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索引号 001008003015028/2004-00003
组配分类 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 温州市统计局
成文日期 2004-03-2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03年温州市统计公报

——


温州市统计局

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3月22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实施“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中的各种困难,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年经济运行逐步加快,企业活力不断增强,生产与需求关系有明显改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迈出了新的步伐,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较高的增长水平,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全年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据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2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达到了1998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698.76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464.65亿元,增长14.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6475元,比上年增长14.8%。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进展。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56.6:38.1调整为4.7:57.2:38.1,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11.9%提高到12.4%,外贸依存度由上年的27.1%提高到30.4%,其中出口依存度由20.7%提高到23.2%;非农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9.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到47.3%,工业园区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3.9%。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继续上升,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79.9%。

  市场物价在结构调整中总体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1.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升2.8%(教育类上升15.9%),居住类上升3.6%,服务项目价格上升3.0%;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类、交通和通信类下降4.4%至3.3%之间。市区商品房价格全年平均每平方米5756元,其中住房价格每平方米5097元,分别比上年上涨6.8%和8.1%。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升0.6%。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44.3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06万人,其中城镇职工62.38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42.93万人,城乡个体从业人员35.33万人。按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24.86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42.7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76.7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7万人,全年城镇招收职工人数1.0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46万人,登记失业率3.1%。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土地、电力等资源性瓶颈制约更为突出,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欠发达乡镇的面较广,农民增收能力依然较弱;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子不大,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仍有差距。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农业产值39.82亿元,下降1.0%;林业产值2.26亿元,下降19.7%;牧业产值17.01亿元,增长1.9%;渔业产值40.83亿元,增长4.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6亿元。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24.1%和31.1%提高到26.4%和32.6%。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71.1千公顷,比上年调减23.5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4.2千公顷,调减13.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0.8千公顷,增长3.1%,粮经比例为62.0:38.0。全年粮食总产量87.29万吨,比上年下降12.0%,其他主要农产品大多增产。

主要农作物生产

指标

单位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产量

万吨

87.29

-12.0

  蔬菜产量

万吨

167.01

2.2

  水果产量

万吨

41.27

17.0

  ﹟园林水果

万吨

13.70

6.4

  糖料产量

万吨

5.33

4.3

  茶叶产量

3106

1.6

  油料产量

7488

-1.6

  蔬菜播种面积

公顷

75719

-0.8

  药材种植面积

公顷

2849

13.1

  花卉种植面积

公顷

876

71.4

  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强。全年造林面积2314公顷,发展经济林590公顷,幼林作业面积1196公顷,累计封山育林212.5千公顷,其中本年1.40千公顷,平原植树179万株。全年退耕还林883公顷。

  畜牧业和渔业生产总体稳定。生猪生产有所趋稳,禽、奶生产继续上升。全年肉类总产量11.17万吨,比上年增长0.4%。

主要畜牧产品

指标

单位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肉类产量

万吨

11.17

0.4

  ﹟猪肉产量

万吨

7.96

0.4

  牛肉产量

2034

11.0

  禽肉产量

25940

-1.4

  禽蛋产量

43117

4.5

  牛奶产量

23840

33.2

  年末生猪存栏

万头

72.34

-3.5

  年末牛存栏

万头

5.06

6.5

  年末家禽存栏

万只

1048.51

5.0

  全年水产品总量62.46万吨,比上年增长0.5%。

渔业生产情况

指标

单位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62.46

0.5

  海洋捕捞

万吨

46.60

-1.0

  海水养殖

万吨

13.06

6.8

  淡水产品

万吨

2.80

-1.4

  海水养殖面积

千公顷

21.65

2.9

  淡水养殖面积

千公顷

24.30

-2.3

  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2003年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7家,市级农业“百龙工程”龙头企业105家,产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农业龙头企业联结基地40多万亩。全市拥有100亩以上优质农业基地100多个,为效益农业发展提供了示范。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全年各级财政用于农业资金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年末农业短期贷款余额94.22亿元,增长2.07倍。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农田水利建设筹集资金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6%;完成土石方4557.76万立方米;累计建成防洪堤1766公里,标准海塘30.3公里;完成标准农田建设2.05千公顷,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5千公顷。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拥有农(渔)业机械总动力194.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全年农村用电量增长12.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3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实现工业总产值2676.9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重工业产值1351.41亿元,占比重50.5%;轻工业产值1325.54亿元,占比重49.5%。

