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温州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 |
今年以来,我市国民经济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好于去年同期的水平,特别是经济运行质量继续得到较好的提升。工业生产增势良好,投资、消费、出口等三大需求指标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回升,金融信贷力度继续加大。当前经济的良好开局,为全年温州经济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但是一季度我市基础设施投资、工业用电量、招商引资等先行性指标增幅回落值得关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仍较突出,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完成全年预期经济目标。 1、国民经济在结构优化中稳步提升。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42.5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0亿元,下降2.5%;第二产业增加值242.19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188.65亿元,增长16.3%。据分析,一季度我市经济运行有所上升,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一季度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19亿元,增长2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83亿元,增长15.0%;出口总额20.41亿美元,增长30.0%;财政总收入71.96亿元,增长24%。从以上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看,今年我市国民经济开局良好,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善比较明显,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2、工业经济在协调发展中稳定增长。一季度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926.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0%,增幅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总体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表现为工业生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明显提高的特征:一是工业规模化发展态势明显,大中型企业生产有所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03.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5%,增幅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也高出去年全年增幅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社会工业产值比重为65.1%,比去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全市大中型企业实现产值277.28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46.0%,增长21.9%,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二是重化工业带动作用明显,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石油加工等七大重化行业增长力度较大。我市工业主要表现为轻型工业的特征,但是从宏观层面看,当前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是重化工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一季度重工业完成产值373.65亿元,增长24.8%;轻工业完成产值229.78亿元,增长19.0%。重工业生产快于轻工业5.8个百分点,差距同比拉大1.9个百分点。全市33个大类行业中,增幅超过30%的有8个行业,其中7个行业属于重工业之列,分别为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黑色金属加工、化学纤维、石油加工、金属制品、橡胶制品等行业。三是新产品开发能力继续得到较大的提升。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52.16亿元,增长33.9%,高于工业生产平均增速11.4个百分点。这是继2005年以来,我市新产品产值连续9个季度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表明企业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四是大多数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有所改善。在11个县(市、区)及经济开发区中,有7个县(市、区)工业生产好于去年同期水平。洞头、文成、泰顺县由于基数较少,增长力度较大,规模工业增幅分别为59.0%、87.7%和97.4%。瑞安、乐清、龙湾、瓯海等地规模工业分别增长26.7%、23.4%、23.3%和22.8%,高于全市的平均增长水平。五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考核综合得分为186.58分,比去年同期提高9.7个点。实现利税45.87亿元,增长23.8%,增幅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利润总额24.87亿元,增长28.3%,增幅同比提高8.4个百分点。据分析,这是在去年同期增幅较低的基数上的恢复性增长。 3、投资呈现明显反弹的态势。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96.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8%,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0.6个百分点。主要受工业性投资加快上升和房地产投资明显回升的带动,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37.1%和48.1%。基础设施投资出现回落,一季度完成32.28亿元,增长1.6%,增幅同比回落32.8个百分点。从今年我市在建的施工项目看,今年投资后劲还是比较充足的。至3月底,在建施工项目169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4个,增长26.5%;在建施工面积2145.82万平方米。今年一季度,除少数县外,多数县(市、区)投资状况都比较好,尤其是投资额较大的开发区、龙湾区、瓯海区及瑞安市,增幅均在35%以上。 今年我市房地产投资出现快速回升的局面。一季度,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40.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1%,扭转去年同期下降的局面。我市开发区、龙湾区、瑞安市等地房地产投资有明显回暖的现象。在房地产投资中,住宅投资24.47亿元,增长47.1%。今年我市房屋施工面积2013.88万平方米,增长14.1%;竣工面积45.12万平方米,增长24.8%。 4、消费品市场和外贸需求继续趋旺。一季度,我市消费品市场经过前几年的培育,消费升级及城乡消费环境的继续改善,消费品市场趋旺的态势得到稳固。特别是在今年元旦、春节、元宵等佳节集中消费的推动下,商品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0%,增幅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实现零售额70.28亿元,增长15.5%。体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特征的热点消费商品增长趋势明显。据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类值统计,汽车类商品比上年增长27.0%,增速高于去年底11.3个百分点;持续升温的住房消费进一步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家具类商品的增长21.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9.6%。居民用于个人发展、享受及娱乐性消费市场活跃,如通讯器材类增长3.7%,文化办公用品增长18.5%,化妆品类增长24.7%,金银珠宝类高档商品的增长达到46.2%。城市市场明显旺于农村市场,城市实现零售额135.56亿元,增长15.9%;县及县以下实现零售额76.27亿元,增长13.6%。餐饮业人气旺盛,实现零售额27.15亿元,增长14.4%。预计今年我市消费品零售额将保持较快增长的局面,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度增强。 外贸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我市进出口总额25.5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7%,其中出口总额20.41亿美元,增长30.0%。今年我市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去年30%左右的增幅。机电产品、眼镜、通断电路保护装置等产品出口增幅达40%以上,而打火机、服装等产品增幅却在10%以下。 