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温州工业经济高质量指标发展情况分析 |
—— |
2018年,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企业效益不断提升,但发展质量仅处于全省中游偏下水平,在增速、结构、创新、动能等共8个方面20项工业指标中,有12项指标居省内第6位及以后,仅3项指标居前三。工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只有强大、富有竞争力的工业基础,才能支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提升我市工业发展质量刻不容缓。 一、工业运行基本情况 (一)工业增速逐步趋稳。1-11月份,我市规上工业企业(4618 家)实现产值4225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增加值89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0.8个百分点,已连续7个月稳居省内第6位。从全年看,我市工业生产增速前高后低、逐步趋稳,走势与全省平均基本一致。 (二)高端产业较快增长。今年以来我市高端产业加快增长,工业结构继续向中高端迈进。1-11月份,全市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3.3亿元、451.5亿元、312.0亿元和165.8亿元,增长8.6%、10.8%、13.2%和10.3%,增幅均高于规上工业。 (三)销售增长有所放缓。1-11月份,我市规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4099.3亿元,同比增长8.8%,增幅比上半年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内销产值(占85.7%)增长9.2%,比上半年回落4.5个百分点,回落比较明显;出口交货值增长较慢,但下半年增速逐月回升,1-6月、1-9月、1-10月和1-11月分别增长1.6%、4.1%、5.3%和6.6%。 (四)企业利润快速增长。1-11月份,我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1.7亿元,同比增长19.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10.7个百分点。其中,投资收益38.9亿元,增长78.3%,成为拉动利润增长的重要原因。分行业看,前六大行业中电气、化学原料、服装、通用设备等四个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8.6%、69.4%、65.7%和43.0%,主导产业效益快速提升。 二、工业经济高质量指标发展情况 (一)增长、动能、转型等方面指标发展情况相对较差 1.生产增速全省居中,增长后劲略显乏力。1-11月份,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4%)在全省11个地市中居第6位,与2017年持平,比2016年后退3位;同时,规下工业增加值增长8.7%(前三季度,季报),居省内第5位。工业增长处于全省中游水平,但从生产的先行指标看,增长后劲乏力。1-11月全市工业用电量增长5.0 %,居省内第8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增长2.1%,居省内第9位。 2.数字经济发展较慢,新增动能明显不足。数字经济列为全省“一号工程”,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1-11月份,我市规上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速(8.6%)低于全省平均3.2个百分点,居省内第6位。同时,新增企业明显偏少,截至11月底,全市规上工业新增企业38家,仅占全省(624家)的6.1%,居省内第7位,仅多于衢州、舟山,与居前4位的嘉兴(135家)、湖州(99家)、绍兴(86家)、宁波(73家)等地市相比差距较大。 3.传统产业占比较高,转型升级有待加快。我市工业以传统产业为主,1-11月份,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和泵阀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47.7%。但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速度不快,全市10大重点传统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1.9万元/人年(1-10月),低于规上工业2.0万元/人年,同比提高8.4%,提高率居省内第7位;主营业务收入利税率为9.5%(1-10月),居省内第6位。 (二)结构、质效、创新等方面指标发展情况好坏参半 1.产业结构有所优化,战新产业规模偏小。1-11月份,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的50.7%、48.7 %和18.6 %,比重比2017年提高9.3、3.3 和5.9个百分点,居省内第3位、3位和8位。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仍然偏小。1-11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总量居省内第6位,仅为杭州的16.4%、宁波的18.2%,在规上工业中的占比低于全省平均10.9个百分点。 2.企业效益明显改善,生产质量仍居末位。1-11月份,我市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为6.6元,比2017年提高0.7元,与全省平均持平,居省内第5位,位次比去年提升4位。企业效益明显改善,但生产质量仍然偏低,全市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14.3万元/人年,比全省平均低7.9 万元/人年,居省内末位。 3.研发投入占比居首,创新成效仍显不足。1-11月份,我市规上工业技术(研究)开发费用为97.5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5%,比2017年提高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0.5个百分点,居省内第1位。企业科技研发意愿和投入明显加大,但创新成效仍显不足,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30.7%,低于全省平均4.9个百分点,居省内第9位。 (三)融合、能效等方面指标发展情况相对较好 1.信息化位次有所提升,“两化融合”稳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快速融合,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据全省年度评估报告显示,2017年我市信息化发展指数为96.08,比上年提升3.19,指数低于杭州、宁波、嘉兴、金华,居省内第5位,位次比上年提升1位;我市“两化融合”指数为82.41,比上年提升3.04,低于杭州、宁波、嘉兴,居省内第4位,位次保持不变。 2.绿色发展有序推进,工业能效持续提升。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市工业企业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树立、巩固和提高。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流通的各个环节注重加强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能效水平不断提升。1-11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6%,高于全省平均0.7个百分点,居省内第4位。 (四)县域工业发展不平衡,重点区域增速放缓 1-11月份,龙湾、苍南、泰顺和瑞安等4个县(市、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4.4%、0.2%和6.7%,增幅均明显低于全市规上工业;鹿城、平阳和经开区等3个县(市、区)的增速在全市平均水平左右;而瓯海、洞头、永嘉、文成和乐清等5个县(市、区)的增幅均在10%以上。其中瑞安是我市工业强市,其工业增速比上半年回落了1.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