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2016年温州市造纸业能源消费分析

——


造纸业是轻工业中能耗较高的行业之一。温州造纸企业以回收利用废纸进行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为主,其消耗的能源品种主要有原煤和电力两种。我市从2012年出台《温州市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行业整治提升方案》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对造纸业实施了停业整顿,经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及环保设施的投入,目前只剩下为数不多的造纸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规模效益、环保要求等均满足了当前国家对造纸企业的政策规定。

一、温州市造纸业的基本情况及能耗特点

(一)造纸业能源消费呈现高速增长

2016年,全市共有14家规模以上造纸企业,其能源消费总量共计7.81万吨标准煤(等价值,下同),同比增长33.1%,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能耗增速33个百分点。造纸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1.7%以上,较2015年比重提高了0.4个百分点。从能源品种看,2016年煤炭消费4.3万吨,同比增长了40.5%,占全市非电用煤量的4.4%,占比较2015年提高1.3个百分点;电力消费1.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0%,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总量的1.2%。

(二)造纸业产值能耗和产值电耗均呈下降趋势

由于环保、节能降耗等要求,我市造纸企业均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设备投入,如穗丰纸业设备投入超过8000多万元。2016年,14家规模以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3361万元。由于近年来连续的技改投入,我市造纸企业产值能耗和产值电耗均呈下降态势,2016年产值能耗0.7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了2.6%;产值电耗0.15万千瓦时/万元,同比下降了4.9%。但与规模以上工业比较,我市造纸业产值能耗增速仍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个百分点。

(三)企业的区域分布较为集中

从区域分布看,2016年,温州市规模以上造纸企业永嘉县有7家,占50%,瑞安市有3家,苍南有2家,经开区和乐清各有一家。2016年,全市造纸业的工业总产值是10.47亿元,其中永嘉县5.85亿元,瑞安市2.22亿元,其他县(市、区)共计2.39亿元。

二、造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能耗总量的高增长带来的节能降耗压力

经过两年整治提升,温州市造纸企业通过行业验收实现开工生产,造纸用能比重逐年增长,2014、2015和2016年比重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的0.9%、0.9%、1.7%,导致全市节能降耗压力增大。以永嘉县为例,2016年该县七家造纸企业总能耗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19.3%,其增量拉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8.9个百分点,导致当年该县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2.5%。

(二)绿色发展带来的环保压力

造纸企业需要热力来烘干纸张,产生热力的锅炉普遍以煤炭为主燃料。企业生产能力越大,用煤越多。按国家对造纸业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到“十三五”期末,单家造纸企业需要达到1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相比现在将翻一番。当前,每家造纸企业年均消耗数千吨的煤炭,届时煤炭消费量不仅会成倍增长,更是面临着环保压力带来的企业发展和生存问题。

(三)能源价格带来的成本压力

由于煤炭去落后产能,市场上低质低热卡的烟煤逐步被高质高热卡的无烟煤替代,煤炭价格已上涨约五成左右。同时,我国为治理雾霾天气,正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天然气、醇基燃料等清洁燃料替代煤炭等高碳能源,如果造纸企业采用天然气等低碳清洁能源品种,将面临不小的能源转换成本压力。

三、对造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是创新因素的集聚和竞争动力的放大。在借助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做好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相关产业或多个企业之间的地理接近,划定工业企业功能区,集聚具有生产要素互补的企业,如造纸厂集聚相关纸桨等产业链企业,与垃圾发电企业、污水处理厂等的地理集聚,消纳发电企业的热力、污水处理企业的重水,实现产业间的资源可循环利用。

(二)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规模效应与环境优势

我市造纸业的规模和产能远远低于国内同行发展水平,与“十三五”时期国家对造纸业产能整治提升要求尚有距离,行业集中度仍有可提高的空间。当前,应该继续鼓励造纸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鼓励企业间的同类整合、兼并重组。通过扶优扶强汰劣的方式,推动企业整治提升,加快行业产能集聚,坚决淘汰落后的产能和设备,腾出能源和环保的指标,提高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真正成为高技术、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态低碳产业。

(三)加强政策激励,支持资源的循环利用

     温州的造纸业属于资源回收类型的企业,为消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电商包装等纸制品垃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该重视造纸业的静脉产业性质,注重对这些静脉企业的扶持,给予应有的税费优惠政策。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造纸行业发展方向的行业重点项目,应该积极向国家、省级争取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专项和产业专项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