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普查  > 经验交流
    中国信息报:摸清“三农”新“家底”
    时间:2016-09-28 10:23:00 来源:温州市统计局 字号:[ ]

    中国信息报:摸清“三农”新“家底”

    ——写在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入户登记倒计时100天之际

      作为一个拥有近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中国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牢不可撼。在这种背景下,一项对农业大国国情国力的调查,自然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100天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大幕将正式拉开,我国“三农”的“家底”也将逐渐明朗。

    农业普查 惠农利国

      为定期掌握“三农”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我国分别于1996年和2006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全国农业普查。根据“十年一普查”的规定,2016年将是我国第三个开展全国农业普查的“普查年”。

      回顾过往,自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至今的10年间,国家连续出台了10个“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10年间,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相关政策支持之下,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广袤的农村面貌为之焕然一新。如此日新月异的“三农”发展,亟须通过农业普查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即将于今年年底正式进行登记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将对全国所有的农业经营单位、农业经营户、行政村和乡镇进行调查,涉及3万多个乡镇、60多万个村委会、2亿多农户,通过对普通农业经营户普查表、规模农业经营户普查表、农业经营单位普查表、行政村普查表、乡镇普查表、农作物播种面积遥感测量6张普查表中500多个指标的深入调查,全方位描绘出我国“三农”事业的10年“巨变”。

      “这次普查将立足农业,覆盖‘三农’。内容主要聚焦农业现代化、农村新面貌、农民生活新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农业从业者、农业用地、农业生产能力和结构、国家粮食安全、新型经营主体、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产品销售渠道和农民生活方式变化等情况,可以说是涵盖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来自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而作为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农村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所进行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此次农业普查的意义可谓尤为突出,任务也更加艰巨。普查将为农业生产经营者、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翔实的“三农”资料信息,促进农户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深化“三农”发展道路研究,引导社会关注和支持“三农”的发展。同时,通过普查所获得的农业、农村、农民等基本情况,将进一步揭示出当前我国“三农”发展的“短板”与“难题”,从而为未来科学制定“三农”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于促进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三农普的宣传标语“农业普查 福到农家”所揭示的,全面摸清三农“新家底”,将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三农”发展送去实实在在的“福音”,惠农利国。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农业普查也将为我国常规的农业统计调查更新抽样框,从而提高常规农业调查的准确性。“利用这次普查获取的基础信息,我们将建成全新的‘三农’统计信息平台,包括建成农业普查数据库等农村统计调查基础信息系统。同时,也将建立‘三农’信息的‘一张图’,将‘人’‘图’‘数’进行‘时空’一体化的整合,建立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可视化展示系统,从而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可靠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信息。”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张淑英如是说。

     

    强化组织保障 确保农普进度

     

      农业普查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国所有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规模庞大的系统调查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广泛参与,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要求,遵循“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从机构设置、方案编制、专项试点,到经费保障、业务培训、设备采购,把农业普查各项准备工作落到了实处,以确保农普工作顺利实施。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普查工作高度重视,并寄予很高的期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张淑英介绍说:“为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担任组长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并形成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十多个部门组成的普查机构,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国农业普查工作,协调解决普查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统计局,负责普查日常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据了解,国务院农普办还内设了综合协调组、方案设计组、数据处理组、调查与培训组、遥感测量组、宣传组、执法检查组、开发应用组等多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农业普查工作的组织与协调、预算编制、普查设备采购、方案和普查表设计、普查员培训等工作,确保农普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同时,地方政府也成立了各级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按照全国统一的工作部署、统一的时间安排、统一的操作规范,认真做好本地区的组织实施工作。

     

      制定试点方案,做好前期试点工作,是决定农普工作成败的关键环节。

     

      国务院农普办抓住普查内容和普查方式这两个最核心问题,开展了紧锣密鼓的农普准备工作,并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总结历次普查经验以及参考国际先进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普查试点方案。据了解,20156月中旬至8月下旬,国务院农普办组织北京、河北、江苏、河南、四川、甘肃6省(市)开展了三农普方案试点和压力测试工作,检验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试点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根据方案试点和压力测试结果,又进一步完善了试点方案,形成了《农业普查综合试点方案》。

     

      20161月份,国务院农普办在广东组织了综合试点。据介绍,这次试点工作完全按照“实战”的要求,通过模拟实施普查的全过程,扎实有序地完成了试点机构组建、普查小区划分、人员选聘、培训、宣传、清查摸底、入户访问登记等普查重点工作。试点取得了丰富的实战经验,锻炼了队伍。试点结束后,又对普查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之后,各地也陆续组织了综合试点。 

      “磨刀不误砍柴工”。抓好普查员的聘用和培训工作,同样是保证普查质量和普查进度的关键。 

      在试点工作中,各级普查机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聘了有责任心、有文化、坚持实事求是的普查员,并运用多媒体、动漫等多种形式,制作了通俗易懂的农业普查培训教材和视频,采用现场教学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培训效能。

