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2006年温州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温州市统计局 (2007年3月23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围绕“三个温州”建设,实施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新的发展优势逐步形成,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有所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圆满地完成市十届人大会议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 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1834.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92亿元,下降1.0%;第二产业增加值1003.81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765.65亿元,增长13.7%。人均生产总值24349元,增长12.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3054美元,突破3000美元的重要关口,表明我市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 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1:54.3:41.6调整为3.5:54.7:41.8。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3.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113.36亿元,增长19.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6.9%。 全年消费价格基本保持平稳运行。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0%,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4%,消费品价格上涨1.3%。食品类、居住类分别上涨5.0%和4.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分别上涨0.3%和1.1%,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分别下降5.6%、2.2%、2.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5%。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9%。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6.1万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还不明显,农业发展基础仍不稳固,社会发展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实现统筹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二、农业 农业经济受“桑美”强台风等影响后仍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1.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0.2%,其中农业产值45.48亿元,下降0.4%;林业产值2.48亿元,增长12.0%;牧业产值19.07亿元,下降1.2%;渔业产值42.66亿元,下降0.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66亿元,增长18.8%。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67.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8.9千公顷,下降3.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4.64千公顷,下降4.2%。全年粮食总产量为90.12万吨,增长5.0%。在经济作物中,蔬菜、茶叶等作物增产,油料、水果等作物减产。
全市各级财政投入生态公益林专项资金992万元,全年造林面积 1254公顷,发展经济林基地245公顷,幼林作业面积1429公顷,四旁零星植树185.78万株。全年退耕还林157公顷。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全年木材采伐量9.59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2%。 全年肉类产量11.12万吨,比上年下降2.9%。年末生猪、牛、羊、家禽等存栏有不同程度下降,猪肉、牛肉、禽肉产量下降,牛奶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
全市水产品总产量62.87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其中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淡水渔业产量与上年持平,海水、淡水养殖面积有所下降。
全市现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15家,省级24家,国家级3家,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8家。目前全市已认定省级无公害基地185个,认定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91个,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点50个。有16个农业特产之乡获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命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626家,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社16家。 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水利建设总投资21.94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新增旱涝保收面积820公顷,灌溉面积813公顷,节水灌溉面积3393公顷。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完成“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投资13.3亿元,1830个村庄得到整治,建成省、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103个。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拥有农(渔)业机械总动力203.2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6%。全年农村用电量53.41亿千瓦时,增长10.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15.9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实现工业总产值4136.12亿元,增长17.5%。
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575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727.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轻工业产值1023.83亿元,增长18.7%;重工业产值1703.75亿元,增长22.6%。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65.9%,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全市拥有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532家,比上年增加113家,实现工业产值1607.16亿元,增长26.1%,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8.9%。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59家,超10亿元企业31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2家和8家。从行业划分,电气机械、鞋革、电力、塑料制品、通用设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八大行业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全年实现工业产值1930.48亿元,增长19.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70.8%。 至年末,我市已拥有32个中国驰名商标,32个中国名牌产品,136个国家免检产品,获得33个国家级生产基地称号,16家企业集团跻身首届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 列入经济效益考核的工业企业,全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7.78分,比上年提高6.3分。效益考核企业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2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利税总额228.87亿元,增长19.1%,其中利润总额125.74亿元,增长20.6%,分别比上年提高1.5和2.5个百分点。经济效益考核企业中,发生亏损企业225家,亏损企业亏损额2.52亿元,下降2.0%。年末企业应收账款净额428.36亿元,增长18.0%;产成品存货149.04亿元,增长21.2%。改善企业资产结构,继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全市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503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21.29亿元,增长23.1%;实现利润8.81亿元,增长18.6%;年末拥有资产293.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原价47.21亿元;全年施工面积4419.95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1417.54万平方米。 2006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9.