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增加值止跌回升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温州市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 |
200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克服“韦帕”、“罗莎”等超强台风带来的严重影响,积极开展灾后自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实现农业产值、增加值回稳略升的喜人成绩。据统计,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8.9亿元,比上年增加1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0.8%;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9.3亿元,增加5.5亿元,同比增长0.5%,这也是2004至2006年连续三年下滑以来首次实现总产值、增加值双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591元,增长1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 一、农业与农村发展基本态势 (一)种植业生产有增有减,灾后自救措施得力 1、粮食生产呈现面积、产量双下降态势。据统计,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28万亩,比上年减少14.2万亩,下降5.9%。“韦帕”、“罗莎”等超强台风在晚稻将要成熟时的正面袭击,对全市的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全市粮食平均亩产312公斤,同比减少52.5公斤,下降14.4%;粮食总产量71.2万吨,减少17.1万吨,下降19.4%。其中,稻谷面积173.9万亩,减少13万亩,下降7%,总产57.5万吨,下降22.2%。值得一提的是,在遭受超强台风正面袭击后,全市上下积极开展灾后自救,成效明显,全市粮食平均亩产水平比灾后统计的302公斤提高了10公斤,粮食总产量提高2.3万吨。 其它农作物生产有增有减。番薯面积26.3万亩,减少1.5万亩,下降5.4%;豆类面积17.8万亩,增加0.44万亩,增长2.5%,单产增加1.3公斤,总产达2.2万吨,增长3.5%;蔬菜面积100.1万亩,减少1.1万亩,下降1.1%。粮经比例继续调整, 2007年,全市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4.3:35.7调整为63.1:36.9。 2、花卉苗木类产品销售旺盛。2007年全市出售盆栽类园艺278.21万盆,同比增长9.5%,产值达20681万元。主要分布在瓯海区、乐清市等地。其中,瓯海区丽岙镇按照“产、学、研”一条龙的发展模式,推出了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景观木、盆景品种;乐清市的仙溪镇更被称为“花卉之乡”,在提高花卉产量的同时聘请花卉专家到现场指导田管、保鲜、包装运输等生产环节,推广标准化管理,提高花卉产品品位。在销售上以营销大户为龙头,成立花卉营销队伍,在沿海城市建立销售网点扩展营销网点。 3、食用菌生产呈现区域化,规模化、工业化生产格局。2007年食用菌生产(干鲜混合量)总产1.6万吨,同比增长0.6%。食用菌主要集中在苍南县,占全市产量的97.2%,目前已建成一个以马站镇为中心,周边辐射到渔寮、岱岭、蒲城等乡镇的集科研、生产、加工、储运为一体大型生产基地。 4、茶叶生产朝优新方向发展。近年来,各地把茶叶作为农村经济重要优势产业来培育,2007年茶园总面积20.6万亩,比上年增加1.3万亩,增长6.7%。茶叶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及经济效益,如永嘉县的“乌牛早”、泰顺县的“三杯香”,茶叶总产值从2006年的1.3亿增加到2007年的2.2亿,增长69.2%,随着市场对中低档无公害茶、有机茶需求量增大,而且采摘制作没有旺季与淡季之分,不用花钱雇人采茶,茶农可以一年四季均匀地安排劳力,“娃哈哈”、“统一”等大企业都与我市联系采购中低档绿茶,原少采的夏秋茶,现在也都有采摘,使茶叶产量与利用率大大增加,全市总产量4024吨,增长17.5%。 (二)畜禽生产基本稳定,畜牧规模饲养积极性明显提高 市场需求带动畜牧业生产积极性。受全国性生猪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我市生猪收购价格不断攀升使得生猪饲养效益好转,农户们渐渐走出上年低迷的困境,高收购价格带来了生猪的生产与效益双增长。据统计,2007年生猪存栏61.4万头,同比增加2.8万头,增长4.9%;生猪出栏87万头,同比增加3.1万头,增长3.7%。母猪饲养收益的提高和母猪饲养补贴的发放激发了我市农民饲养母猪热情,母猪存栏量3.7万头,同比增加1.3万头,增长55.7%。生猪生产在规模与价格上的双提高也带动了产出的增长,全年生猪饲养产值达到13.1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1%。由于猪肉与禽肉间存在替代效应,猪肉价格偏高带动了家禽生产的快速增长。2007年,家禽存栏量1330.3万羽,同比增加253.1万羽,增长23.5%。家禽出栏量2588.5万羽,同比增加567.7万羽,增长28.1%。家禽饲养的产值为4.2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5%。 其他年末存栏数:牛3.6万头,下降4.2%;羊11.6万头,下降8.4%;兔73.9万只,增长1.9%。2007年全市畜禽产品中,肉类产量11.2万吨,增长10.3%;其中禽肉产量增长最为明显,达到3.3万吨,同比增长28.7%;猪肉72114吨、牛肉2284吨、兔肉2234吨,分别增长3.8%、11.1%、5.3%;羊肉产量2031吨有所减少,下降2.3%;家禽饲养的快速增长拉动了我市种禽种蛋饲养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禽蛋产量57009吨,同比增加5853吨,增长11.4%,增速低于禽肉增长;牛奶27614吨,增长7.5%;蜂蜜4356吨,下降0.6%。 (三)渔业发展形势平稳,产业结构逐步调整 据统计,2007年全市水产品产量63.1万吨,与上年持平,实现渔业总产值4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0.5%。产业结构有所调整,其中鲳鱼3.2万吨,增长9.5%;毛虾7.5万吨,增长8.4%;带鱼产量5.7万吨,下降10.2%;小黄鱼1532吨,下降65%;海鳗1.2万吨,下降6.4%。 (四)农产品生产价格总体水平上升势头较猛 据调查,2007年全市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为109.47,上涨幅度较2006年的102.40又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分品种看,生猪、油料、杨梅等价格指数涨势较大,各为144.98、137.97、126.02,较2006年分别提高了约50%、38%、27%;水果类、家禽、蜂蜜等价格指数呈现增长态势,各为109.93、112.82、117.60;花卉、食用菌价格指数呈下降趋势,各为88.35、95.06。 (五)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 2007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三农”政策,以建设新农村为契机,以富裕农民为核心,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据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统计显示,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91元,增长1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实际增长速度比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高1.2个百分点,比全省农民收入水平高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主要呈以下三大亮点。 