工业经济结构

指标

单位数

(家)

工业总产值

实绩(亿元)

比上年增长%

比重%

  全部工业

140220

2676.95

17.7

100

  国有企业

62

39.65

-30.4

1.5

  集体企业

1171

43.54

29.3

1.6

  “三资”企业

511

136.28

11.2

5.1

  股份制企业

3740

568.13

28.4

21.2

  股份合作制企业

13382

538.66

19.4

20.1

  私营企业

9930

585.33

24.1

21.9

  个体工业户

111424

765.36

10.1

28.6

  工业规模经营、品牌经营继续发展。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下称规模以上工业)3824家,全年实现产值1265.96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其中轻工业产值576.49亿元,增长18.2%;重工业产值689.47亿元,增长26.0%。全市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21家,实现产值539.29亿元,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2.6%,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21家,超10亿元企业7家。从行业划分,年产值超50亿元的行业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8个行业,全年实现产值886.15亿元,增长21.8%,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70.0%。至年末,已拥有21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7个中国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52个国家免检产品,87个省级名牌。已有1650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3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36家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列入经济效益考核的3624家工业企业,全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7.7,比上年提高3点。在11项考核指标中,比上年改善的有5项,其中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9.9%,产销率为96.3%,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为9.2%,新产品产值率为6.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9613元/人,均比上年有所好转。效益考核企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75.3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利税总额117.71亿元,增长21.6%,其中利润总额64.79亿元,增长24.3%,呈现产销利同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影响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问题是,企业资金被拖欠继续增加,部分企业亏损严重。年末企业应收账款净额22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9%;亏损企业亏损金额2.04亿元,增长98.2%。深化企业改革、创新经营方式仍是工业经济的重要任务。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407家,实现总产值  19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实现利润4.17亿元,增长14.2%;拥有资产184.7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35.94亿元;全年施工面积  2612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022万平方米。

  四、国内贸易、旅游和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2.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城市零售额324.94亿元,增长13.2%;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97.60亿元,增长7.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28.25亿元,增长11.7%;餐饮业零售额70.77亿元,增长12.1%;其他行业23.52亿元,下降1.3%。

  批发零售贸易业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166.30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销售额502.52亿元,增长14.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家用电器类、五金电料类、石油制品类、机电产品类等增长较快,其中汽车类零售额34.25亿元,增长20.4%。

  商品交易市场趋旺。年末有各类专业市场47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64个,生产资料市场96个,生产要素市场14个。商品交易市场全年成交额514.37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超亿元市场68个,年成交额369.47亿元,超十亿元市场10个,年成交额200.7亿元。

  受非典影响,旅游业务有所下降。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69.2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4%;国内旅游业务总收入66.6亿元,下降5.8%。

  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0.9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2.0%;旅游外汇收入4770万美元,下降4.1%。

  外向型经济继续改善。目前,与我市建立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176个。全年有530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累计已有1429家。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4.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进口10.51亿美元,增长30.8%;出口34.24亿美元,增长29.2%。

  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31.86亿美元,增长32.9%;加工贸易出口2.38亿美元,下降5.8%。按出口企业类型分,国有贸易企业出口10.63亿美元,增长4.1%;“三资”企业出口7.21亿美元,增长14.1%;集体企业出口7.18亿美元,增长33.6%;个私企业出口9.22亿美元,增长100.5%。民营企业直接出口额16.4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64.5%。出口市场不断拓展,主导产品出口保持较高增长。