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单位投资224.51亿元,增长22.3%;非国有单位投资369.30亿元,增长16.6%;农村私人投资51.74亿元,增长23.8%。 全市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57.88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09亿元,下降24.6%;第二产业投资192.87亿元,增长22.5%,其中工业性投资192.64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投资363.92亿元,增长18.5%。 在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全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4.71亿元,增长27.0%。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55.07亿元,增长25.4%;电力、燃气及水业投资40.30亿元,增长16.9%;交通邮政业投资82.36亿元,增长51.6%;电信等信息传输投资7.75亿元,下降28.3%;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投资19.22亿元,增长8.5%。 全年限额以上投资项目2177个,比上年增加344个。全年新开工项目1051个,增加21个。全年实施“百项千亿”工程项目(省市重点工程)105项,当年完成投资253.3亿元,增长35.7%。年内新开工重点工程项目17项,年内已建成项目13项。主要有:温州港龙湾港区二期、瓯江口进港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温州电厂二期脱硫、500KV甬台温Ⅱ回线路、机场大道改造、瑞安市污水处理厂、永嘉县瓯北客货运综合站、泰顺县育才学校扩建工程等项目。 年内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输电线路339.17公里,新建公路18公里,改建公路2236.27公里,各类院校席位25760个,自来水供水能力53.01万吨/日,城市道路63.54公里,扩建面积233.07万平方米,城市防洪堤10.44公里。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68.76亿元,增长9.6%,其中住宅建设投资119.21亿元,增长4.9%。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308.40万平方米,增长9.2%;竣工面积416.87万平方米,增长2.2%;商品房销售面积262.83万平方米,增长0.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35.97万平方米,增长1.4%;商品房销售额153.20亿元,增长19.3%,其中住宅销售额131.88亿元,增长21.6%。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城市零售额503.33亿元,增长14.6%;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75.81亿元,增长14.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78.87亿元,增长18.1%;餐饮业零售额100.03亿元,增长12.5%。年末拥有限额以上连锁总店12家,实现销售额19.5亿元,增长8.7%。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5.6%,通信器材类增长31.1%,服装类增长31.7%,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7.8%,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0.1%,家用电器类增长19.6%。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市场442个,与上年持平。其中消费品市场351个,生产资料市场89个,服务市场2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679.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超亿元市场67个,年成交额549亿元;超十亿元市场16个,年成交额380.4亿元。 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843.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5%;国内旅游收入159.57亿元,增长31.5%。接待境外入境旅游者25.33万人次,增长18.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0926万美元,增长20.1%。全年旅游总收入168.28亿元,增长30.8%。 六、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98.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进口总额18.13亿美元,增长8.2%;出口总额80.81亿美元,增长30.7%。外贸依存度为43.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35.1%,分别比上年提高3.4个和3.9个百分点。
目前,与我市建立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193个,我市被海关总署评为“中国外贸竞争力百强城市”,居第16位。年末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累计3313家。出口市场不断拓展,出口产品结构有所改善,主导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新签外资项目223项,新签协议项目金额10.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实际使用外资4.63亿美元,增长29.6%。我市实施的“选商引资工程”,逐步走出了“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温州特色之路,为改造提升温州民营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年新批设立境外机构91家,对外投资总额364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0%;境外机构带动商品出口7.1亿美元,增长18.0%。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同13份,实际完成营业额1692万美元,增长28.0%。 七、交通运输、邮电和电力 年末公路总里程58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4公里,一级公路214公里,二、三级公路1492公里。公路绿化率63.9%。全市通公路行政村5135个,通车率96.5%。年末机动车拥有量77.39万辆,比上年净增加11.22万辆,其中载客汽车26.37万辆,载货汽车7.32万辆,摩托车43.24万辆;私人汽车26.97万辆。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78.15亿元,增长16.3%。年末本地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479.82万门,本地电话用户数达到373.96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53.26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20.70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681.63万户。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163.8部/百户提高到167.9部/百户,移动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204.5部/百户提高到306.1部/百户。年末互联网注册用户98.05万户,增长15.7%,其中宽带用户75.95万户,增长31.6%;互联网非注册用户7.9万户。 全市邮政业务总量4.93亿元,增长13.6%。全年函件总量6636.91万件,包裹总量87.65万件,汇票193.99万张,特快专递218.83万件,订销报纸12614.96万份,订销杂志349.59万份,集邮业务977.37万枚。 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361.22万千瓦,比上年增加63.85万千瓦。全年用电量211.6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工业用电量150.54亿千瓦时,增长14.0 %;建筑业用电量2.34亿千瓦时,增长85.8%;商业用电量5.89亿千瓦时,增长18.3%;居民生活用电量38.03亿千瓦时,增长14.1%。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4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8.78亿元,增长17.5%。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5.10亿元,增长12.5%。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30.69亿元,增长14.3%;科技支出2.93亿元,增长15.3%;支农支出7.18亿元,增长17.3%;城市维护费支出4.28亿元,增长10.5%。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936.2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9%。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818.81亿元,增长24.3%。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33.46亿元,增长28.6%,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205.64亿元,增长28.9%。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476.34亿元,增长27.1%。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支出16665.25亿元,增长13.0%;全年货币投放115.18亿元,增长21.6%。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15亿元,增长28.7%;人身险保费收入27.98亿元,增长8.9%。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2.26亿元,增长1.0%。其中,财产险赔款9.08亿元,赔付率59.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各类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122.77万人,占总人口16.2%。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所,全年招生19867人。全国各类普通高校在温录取新生34261人,与上年基本持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8%,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89.83%,比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其中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49.33%,比上年降低0.11个百分点。
