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从高碳能源结构视角分析温州能源消费

——


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结构是造成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要着力解决雾霾天气,势必要降低高碳能源消费比重。近些年,温州市对新能源的需求虽然有增无减,但是在能源结构比重中仍是微不足道。考虑到全市能源消费对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的依赖,要摆脱这种依赖,不只是靠全社会上下的自觉行为,更需要各级政府对能源供应及需求结构的前瞻性的规划,使全社会能源结构更加合理,适应当前绿色发展的需要。

一、温州能源消费高碳特征显著

除水能外,温州没有其他常规一次能源,二次能源主要是火力发电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而火力发电用煤约占全市煤碳消费量的八成以上。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消费结构是当前温州市能源消费的最大特征。

(一)以煤为主的全社会高碳能源结构

2015年,全市初始能源消费中煤炭及其制品(含省统调煤电用煤)量达1250万吨,石油及制品消费量是385万吨,但是以太阳能、生物质能提供能源量仅有7.09万吨标准煤。在我市初始能源消费品种结构占比中,煤炭及制品的消费比重达到53.7%左右,比2014年略微下降了0.1个百分点。石油及制品占比是33.8%,比2014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合计占初始能源消费比重的87.5%,全社会呈现高碳的能源结构。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与生产的高碳特征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是453.43万吨标准煤(等价值),约占全社会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26.4%。从2015年能源消费品种来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计消费原煤1192.48万吨,同比增长3.7%。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煤中,发电企业用于加工转换能源消费用煤合计1097.1万吨煤,同比增长4.7%,发电量293.63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85.4%。发电企业用煤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煤量比重是92%,比重比2014年上升了约0.9个百分点。

(三)被挤压的新能源应用空间

清洁低碳能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加速的态势,但是长期以来对高碳能源的依赖,使得能源产业布局、基建、技术研发等都是围绕着煤炭及石油制品展开,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自动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在雾霾治理、能源结构调整背景下,淘汰火电的落后产能的同时是传统的火电装机不降反增,加剧了火电过剩产能。2015年,温州新增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380兆瓦,新增水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仅是34.77兆瓦,仅是火力发电新增装机容量的2.5%。从发电装机容量来看,全市电力8770兆瓦装机容量中,燃煤火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已经占到了82.5%,但是四家燃煤火力发电企业的发电产能利用率最低一家不到40%,最高一家也不过70%,产能严重过剩。

二、“十三五”期间温州能源消费趋势

“十三五”时期,温州市能源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能源发展着眼“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替代煤炭等高碳能源,不仅是满足全社会环境保护的要求,更要满足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一)温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下降的约束性目标,我市也确定了相应的能源消费总量和节能目标任务值。“十三五”期间,全市将能源需求总量控制在2007万吨标准煤左右,年均增长是2.5%。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36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为1.7%,比2015年多110万吨。全社会用电量为420亿千瓦时左右,年均增长4%,比2015年多76亿千瓦时。

(二)温州规上工业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用能和用电增速下降明显,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缩小幅度较大,实现了总量控制目标的超额完成,但带至“十三五”时期的同期能耗基数数据却大幅降低,造成规模以上工业用能的空间变小。在“十三五”时期,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初步下降数是18%,年均下降的目标约是3.7%。然而,面对节能空间缩小、节能边际成本提高、造纸业等高耗能行业复产造成不利因素,增大了我市节能降耗工作的艰巨性。此外,“机器换人”的更新迭代和“数据中心”的建设等应用将消耗大量电力,势必增加未来能源消费的额外需求。

(三)温州能源消费的电气化发展趋势

随着电气化水平的提高,电能替代工作的推进,电力等优质能源将成为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对非化石类低碳能源的持续需求所在。从城乡居民用电来看,电气化进程意味着新增的电力需求。2015年,全市人均生活用电量是987千瓦时/年,预计到2020年,全市居民生活用电要接近1300千瓦时/人。此外,随着对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应用建设,到2020年全市将建成充电桩1.5万个。按每一辆电动汽车年用电3000千瓦时计算,到2020年10万辆车将增加3亿千瓦时用电量。

三、几点建议

能源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仍呈逐年递增状况,所以我市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新能源的应用普及,节能降耗等工作仍很艰巨。因此,需要加强能源规划约束作用,切实加快绿色发展,推进清洁低碳新能源布局进程,实现能源转换发展动力。

(一)严控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消费总量

要改变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消费结构,将煤炭的战略地位调整为重要的基础能源,推动能源结构优化。首先是对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费总量实施控制,实现峰值封顶,为低碳能源发展留出所需的空间。其次,要严格控制煤炭消费的新增量,关停并转一批低效煤炭用能,实现增减量替代。第三,加强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利用,采用清洁煤技术,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能源替代工作。

(二)着力推进核电项目建设

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现代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不仅符合我国能源建设的政策,更是有利于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全面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三澳核电厂规划建设的一期2台百万千瓦级机组,其装机容量将是温州市“十三五”末期电源装机总量的19.8%。加快核电项目推进将大大优化我市能源消费结构。

(三)大力推动其它新能源规模化应用

要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作用地位由目前的补充能源,逐步提高至替代能源乃至主要能源,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智慧化发展,满足“十三五”期间的新增电力需求。通过立足碳排放交易,反映能源资源利用的环境成本,建立新能源配额制,组织开发公共建筑的光伏,按用能总量和用地规模要求因地制宜配建新能源设施。应打造新能源的市场交易模式,培育第三方运维、点对点能源服务等新能源生产、消费和交易新业态。要发展能源互联网,顺应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

(四)深入挖掘全社会节能潜力

继续加强全社会的节能降耗宣传,切实增强公众的节能意识和自觉行为,形成良好的节能氛围。积极布局智能微电网和高效储能系统;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淘汰落后的耗能产品和技术;加快落实绿色建筑的推广应用,推进全市建筑的节能改造,深挖建筑节能的潜力。抢抓时机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升级,不断提高工业节能的水平和成效。要加速重点发展以智慧产业为代表的高延展性、高成长性、低能耗的新兴产业,推进低碳绿色节能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全面改造换代。(工业能源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