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统计知识 > 统计讲座
为什么公布的物价指数与居民的感受有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消费结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等等原因造成的。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公布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将十四大类300多种商品的价格进行综合比较的结果,反映的是所有商品价格总水平的变化。而消费者往往用每天接触的粮油、蔬菜、肉禽蛋水产品等食品价格的变动,来判断商品零售总指数的高低,例如:1995年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6.7%,其中,食品类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8.4%,涨幅明显高于同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但由于食品类只是物价总指数中的一个大类,且目前台州居民食品类的消费支出(不包括饮料、烟酒)只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四分之一左右,食品类价格上涨28.4%,实际上只影响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1.7个百分点。因此,食品类价格涨幅并不等同于物价总水平的涨幅,只能说明对物价总水平升幅的影响程度。 
    2、计算物价指数的价格是综合平均价格,而人们往往用调价前后两个时点价格简单对比得出物价指数。 
    例如:某种商品上年各月价格均为4元,1999年4月16日该商品价格进行了调整,由原4元提高到5元,则4月份该商品平均价格为4.50元,调价后比调价前上涨25%, 4月份该商品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2.5%。因此,不能简单用调后价比调前价的涨幅25%来代替平均价格的涨幅12.5%。 
    3、从消费心理来说,厌涨喜落是人之常情,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计算不仅包括价格上涨的商品,还应包括价格不变和下降的商品,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对商品涨价比较敏感,印象深刻,而对价格不动和下降的商品却容易忽视,因此,仅用涨价商品来评价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准确性,就必然使统计部门公布的物价指数与居民的感受有差异。 
    4、由于每个家庭的收入水平、消费层次和具体需求不同,其购买的商品结构也各不相同,各人对物价变动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收入和消费水平越高,消费面越宽(是指购买的商品种类多、档次高),对价格上涨的承受力大,相反,收入和消费水平越低,消费面窄,收入主要用来购买食品,支付房租、水电费,而前几年,恰恰是食品类、水、电涨得较多,对低收入家庭生活影响最大,因此,低收入家庭对价格上涨最为敏感,总感觉物价上涨幅度比公布的数据要高,这是正常的。 
    5、现行公布的商品零售价格通常都以上年同期为对比基期。例如, 1999年一季度的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5%,是用1999年一季度各种代表规格品的平均价格与上年一季度相对应各种规格品的平均价格对比并经加权后计算出来的。但居民观察物价变化时,往往不可能像统计部门计算物价指数时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对比概念,有的是用涨价前的价格作比较,有的用上一次购买时的价格作比较,有的甚至是用好几年前的价格来比较等等,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 
    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反映的是同一规格、同等质量的商品价格变化情况,不反映由于商品质量提高,消费水平提高而增加的支出,以彩电为例,同样的尺寸,有普通屏幕与直角平面,多制式与全制式,手控与遥控,单声道与立体声的差别,显然后者的价格要高于前者。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