主要出口地区和产品



单位:亿美元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按出口地区分



  亚洲

10.54

25.8

  欧洲

13.89

24.5

  北美洲

3.61

26.8

  非洲

4.19

60.3

  按出口主要产品分



  鞋类

8.37

25.5

  服装

6.58

44.0

  打火机

0.74

2.6

  机电类

11.76

30.4

  利用外资开始出现好的势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4家,新签协议项目金额295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2倍,实际使用外资11969万美元,增长49.2%。但外向型经济仍是我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448.6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6.18亿元,下降10.3%;第二产业投资128.78亿元,增长26.4%;第三产业投资313.64亿元,增长12.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投资146.42亿元,增长24.0%;非国有单位投资259.86亿元,增长15.7%;城乡私人投资42.32亿元,下降6.1%。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限额以上项目投资35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等投资项目216.91亿元,增长18.3%(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7.82亿元,增长4.7%);房地产开发投资134.93亿元,增长19.7%。生产性项目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园区建设投资80.89亿元,增长68.6%;农村投资32.39亿元,增长59.8%;工业性投资88.87亿元,增长25.5%,从施工项目看,全年新开工项目893个,比上年增加253个,累计施工项目1535个,累计施工房屋面积1065万平方米,增长32.3%;竣工房屋面积371.93万平方米,增长44.8%。

  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全年住宅建设投资96.91亿元,增长12.7%;房屋施工面积1852万平方米,增长29.3%;竣工面积415.6万平方米,增长53.3%;商品房销售面积289.4万平方米,增长38.0%;商品房销售额90.86亿元,增长52.3%。

  全年列入省市重点工程项目93项,当年完成投资94.10亿元,增长13.8%。年内竣工的重点工程项目主要有:市人民大会堂、52省道泰顺段、华峰氨纶四期技改、金田电缆技改、中心污水处理厂、南浦黄龙一期、甬台温高速公路平苍段等17个。

  年内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新建高速公路57公里,改建公路247公里,新增港口码头2个、增加年吞吐量40万吨,增加医院病床1351张,增加城市道路49公里、防洪堤9.1公里等。

  六、交通、通信和电力

  交通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运输业增加值36.96亿元,比上年增长8.4%。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5447.7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82.43公里,一级公路155.40公里。年末机动车拥有量52.29万辆,比上年增加9.55万辆,其中载客汽车13.42万辆,载货汽车6.58万辆,摩托车31.55万辆。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


单位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货运量

万吨

8623

11.8

  #铁路

万吨

59.22

6.4

  公路

万吨

6477

8.1

  水运

万吨

2087

25.7

  客运量

万人

24108

-4.2

  #铁路

万人

338.32

-8.4

  公路

万人

23550

-4.0

  水运

万人

122.02

-27.8

  航空

万人

98.13

1.2

  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2934

41.0

  #温州港

万吨

2333

39.5

  集装箱吞吐量

标准箱

181107

21.0

  通信业务进一步扩大。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电信业务总量58.04亿元,增长10.0%;邮政业务总量3.87亿元,增长10.9%。年末拥有固定电话交换设备容量357.61万门,年内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9.27万户,年末拥有265.17万户,其中市区89.48万户;年内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03.33万户,年末拥有341.63万户,其中市区129.75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81.7部/百人,其中市区162.8部/百人。互联网继续快速发展。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48.96万户,比上年增长64.9%,其中宽带用户25.80万户;互联网非注册用户26.62万户,增长2.4%。邮政业务总体处于恢复性上升阶段。全年函件总量6327.75万件,包裹总量102.86万件,汇票278.22万张,特快专递155.93万件,订销报纸12527.15万份,订销杂志440.41万份,集邮业务1531.83万枚。

  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222.62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3.79万千瓦。全年用电量141.8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工业用电量95.92亿千瓦时,增长16.7%;建筑业用电量2.45亿千瓦时,下降0.9%;商业用电量3.91亿千瓦时,增长27.4%,居民生活用电量30.62亿千瓦时,增长18.4%。由于电力紧缺,全年限电拉闸73644余次。

  七、财政和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情况良好。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51.77亿元,完成预算的105.0%,比上年增长20.2%,其中上划“中央四税”收入72.81亿元,增长20.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96亿元,增长20.0%;市级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3.28亿元,增长18.0%。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4.26亿元,完成预算的99.0%,比上年增长12.9%,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19.88亿元,增长14.3%;科技支出1.75亿元,增长13.6%;城市维护费支出2.86亿元,增长12.8%,社会保险、卫生、重点项目建设等重点支出得到了保障。

