生福祉提升夯实基础。 四是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注入经济发展强劲动力。2020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两新一重”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根据发改部门提供的口径,我市共有102个项目列入省新基建项目清单,计划总投资1836.2亿元;其中实施类项目43个,年度计划投资163.4亿元。1-10月,实施类项目共完成投资173.6亿元,完成率106.2%,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十四五”是温州全力建设“五城五高地”、全力打造全省第三极、全力建好长三角南大门的关键时期,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更好发挥其支撑作用尤显重要。下步,我们将锚定以高质量统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着力推进统计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对短板领域、“两新一重”、民间投资等项目的投资统计监测,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贡献统计力量。 现场提问环节: 记者提问:瞿局长您好,我是全媒体中心记者!能否请您谈下“十三五”期间,温州的基础设施投资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 市统计局局长 瞿自杰:全面小康,民生为先。温州常住人口930万,作为浙江省第二大人口大市,温州的人均基础设施相对不足,这也是温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需补齐的主要短板之一。在“十三五”期间,温州聚焦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城市面貌和城市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从老百姓直观感受看温州城市发展的变化,我想可以用四句话简单概括说明: 第一句话,拓空间,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温州这几年城市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大拆大整”到“大建大美”再到“精建精美”。这三个阶段,可以用一组数据来验证温州城市建设的蝶变。温州市用两年半的时间在中心城区拆除了108个城中村,为城市发展腾出了3.6万亩土地空间,让9.6万户家庭、40多万老百姓圆了安居梦。同时投入1200多亿元加快补齐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短板,投入1500多亿元来精心打造了瓯江两岸、塘河两岸、中央绿轴、三垟湿地、五马历史文化街区五大城市金名片,让老百姓走出家门就能看到最美丽的风景。 第二句话,强交通,百姓出行愈发便利。温州加快构建省域、市域、城区3个1小时交通圈,形成了高铁、高速、海港、空港和轨道交通的现代化城市的综合交通网络新格局,市民的出行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十三五”期间,我市交通投资总量超2000亿元,年均实现2位数的增长,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4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4.8%,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 第三句话,优环境,城乡生态明显改善。近年来,温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守护温州的绿水、青山、蓝天,相继拿到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等金名片,在“十三五”经济高速发展期间,我们不但没有破坏温州的生态环境,反而是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与温州经济同步提升和发展,所以,温州的蓝天多了、老百姓的刷屏多了,温州黑臭河少了,温州的绿水青山越来越以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第四句话,惠民生,公共服务更趋完善。近年来,温州持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绘就百姓“幸福底色”。近五年新改扩建中小学459所,等级幼儿园覆盖面从72%提高到99%;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全国首创建成了公益百姓健身房、24小时城市书房和全年无休文化驿站;大力度建设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医疗水平大大提升,温州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接近或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十三五”期间,涉及教育、文化、卫生等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投资年均增长12.8%,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2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5%,较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的持续增长,带来的是民生幸福的保障,我市人民群众对基础设施建设变化所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外界对温州的变化也给予充分肯定,温州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下步,我们将继续强化基础设施投资的统计监测工作,促进城市品质提升,民生福祉改善,吸引人才和创新要素的集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