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2006年温州经济运行年终报告

——


      2006年,我市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继续推进“四大工程”,培育三大经济增长点,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等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的变化。从全年经济运行的轨迹看,我市经济总体上呈现稳健发展的态势。从经济发展后劲与质量看,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断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新的发展优势逐步形成,为下一步我市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经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83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高于上年13%的增幅,实现了年初确定的12%以上增长目标,实现“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2006年我市人均GDP达到24349元,按中间汇率计算,达到3054美元,突破3000美元重要关口,表明我市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我市经济发展总体表现为“稳健运行、后劲增强、质量提高”的态势,呈现出七个方面的特点:
  1、经济运行速度超越上年的发展水平。2006年,我市经济实现了在较快速度、较低物价指数状况下的健康运行,经济发展与全国、全省基本相同步。从1-4季度发展趋势分析,一季度、上半年GDP分别增长13.8%和14.0%,前三季度GDP增长13.3%,全年GDP增长13.3%。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92亿元,下降1%;第二产业增加值1003.81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765.65亿元,增长13.7%。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得积极成效,总体经济发展格局进入稳健运行的通道,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这种经济发展速度是基本正常的,经济总体是处于健康、稳定的运行区间。
  2、工业经济质量有较大的好转。2006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1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全年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亮点”是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增长结构及质量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一是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继续提高。2006年,我市527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669.84亿元,增长21.1%,增幅比上年低2个百分点。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幅虽有所回落,但是累计增长仍稳定在20%以上的较快增长区间,企业继续向规模化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比重由上年的63.3%提高到64.5%。全市拥有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498家,比上年增加79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31家,增加9家。在规模工业企业中,我市重工业再度呈现增长优势,重工业生产增长22.6%,超过轻工业3.9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新产品开发力度明显加大。2006年,我市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自主创新步伐加快。据全市5283家工业企业统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45亿元,增长53.6%,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6.7‰,增幅和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和1.7个千分点。企业新产品产值持续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18.05亿元,增长40.2%,新产品产值率由上年的7.1%提高到8.2%。三是企业经济效益有较大的改善。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高出2005年增幅2.5个百分点。全市11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得分197.78分,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在32个工业大类中,有18个行业利润增幅高于上年水平。
  3、农业遭受强台风袭击后仍保持平稳发展。2006年,我市继续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实施“139富民攻坚计划”,全市农村投资额71.34亿元,比上年增长46.4%,高于全市投资平均增幅27.3个百分点。全市农业经济克服强台风“桑美”等影响,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1.36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从农业内部结构分析,呈现“农、牧、渔业略有下降,林业、农业服务业较快增长”的局面。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是农作物生产情况良好。2006年,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67.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8.9千公顷,下降3.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64.6千公顷,下降4.2%。全年粮食总产量为90.12万吨,比上年增长5.0%,蔬菜、马铃薯等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畜牧业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下半年规模饲养户的补栏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家禽散养生产仍然下降。全市年末家禽存栏972.84万只,比上年同期下降7.0%,出栏1781.95万只,下降4.5%;另据对规模饲养户的调查,年末规模饲养户家禽存栏528.55万只,下降5.4%。受2006年上半年猪肉价格剧烈下降的不利影响,生猪存栏有所下降,但进入四季度以来随着价格回升,生猪生产形势有所改观。全市年末生猪存栏为73.15万头,比上年末下降5.2%,比三季末上升2.5%。2006年我市渔业生产加大跨海捕捞力度,积极克服强台风给养殖带来的影响,渔业生产基本与上年持平。全市预计水产品总产量62.87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其中:海洋捕捞47.92万吨,增长1.1%;海水养殖12.30万吨,增长0.1%;淡水渔业2.65万吨,与上年持平。