     

      在落实经费保障方面,按照国务院要求,普查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的年度财政预算。各级普查机构会同财政部门编制了国家经费预算和物资规划,以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切实保障普查日常工作、选聘普查员补贴和配备普查设备的需要。各级普查机构也加强了经费管理,专款专用,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开支。 

      在宣传动员方面,各地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微博、微信、宣传标语和横幅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农业普查的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真正了解这次普查目的和意义,积极主动地配合普查工作,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国务院农普办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发布通告,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标语、口号及对联,最终从3000余条投稿中选出了“农业普查 福到农家”“农普进农家 利国又利家”等20条优秀作品。 

      当前,各级普查机构凝心聚力,上下一盘棋,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为正式普查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如果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在普查对象和普查内容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设计,更好地适应了当今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那么,在普查方法和数据采集手段上的创新更是亮点频现,可圈可点。 

      长期以来,传统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与更加快速、及时、客观的数据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国家统计局本着自主设计、服务外包、把握关键、流程控制的原则,将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农作物遥感测量为契机,全面提升统计调查的空间信息化应用水平,以加快改造统计调查流程,进一步提高普查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

     

      谈到三农普的调查方法和手段,总会出现一个令人欣喜的高频词——“首次”。 

      在此次普查中,首次全面使用卫星影像图绘制普查区地图和定位普查对象;首次在农业普查中应用手持智能移动终端(PDA)采集数据;首次全面推进联网直报在普查中的应用;首次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测量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首次全面建立和完善农业普查数据库和“三农”基础信息库,更新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整合涉农统计资源,建立三农普可视化系统……这一个个“首次”,将极大地提高农村统计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对农村统计方法手段带来变革性影响。 

      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测量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是一项高新技术,对全国调查系统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积极应对,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开展试点、制定实施方案、完善技术需求等工作,逐步深化了对遥感技术的认知,强化了对遥感知识的掌控。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总队多次派人直接到国家统计局、高校、技术合作单位等机构进行面对面的学习和交流;广东、广西、山西、四川、青海等总队主动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各总队之间也进行过多次相互交流和学习,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中,对于遥感技术在农业调查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新技术在农业普查中大放异彩。

     

      参加过此前全国农业普查的国家统计局富民调查队普查员张国发告诉记者,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农田多为梯田,被复杂的地形分割得支离破碎,再加上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现场核实难度大,一般都是两个人为一个小组,皮卷尺便是他们能利用得到的科技含量最高的工具了!“以前农普都是采用‘农户申报+普查员现场核实’的方法,因为基层调查员不太会用数学计算,只能把地块简单地分割成三角形、梯形等进行面积计算,误差难免较大。”张国发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他们上高山下深谷越天堑,冒着危险才完成了普查。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地方人力难至,只能“望地兴叹”,当时每人一天最多丈量10亩农田,而且也只是核实农户申报的准确度,“现在可好了,电脑设计好无人机的飞行路线,在天空中转一圈,自动起飞,自动降落,40分钟就能完成对整个村的数据采集,不仅不用爬坡上坎,更不用冒着危险翻山越岭。真是时代不同了!” 

      “无人机遥感测量对山地和海拔起伏较大地区的农业调查,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国家统计局昆明调查队无人机主飞手刘迪对此感慨万千,“过去用皮尺测量误差太大,而无人机遥感则不受地形和作物限制,能精确测量地块面积,还可以利用农作物光谱不同,实现农作物产量调查功能。”利用无人机代替调查员的双眼、双腿和皮尺,改变了过去由普查员走乡到户、手工测量和农户自测为主的数据采集方式,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障了普查员的安全,最关键的是数据质量有了保证。 

      以往搞的两次农业普查都是对“人”的调查,尽管我国农产量调查从2010年前后就开始推行以耕地作为调查对象的对地调查方式,但在农业普查中以“地”为普查对象的还是首次。所谓对“地”的普查,就是对农作物种植地块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地覆盖要素的普查,其数据是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对地块和农作物分类识别,在对样方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对农作物面积的空间测量。

       广东省惠来县仙庵镇的普查员王炳坤,仍清晰地记得二农普时的情形——普查员带着厚厚一叠普查表,走村串户、加班加点,工作量极大,全县的普查数据使用光电扫描,录入、确认和修改要花上十几天的工夫!而现在使用PDA后,数据的采集、录入、审核用不了几分钟,在指尖上就都能完成了。

     

      人们评价三农普的种种创新是“农普历史性的突破”,它将有利于全面摸清农业“家底”,有利于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统计普查自此实现了崭新的跨越。

     

      再过100天,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大幕将正式拉开,一场“福到农家”的国情国力调查才刚刚开始……(记者 魏琳 李琳 鄢来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