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经济运行稳步回升——上半年温州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
—— | ||||||||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62.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7.9%,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创2012年以来的新高(见图1)。增速居全省第5位,比去年提升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99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822.81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1087.63亿元,增长8.9%。与一季度比较,第一、二产业增速均提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提高1.9个百分点。
(一)工业经济企稳回升,五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增强。今年,我市以“工业强市”建设为引领,以“五一〇产业培育提升工程”为重要抓手,积极化解工业企业困难和风险,推进转型升级。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79.93亿元,同比增长6.3%,比一季度回升0.8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全市工业用电量比一季度回升4.4个百分点。33个行业中,有28个行业保持增长,有13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其中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五大支柱产业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233.44亿元,增长6.5%,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五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48.6%,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8.4%。其中,电气、汽摩配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9%和12.2%,电气、汽摩配行业增加值占五大支柱产业比重50.8%,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0.5%。从大中小型企业看,上半年大型企业实现增加值 95.62亿元,增长7.3%;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30.90亿元,增长2.2%;小微型企业实现增加值253.41亿元,增长8.1%。
(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提升,政策释放效应明显。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87.63亿元,增长8.9%,比一季度提高1.9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第三产业的主要行业中,增速较快的分别是金融业(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券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18.1%、8.9%和10.9%,比一季度有较大的上升,这些行业受益于政策释放效应的特征比较明显,而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7.5%、6.5%、5.4%和7.3%。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落实房地产新政,出台房地产业“温八条”,二季度以来新建商品房价格已连续3月环比上涨, 4、5、6月份我市新建商品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0.2%和0.4%。我市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4.5%,比一季度提高了12.9个百分点。受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影响,证券交易迅猛增长。上半年我市实现证券交易额2.71万亿元,同比增长5.3倍。受证券业拉动,全市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8.1%,比一季度提升9.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互联网+”新业态增势强劲。上半年全市限上批零单位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8.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3.8个百分点;与网络经济密切相关的快递行业保持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同比增长64.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2%,高于全部服务业增速7.3个百分点。旅游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美丽乡村建设为发展民宿经济提供了难得机遇,上半年我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6.1%和17.5%,比一季度分别提升4.7和2.1个百分点。 (三)转型发展成效显现,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在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不足,经济粗放型增长难以为继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市通过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 1.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一是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55.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重超过第二产业13.5个百分点,超过工业经济2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贡献增强,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7%,成为稳增长的主导力量。当前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为第三产业注入新动力。二是工业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0%、8.1%、8.0%,分别高于全省平均 0.8、1.1和1.1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7%,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4个百分点。三是投资结构继续改善。“机器换人”工作有力推进,上半年我市完成工业性投资273.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75.33亿元,增长2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0.9%和39.2%,增幅分别比全部工业投资高15.5和23.8个百分点。四是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今年以来, 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2%,居全省首位。高耗能行业能耗下降明显,上半年我市八大高耗能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0% 。 2.创新发展能力提升。一是科技创新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293件和720件,同比增长37.3%和100.6%,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3和32.8个百分点。二是科技投入持续增加。上半年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19.40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三是新产品研发进度加快。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08.04亿元,同比增长28.7%,比全省平均高出13.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四是企业劳动产出率明显提高。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3.06万元/人,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0%。 3.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和外部助力同步增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各项重点举措不断推进,为我市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一是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市委市政府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及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的经济体大量增加。上半年我市新设企业1.21万户,增长15.6%,其中私营企业1.18万户,增长14.6%。截至6月末在册私营企业达到14.85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7.2%,个体工商户51万户,增长12.6%。二是小微企业活力增强。市委市政府为扶持小微企业成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小微企业增加值增长8.1%,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幅1.8个百分点。三是温商回归步伐加快。上半年我市引进内资452.75亿元,其中引进省外项目到位资金243.62亿元,增长13.8%。 (四)消费持续稳步回暖,消费与投资构成较好的协调拉动力。上半年,我市消费持续好转,改变了过去投资快、消费慢的“一快一慢”的局面,内需对经济拉动力增强。 1.消费持续稳步回暖。上半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1.48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一是汽车消费继续保持平稳。上半年全市汽车类零售额186.89亿元,增长8.3%,拉动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6个百分点。二是市场亮点继续增多。在4G网络建设及新产品更新加快的带动下, 上半年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75.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66.3个百分点。受商品房市场回暖影响,上半年家用电器类零售额由去年同期的下降5.6%转为增长11.3%。三是住餐消费明显回升。上半年,全市实现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36.66亿元,增速由去年同期下降2.6%转为增长6.4%。 2.投资增长平稳。