  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业务快速扩大。金融保险业增加值63.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56.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42.15亿元,增长24.2%,其中居民储蓄余额920.32亿元,增长23.4%;企业存款余额545.61亿元,增长22.0%,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12.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80.85亿元,增长40.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增长35.9%,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54.0%,各类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80.50亿元,比上年增加112.3亿元,增长66.8%。贷款结构优化,对生产性投入增多。短期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94.22亿元,增长2.07倍;工业贷款205.77亿元,增长37.7%;乡镇企业贷款71.34亿元,增长31.4%;私营及个体贷款64.33亿元,增长21.1%。全年货币投放83.97亿元,增长13.8%。

  各类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30.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4%;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4.92亿元,增长18.4%。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加强科技合作交流,进一步推进区域科技进步。各级财政科学事业费支出4366万元,比上年增长16.1%,科研三项经费投入1.31亿元,增长12.7%。全年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29项,星火计划10项,重点新产品计划14项;列入省级星火计划9项,新产品试制计划183项。全年获省科技进步奖25项,市科技进步奖73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年内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市级46家,至年末,共有市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22家。全年专利授权2770项,至年末累计15474项。一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贴息贷款或创新基金资助,全年获资助经费2811万元。科技合作交流加强。全年技术成交额3.52亿元,其中轻博会期间达成合作技术成交额1.21亿元,网上技术市场提供研发经费7.5亿元。年末,人事部门直接管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18万人,比上年增加0.22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3.24万人,增加0.17万人。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重点支持十大名校、高教园区等教育设施建设。各类全日制学校年末在校学生124.36万人,占总人口16.8%。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所,全年招生14205人,比上年增招993人;全国各类普通高校在温录取新生35117人,比上年增加7898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3%,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83.5%,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成人教育、远程教育、民办教育进一步发展。

学校基本情况

指标

学校数(所)

招生数(人)

在校学生数(人)

  普通高校

6

14205

39868

  普通中专

2

411

5574

  普通高中

130

53155

139043

  普通初中

357

116850

352721

  职业高中

89

26637

74158

  小学

1356

88945

620133

  特殊教育

12

246

1893

  幼儿园

1837

90453

194454

  教育投资主体多样化,办学条件继续改善。高教园区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全年新建校舍31.34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8.18万平方米,改造破旧房12.40万平方米。年末全市各类学校校舍总面积1032.63万平方米,其中普通高校138.52万平方米。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全市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292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2个,剧场、影剧院21个。艺术团体全年演出902场次,电影放映30324场次,观众89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189.6万册(件),年总流通量1971万人次,并有一批单位图书馆开始向社会开放。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净化文化市场。全年收缴销毁非法音像制品和出版物136万件。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有线电视用户107.4万户。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社会公共卫生得到重视,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全年地方财政支出“非典”防治资金1.22亿元,其中市级5360万元。全市有卫生机构852家,其中医院66家,卫生院465家,个体开业诊所454个。此外全市建有村卫生室2126个,社区服务站120个,城市和农村卫生网络逐步完善。年末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4343人,其中医生10884人。全市医疗机构病床15481张,平均每万人病床20.9张、医生14.7人。全市医疗机构全年诊疗病人1553.48万人次,医院每门诊人次费用93.67元,比上年上升10.6%;每一住院床日费用为456.18元,上升14.7%;药品占业务收入的比例由上年55.5%下降为53.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试点县区已有33.38万人参加新型合作医疗,180多个乡镇通过初级保健达标评审。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有公共体育场馆数7个,业余体校8所,已建成公共健身点974个。全年举办各类运动会和比赛136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91次,参加活动19万人次。温籍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1枚;在亚洲比赛中获得金牌5枚;在全国比赛中获得金牌27枚、银牌11枚、铜牌9枚。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围绕城市化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城市道路面积34万平方米,累计945.3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4.2万平方米,累计745.93万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供排水设施继续改善。市区公共交通营运线路75条,年载客量242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年末供水管道2695公里,年供水量22287万吨,增长9.1%;排水管道1225公里,液化石油气用户38万户,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以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加强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69天,达到二级标准的292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地表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4个,水质在一至三类的站位25个。市区饮用水源地28个监测项目监测结果全部达标。市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7.7分贝,比上年上升0.1分贝;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8.4分贝,比上年上升0.1分贝。

