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农普办常务副主任 谢尚巧 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普查工作任务重、内容复杂、涉及广。按普查方案,基层普查区需选调、打造一支强大的普查队伍。一般是在基层普查区配备指导员、普查员(以下称“两员”)。“两员”直接面对普查对象,是普查的一线人员。他们在普查的整个过程中肩挑重担、作用关键,是各级普查机构与普查对象间的桥梁、纽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员”的思想、认知、态度、待遇关乎普查的成败。在此就“两员”待遇略做三谈。 一、正视“两员”价值 规范福利待遇 普查方案对“普查两员”选聘作了严格、具体的规定和要求。根据方案实施细则的要求,基层普查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方法,千方百计选好、配足“两员”。一般来看,被选调的人员都是基层社区、村居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骨干、积极分子。他们在基层都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但作为人也是有物质要求的一面。各级普查机构要高度重视“两员”的价值,并且使其价值在普查中充分体现和兑现,提升“两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国家规定普查作为统计的一种主要手段后,开展的各类普查接连不断、此起彼伏。从历次普查情况看,各期、各类普查的待遇不同,各地区的待遇也是千奇百异。在信息、资讯、传媒方式异常发达的当今世界,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各类普查待遇情况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频率更频繁、传播范围更广,相互比较不可避免。日长月久,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和情绪。待遇不同、过低,势必影响“两员”的情绪,这种消极情绪一旦成风,势必影响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消除误解和疑虑,有关部门要长远打算、组织力量、科学测算,分类、分地区、统一待遇标准,发文规范,便于基层普查机构操作。 二、提前公布待遇,严防克扣补贴 从历次普查来看,上级普查部门都没有统一的待遇标准,各地都是根据财政预算的宽裕程度来定“两员”的补贴、待遇。有的基层普查机构往往根据经费使用结余情况,到普查结束时才来定“两员”的补贴、待遇,事前、事中没有明确。“两员”的价值体现的透明度欠高,挫伤普查人员的积极性,致使普查员中途离职,导致“两员”队伍的不稳、不强。因此,普查部门有必要事先对普查待遇进行标准化、公布普查的待遇、补贴,解决普查人员的后顾之忧,事后兑现承诺,提高普查工作吸引力。 普查员的补贴一般采取逐级下拨的方式进行。在下拨过程中,个别经费困难的乡镇,部分村居存在借口各种理由对补贴进行克扣,实际到普查“两员”之手的经费,会出现少于上级普查机构下拨的数量,极易引起纷争。因此,增加透明度,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和普查“两员”公开普查的补贴、制定制约机制,严防克扣行为发生尤为重要、必要。 三、预算强调补贴,发放公平合理 普查工作宏大复杂,所需经费动辄上百万。普查伊始,各地普查机构都会根据普查方案,规模匡算经费预算,向县财政要求经费支持。但由于各地财政宽裕程度异样,具体审查人员的理解程度不同,支持力度也不尽相同。根据以往的经验,财政部门往往采用裁减总预算,包干使用的方法。这样就无形之中压缩了“两员”补贴。建议普查办在向财政要求预算时,要重点说明“两员”补贴的地位,突出作用和必要性,确保“两员”经费不被连带压缩裁减。 “两员”补贴计拨不可机械化,不能单纯按普查对象数来计拨。在计拨过程中,既要考虑普查小区大小,也要顾及普查对象工作量,更要注重态度和数据质量。从以往普查的经验和教训来看有三个要点,一是小区基本补贴体现公平,二是普查对象数量拼效益,三是工作态度讲质量。综合各方因素,周全考虑计拨、形成制度,激励普查“两员”的积极性。 “天下大事,必成于细”,细节决定成败。普查是一种庞大的调查体系,这个体系由无数的细胞构成,而“两员”待遇、补贴则是重要的细胞之一。这个细胞的生命力决定了整个普查队伍的战斗力,关系着普查的成与败,不容忽视。目前,全国第三次农普工作进入查漏补缺阶段,“两员”待遇、补贴即将开始兑现,农业普查机构务必要精细考核,认真抓好兑现工作,增强普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