上半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1.02亿元,同比增长13.5%,投资增速与全省同步回落,但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在三大投资项目中,全市完成工业投资273.91亿元,同比增长15.4%,比全市限上投资增速高1.9个百分点;以国有投资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417.07亿元,增长16.4%,比全市限上投资增速高2.9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受土地有序供应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同比下降0.3%,但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8个百分点。 (五)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1.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7元,增长8.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6元,增长9.5%,快于城镇居民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两项收入增速均高于GDP增速。 2.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上半年公共预算财政支出237.28亿元,增长6.6%,用于民生类项目支出186.16亿元,同比增长8.8%,占全市财政支出的78.5%,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就业、卫生计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支出等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0.7%、22.3%、28.7%、23.4%和16.4%。 3.城镇就业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4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5.4%,城镇登记失业率1.91%,控制在全年预期目标内。上半年完成困难人员就业0.32万人,参加创业培训人数0.18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79.3%和60.3%。 4.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0.3%,涨幅比一季度回升0.2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六涨二跌”走势,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2.0%、0.4%、2.3%、1.8%、2.1%、0.4%;交通和通信、居住价格分别下降4.9%、1.2%。 二、温州经济横向比较位次明显提升,赶超发展初显成效 近两年来,我市全力形成赶超发展的良好氛围,迅速扭转大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垫底的局面。2012年我市28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末位的有17项。2013有8项,比上年减少9项,在全省位次前移的有12项。2014年有4项,比上年减少4项,在全省位次前移的有17项。2015年上半年,有15项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有1/3的指标居全省前列,只有1项指标居全省末位。 (一)经济发展速度位次明显前移。上半年,我市经济与全省各市比较,发展速度明显提升,GDP增速7.9%,仅次于杭州、宁波、湖州、舟山,居第5位,比去年同期上升5位。上半年居我市之后的金华、绍兴、台州、嘉兴GDP分别增长7.4%、7.1%、6.9%和6.8%,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拉开了与金绍台嘉的差距,向宁波市靠近,赶超发展的良好态势正在形成。 (二)半数以上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上半年我市2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工业、农业、投资、消费等15项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占50%以上。我市在全省具有比较优势指标分析如下:一是实体经济领域指标明显改善。在工业经济领域,2015年上半年我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3%,超出全省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在商贸领域,我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超过全省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二是有效投资指标保持领先。2015年上半年,我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3.5%,高出全省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工业性投资居全省第1位,技改投资增速居全省第4位,民间投资增速居全省第5位。三是农业等领域指标向好。2015年上半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5%,居全省第2位。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4.5%,消费信心得到恢复。2015年上半年新产品产值增长28.7%,高出全省平均增速13.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三)转型升级指标居全省前列。上半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4%,居全省第2位,仅次于杭州,高出宁波市8.6个百分点。在工业转型升级的指标监测方面,我市在全省的排位有明显提升。2015年上半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8.0%,超过全省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5位,好于宁波、金华和台州等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8.1%,超过全省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好于嘉兴、金华和台州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8.0%,超过全省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好于宁波、绍兴和台州等市。 三、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关系看,效益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应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市财政、企业与居民收入增长均好于GDP增长,但是上半年我市财政收入与企业利润增速下降,甚至低于GDP增长。上半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68.74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1.07亿元,增长6.2%,两项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0.9和0.8个百分点。各项税收收入中,契税、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分别下降25.6%、8.3%和0.1%。上半年我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4.33亿元,同比增长0.7%,比一季度回落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低7.2个百分点。6月末,全市4751家规上工业企业中642家企业亏损,亏损面达13.5%,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31.4%。 (二)从投资、消费、出口的三大需求关系看,出口有待进一步改善。从国家层面来说,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需要三大需求共同发力,上半年我市限上投资、消费分别增长13.5%和10.1%,而出口下降7.5%,且二季度以来降幅逐月扩大,对经济影响明显。据温州海关统计(以美元计价),上半年我市外贸出口总额79.68亿美元,同比下降7.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0.6个百分点,其中3、4、5、6月当月出口降幅分别为43.7%、25.2%、13.6%和9.1%。主要出口产品中,鞋类、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不同程度下降,出口市场方面对欧盟与俄罗斯市场出口下降影响较大。可喜的是,我市进口受贸易回归拉动,增长形势良好,上半年全市进口总额13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增速居全省首位。 (三)从经济与金融的关系看,金融风险影响依然存在。6月末,我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7494.43亿元,增长4.3%,增速比3月末回升1.5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19.2%。本年新增贷款233.18亿元,同比多增149.86亿元。但是我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如剔除企业直接融资等因素外,是难以支撑GDP 持续较快地增长。
当前我市贷款不良率仍在高位运行,6月末我市不良贷款率达4.04%,居全省首位。特别是今年关注类贷款总量依然较大,预计还会有相当部分关注类贷款转成不良贷款。企业贷款表现相对疲弱,银行对部分企业发展信心不足,慎贷、惜贷现象突出,而企业在贷款方面也趋于谨慎,企业贷款余额不断减少。6月末,我市工业企业贷款2224.73亿元,较年初减少46.93亿元,十大特色行业贷款1440.45亿元,较年初减少61.90亿元。 (四)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看,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困难。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转好,但是部分企业仍然面临“洗牌”的阵痛。一是市场需求疲软,企业产能过剩。上半年我市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3.5%,低于生产产值增速1.7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增长0.4%,低于销售产值增长3.1个百分点。据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二季度我市规上工业产能利用率约为74.02%,处于产能严重过剩区间,有53.4%的企业认为出现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问题。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不断挤压盈利空间。上半年,温州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3%,已经连续43个月下降,上半年规上企业人均职工薪酬同比增长10.0%,企业效益下滑明显。三是企业退规现象较多。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共“退规”486家,居全省首位。今年以来部分企业生产不稳定,受制约因素较多,据上半年生产情况测算有906家企业年底可能面临“退规”风险。 (五)从赶超发展的目标看,仍需继续加倍努力。上半年,在28个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GDP增长7.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与杭宁两市仍存在差距。我市第三产业增长8.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财政收入、金融存贷款、用电量、外贸出口等11项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差距,有的差距较大。 四、全年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展望下半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仍然存在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