  至年底,全市建成饮用水源保护区50个,建成烟尘控制区9个、面积176.9平方公里,建成区噪声控制区9个、面积144.2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噪声控制达标区覆盖率70.94%。累计建成生态示范村11个,生态示范乡镇6个,自然保护区4个,风景名胜区24个,森林公园13个,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9.80%。

  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市区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99.4%,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7.51%,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8.77%。

  十一、社会保障和其他社会事业

  社会保障事业投入增加,养老保险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年市级财政安排各类社会保险资金36877万元。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73.40万人,比上年增加5.71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及自由职业者59.18万人,增加5.25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4.22万人,增加0.46万人。当年实缴基本养老保险费26.31亿元,比上年增加5.09亿元。全市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职工18.27万人,全年发放养老金18.32亿元。参加工伤保险33.24万人,当年实缴工伤保险费1990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2.05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2.53万人,离退休职工9.52万人,当年实缴医疗保险费38645万元,当年支付医疗费用16478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受到重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落实。年末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84个,其中民办98个;福利生产企业339个,职工15548人,其中残疾职工7407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89万人,发放保障资金4845万元,其中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5万人,发放保障资金826万元。农村低保对象8.73万人,发放保障资金4019万元,临时救济2.46万人次。民政部门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602.3万元,市慈善总会募款1951万元,支出救助金497万元。全年办理结婚登记63461对。

  公路交通事故发生数下降,但死亡人数上升。全年发生公路交通事故6750起,比上年下降24.4%;交通事故死亡人数817人,上升9.2%;受伤人数4238人,上升3.0%;直接经济损失5304万元,下降21.7%。

  火灾死亡人数大幅增加,防火形势较为严峻。全年发生火灾196次,比上年下降15.5%;火灾死亡人数70人,比上年上升40.0%;火灾受伤人数39人,下降56.7%;直接损失1834万元,上升0.6%。

  人口计划生育需继续加强。全市当年计划生育率82.1%,比上年下降13.5个百分点;初婚女性晚婚率56.1%,下降3.2个百分点;已婚妇女综合节育率90.52%,降低0.78个百分点。

  全市有律师机构46个,全年办理国内刑事诉讼辩护案件5093件,民事诉讼案件8338件,经济案件2332件,行政案件诉讼688件;代理涉外及港澳台诉讼153件。各级人民调解机构调解各类纠纷2.15万件。全年办理国内公证8.24万件,其中民事公证5.61万件,经济公证2.02万件,涉外公证7.87万件。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42.2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34.65万人,男性人口387.77万人,女性人口354.51万人,非农业人口142.9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6035人,死亡人口37112人,人口出生率14.3‰,死亡率5.0‰,人口自然增长率9.3‰。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年职工平均工资18324元,比上年增长10.7%。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5元,比上年增长9.9%;人均生活费支出12619元,比上年增长8.7%,食品类支出占生活费支出(恩格尔系数)37.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548元,比上年增长9.0%;人均生活费支出4394元,增长9.4%,食品类支出占生活费支出44.7%。据对欠发达乡镇统计监测,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472元,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差距由上年的17.6%缩小为5.8%,并有40个乡镇农民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占欠发达乡镇数28.8%。目前全市仍有99个乡镇、80万的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竣工各类住宅面积961.92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38.4平方米。住房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03年全市新增住房公积金单位117个,累计汇缴单位8000多个、28.71万人,全年归集住房公积金9.49亿元,房改以来累计归集36.27亿元,年末余额30.63亿元。全年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8.68亿元,累计35.26亿元,年末余额21.38亿元。经济适用房建设得到加强。全年申报经济适用房建设计划103万平方米,累计建设计划386万平方米,当年已开工建设105.8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力度已有加大,但完成安置回迁任务仍十分繁重。

  全市设镇119个,乡143个,其中民族乡5个,街道办事处30个。全市有居民委员会554个,村民委员会5908个。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7282个,城镇社区服务网点17617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1223个。

  注: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现行价格计算,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


下载阅读版本:2003年温州统计公报.doc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