5、财政收入明显改善,金融投放快速增加。一季度,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71.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64亿元,增长29.0%,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11.8和20.7个百分点。其中营业税收11.6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8%。 3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3138.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00.97亿元,增长27.4%。3月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413.90亿元,增长31.5%,增幅同比提高17.8个百分点。存贷比例为76.9%,比去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从贷款投向看,短期贷款增长41.7%,中长期贷款增长10.7%,表明贷款对中长期投资支持力度不足。在短期贷款中,工业、农业、乡镇企业、私营及个体、商业等主贷对象贷款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私营及个体贷款和工业贷款迅速增长。3月末私营及个体贷款余额302.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4.0%;3月末工业贷款余额692.01亿元,增幅达55.7%。 6、物价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一季度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1.3%,我市节日期间市场物价指数保持去年以来平稳运行的态势。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下降0.2%;消费品价格指数上升1.8%。去年上涨比较高的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涨势有所缓和,一季度分别上涨3.5%和3.6%。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1.9%,比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品上游价格的上涨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 一季度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08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3元,增长9.8%。今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表现为平稳增长的特征,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年的预期目标,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与城市居民基本同步。 今年以来,我市经济的良好开局,生产保持稳定,需求与收入指标的好转对今后的经济运行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从一季度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我市规模工业生产达到20%以上的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继续起到主导作用,第三产业在金融、房地产、商业等较好发展的带动下,总体情况有所好转,三大需求继续改善,运行质量提高,有望确保GDP继续稳定在12%以上的轨道上运行。但从长期看,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不突出,因此并不意味着形成长期向好的新趋势。 今年,我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三个温州、实现三次跨越”,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深化拓展“四大工程”,努力把温州建设成为产业优、基础实、后劲足、实力厚的现代经济强市。这将为今后温州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市上下进一步推进温州经济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动力。根据一季度温州经济发展的态势,我们认为: 1、确保工业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仍是我市经济工作的重点。目前温州经济与全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经济的差距,工业经济增长的后移必然导致GDP增长位次的后移。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存在资源、环境、传统产业结构等制约因素仍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工业增长中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工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在当前全省各地工业经济提速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增强温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政府对大中型企业的土地等资源投入与产出率,大力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完善企业产业链与虚拟经营等现代营销模式,提升经济开发区及永嘉、苍南、平阳等地工业发展速度,力促工业经济成为支撑今年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2、及时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一季度的经济运行状况对全年经济发展带有趋势性的影响。在全省各市经济继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市工业、第三产业、农业等产业经济领域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基础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增速明显回落,工业用电量增幅偏低对工业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这些苗头性、趋势性的问题对全年经济将构成较大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产业经济的健康运行。要在继续推进“四大工程”的政策措施推动下,努力抓好重点项目的投资力度。在当前利用外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要下大力气,走出温州特色的“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新路子,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 3、深化区域、城乡经济互动发展,努力提升综合经济实力。据分析,温州经济总量虽居全省第三位,但是主要依靠城市经济、经济总量较大的县域经济、重点乡镇带动,多数县域、乡镇经济对全市经济贡献度不大。相对于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我市经济强县(市)、强镇数量明显偏少,名次也大多居后,这种经济增长格局明显影响我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从一季度情况看,许多县(市、区)经济指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更低于全省先进县(市、区)的平均水平。当前市区经济发展要实现工业、第三产业“两轮”驱动,特别是要重视第三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努力提高市区经济总量,以及对县域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要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乡镇经济的发展动力,拓宽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继续提高每亩工业用地产出率,要加大力度培育一批经济强镇,形成乡镇特色经济,推进乡镇经济梯队发展。 4、着重扶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地位。“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从每百元产出增加值比重分析,现代服务业为60%以上,约为工业经济的3倍。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主要受城市化发展不均衡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垄断性服务业缺乏活力。今年要采取多种措施,结合温州实际,着重扶持现代物流、信息科教、旅游会展、文化公共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提高我市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提升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综合核算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