1、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主力军。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的深入拓宽以及农村居民务工日工资标准的提高,我市农村居民从不同渠道得到的劳务收入,呈现高度增长态势。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3451元,比上年增加584元,增幅为20.4%。工资性收入增长对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7%。 2、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纯收入凸现蓬勃发展态势。2007年全市家庭经营收入4012元,比上年增长10.7%,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比重为46.7%。 3、财产性收入稳步增长。随着农村居民财富的积累,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促使财产性收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2007年全市人均财产性收入718元,比上年增长20.4%。 二、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又好又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启动了“优势特色基地改造提升工程”,2007年新建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10个,创建特色产业强镇数1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农业“强龙工程”,2007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8家,全市累计达到134家,超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达到20家。农村新型合作经济“三位一体”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全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15家,社(会)员总数5.1万人,带动农户28.4万户,连接基地72.5万亩;2007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91家,新认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9家;全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农户户数达到23万户,贷款余额222亿元。深入实施“农民信箱”工程,注册用户数达到20.8万人。进一步加强农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上年新增市级名牌农产品20个。 2、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上年全市完成省、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77个,完成整治村建设614个;5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6亿元,完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7个,环境整治合格村1708个。开展“清洁乡村”行动,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18个,新建成农村垃圾统一收集的村庄836个,垃圾统一收集率达到42.9%,比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全市共完成投资1.27亿元,解决农村饮用水不安全人口25.7万人。实施“515防洪保安工程”,28项重点实施项目在建工程达到19项,共完成投资13.1亿元。实施农村康庄工程,建成通村公路里程2406公里,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95%,客运班车通村率75.6%。大力实施农业节能减排,共完成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治理示范村93个,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80%;全面完成了71个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2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 三、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及建议 1、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我市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靠天农业依赖性较强。2007年上半年,我市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相对较好,未发生大规模的病虫害,各类农作物生长良好,单产有所增加,但在下半年,连续遭受超强台风袭击,直接影响全市下半年的农业生产。虽然灾后自救得力,挽回了不少损失,但在自然灾害面前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是不容忽视的。 在新的一年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认识该问题的重要性,从灾前防治、灾害预警,到抗灾救灾、灾后扶持等一系列阶段上寻找新思路,使得农民生活更有保障,提高生产积极性,为2008年农业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2、生猪供求关系对价格稳定作用突显。因前两年生猪生产量下降,饲料成本增加,疫病频发等原因,出现生猪生产低迷,造成供求关系矛盾激化。2007年5月以来在全国范围内猪肉价格出现了罕见的频涨,超出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引起全社会关注。这轮猪肉价格的迅速上涨引发了市场多个环节的连锁反应,引起了消费者的担心和各界的关注,相关企业也大力组织货源增加供应,加之牛羊肉和鱼类价格的升幅较小,可部分替代猪肉的消费,肉价的涨势已逐渐减弱,价格渐趋平稳。进入2008年以来,春节期间,肉类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猪肉价格又有加速攀升的趋势。 相关部门应对症下药,通过宏观调控、合理饲养、鼓励扶持及完善防疫措施等手段加以引导,使我市畜牧业,特别是生猪饲养产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叠现。一是劳动力市场价格明显上扬,区域之间用工竞争加剧;二是市场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三是部分行业因对性别、年龄有明确要求导致缺工现象比较严重;四是输出后农村社会化服务滞后,外出人员难于兼顾家庭,甚至引发家庭危机。而仍然滞留于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用工日趋专业化、技能化的需求。 因此,既要提高输出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根据各行业对劳动力需求的特点,合理分配;重视部分留守劳动者的生产技术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帮扶力度,使得劳动力转移后的农村社会能够继续安定平稳的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