省市级重点中学61所,国家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1所;省市级教育强镇105个,比上年增加14个,其中省级64个,全市教育强县(市、区)达到7个。 全年新建校舍53.9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4.48万平方米,改造破旧房4.78万平方米。年末各类学校校舍总面积1299.14万平方米,其中普通高校181.75万平方米。 全年全社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31.02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9%,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R&D经费投入12.4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8%,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2.93亿元,增长15.3%;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2.72%提高到2.78%。全年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46项,累计204项;重点新产品计划22项。列入省级星火计划7项;省级新产品410项。列入省重大专项13项,列入国家“863”计划3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0项,市科技进步奖98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年内新增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0家,累计2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3家,累计20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4家,累计309家。全年专利授权3816项,至年末累计25357项。一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贴息贷款或创新基金资助。 年末市县人事部门直接管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9427人,比上年增加2694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45287人,增加2747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文化站292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2个,博物馆2个,艺术表演团体10个,电影放映单位34个。艺术团体全年演出990场次;电影放映31482场次,观众257.23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237.31万册(件),年总流通量193.98万人次。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6%,有线电视用户122.44万户。 全市有公共体育场馆28个,业余体校9所,已建成公共健身点 2163个。在国际比赛中获得4项世界冠军,在亚洲比赛中获得3项亚洲冠军,在全国比赛中获得20项全国冠军。全市共有2个县(市、区)和21个乡镇通过省级体育强县、强镇的检查验收。浙江工贸学院成功承办了2006年世界女子金属地掷球锦标赛,在国内开创高校承办世锦赛的先河。全年发行体育彩票5.69亿元,比上年增长52%,总销量居全省第三位。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56.48万人,其中市区人口140.56万人。男性人口394.13万人,女性人口362.35万人;非农业人口156.9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2207人,死亡人口32952人,人口出生率13.6‰,死亡率4.4‰,人口自然增长率9.2‰。据5‰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80.2万人。
全市当年人口计划生育率89.3%,比上年提高0.59个百分点;初婚女性晚婚率64.5%,提高5个百分点;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90.3%,下降0.3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117.0,同比降低3.1个点;一胎次、二胎次和多胎次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98.93、163.84和248.1,二胎次和多胎次出生性别比居高是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的关键问题。
全市设镇119个,乡143个(其中民族乡5个),街道办事处30个。全市有居民委员会506个,村民委员会5392个。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6960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1523个。 全年政府财政用于抚恤和社救支出4.96亿元。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102.88万人,比上年增加8.12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及自由职业者87.51万人,增加7.88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15.36万人,增加0.22万人。当年实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2.84亿元。全市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职工21.89万人,发放养老金26.20亿元。参加工伤保险56.28万人,当年实缴工伤保险费4149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62.98万人,其中在职职工47.11万人,离退休职工15.86万人。当年实缴基本医疗保险费53071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48109万元。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1.76万人,发放保障资金9146万元。民政部门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7761万元。市慈善总会募款4256万元,支出救助金3312万元。全年办理结婚登记74098对。 十二、资源、环境和其他社会事业 全年建设占地1154.2公顷,比上年减少38.5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19.0公顷。年内土地整理复垦143.4公顷,开垦荒地517.8公顷。年内耕地增减相抵净减少982.9公顷。年末实有耕地157.84千公顷,其中水田118.0千公顷。全市人均耕地0.31亩。 按照《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扎实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全市已建成省级生态乡镇8个,市级生态乡镇71个,自然保护区4个,风景名胜区25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分别为5个和12个),森林公园13个,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9.8%;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60个。全市建成56所省级绿色学校,181所市级绿色学校(包括幼儿园),20个省级绿色社区,53个市级绿色社区。市区建成烟尘控制区216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噪声达标区68.9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71.92%。 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有 82天,达到二级标准的有273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地表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4个,水质在一至三类的站位24个。市区饮用水源地28个监测项目监测结果全部达标。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等效声级平均值57.4分贝,比上年下降0.1分贝;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8.5分贝,比上年下降0.1分贝。 全年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18万平方米,累计1375万平方米;绿地面积3179万平方米。市区公共交通营运线路81条,年载客量2.48亿人次,与上年持平;年末供水管道1841.77公里,自来水日生产能力108万立方米,年供水量22962万吨;排水管道1274公里,液化石油气用户39万户。 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671起,比上年下降21.8%;交通事故死亡人数762人,下降3.4%;受伤人数6351人,下降20.4%;直接经济损失1007万元,下降35.5%。每万辆机动车死亡人口9.85人,比上年下降17.4%。 全年发生火灾270次,比上年减少227次;火灾死亡25人,比上年减少9人;火灾受伤21人,增加2人;直接损失758万元,下降36.1%。 全市有律师机构44个,全年办理国内刑事诉讼辩护案件4271件,民事诉讼案件11936件,办理经济案件3336件,行政案件诉讼1086件,代理涉外及港澳台诉讼98件。各级人民调解机构调解各类纠纷20263件。全年办理国内公证81209件,办理涉外公证65954件。 注: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