  4、投资拉动力逐步增强。2006年,我市努力推进“百项千亿”工程,重视工业性投入,改善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度。由于受房地产投资调控,以及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力度加大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市投资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波动比较明显,呈现出“一季度平稳增长,二季度快速上升,三、四季度平稳增长”的特征。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限额以上投资完成557.55亿元,增长19.7%,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6.3个百分点。2006年,我市投资形势逐步好转不但体现在增速方面,更重要的是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年我市完成工业性投资229.84亿元,其中限额以上工业性投资191.91亿元,分别增长19.8%和22.4%,占比重35.6%和34.4%,比上年提高0.2 和0.8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4.95亿元,增长27.1%,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为36.8%,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快速增长,完成投资额23.19亿元,增长48.5%,比上年提高53.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幅继续趋缓,完成投资额168.76亿元,增速为9.6%,低于投资平均增速9.5个百分点。
  5、消费由“稳定”增长向“较快”增长转变。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9.2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增幅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2004年提高1.9个百分点,特别是下半年以来我市消费出现明显的加快增长的态势。2006年我市消费较快增长从宏观层面上表现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从微观层面上主要是消费升级的直接拉动,城乡市场实现同步增长。全年城市市场消费增长14.6%,农村市场消费增长14.2%,两者增幅差距为0.4个百分点,2005年两者增幅差距为4.2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从不同商品销售增长率分析,电子通信产品、汽车及相关产品、健身娱乐产品、住房及装修消费等发展型和享受型的消费结构升级产品零售额增长较快,是推动消费品零售额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我市旅游、住宿与餐饮业、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快速增长,服务性消费对居民消费增长的推动力增强。
  6、外向型经济发展“亮点”突出。2006年我市外贸出口总额80.8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7%,延续了2004、2005年以来在30%以上的高速增长,这是在贸易摩擦增多、人民币升值、出口基数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实现的高速增长,实属不易。由于净出口额的持续扩大,外贸需求对我市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在外贸出口企业结构中,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0.0%,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9.3个分点,是拉动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居出口前三位的机电产品、鞋类、服装出口额分别为30.58亿美元、20.07亿美元和11.38亿美元,分别增长38.8%、26.7%和21.8%,机电产品出口大幅增加,表明出口结构继续得到改善。
  2006年我市引进外资的质量明显提升,突出“招商选资”与“以民引外”两大特色。全年全市新签外资协议223个,与上年基本持平;新签协议项目金额10.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实际使用外资4.63亿美元,增长29.6%,增幅名列全省前茅。其中我市引进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4个,增长16.7%。引进制造业项目197个,占全部项目的88.3%;外商投资项目中属于“以民引外”项目176个,占制造业项目89.3%。
  7、经济运行效果有所改善。2006年,我市财政收入逐步改善,金融运行明显好转,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居民收支稳定增长,物价基本稳定。全年财政总收入24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8.78亿元,增长17.5%,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2.2个和1.3个百分点。其中,工商税收完成103.45亿元,增长18.1%,上升态势良好。200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818.8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205.64亿元,增长28.9%,存贷款增幅回升到正常的水平。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16元,比上年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43元,增长10.2%,两项收入指标均高于年初的预期目标。
  全市用电形势比上年有所好转,工业用电量增长14.0%,电源性缺电情况已有所缓和。全年我市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价格指数为105.5,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企业成本压力有所减轻。
  2006年,我市经济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经济运行中不但注重发展的速度,更为注重发展后劲的增强,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不突出,经济运行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资源环境压力较大,需求拉动的基础仍不稳固,与全省各市的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发展的差距也比较明显。 
      二、2007年我市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2007年,我市国民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支撑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比较多,但不利因素也值得关注。
  1、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与我市经济发展的惯性驱动,国民经济将保持稳定较快发展。2006年,全国经济增长10.7%,全省经济增长13.6%。从宏观调控方向看,主要目标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但不会使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同时,受经济增长惯性驱动,2006年我市工业、消费、投资、财政和对外贸易等多数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有的指标增幅达到20%以上,可见2007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是继续保持稳定较快的运行。
      2、市委市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近几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努力建设“三个温州”,积极推进“四大工程”,培育“三大经济增长点”,突出“民生工程”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将发挥积极的作用。2006年经济发展的先行性指标,如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工业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企业科技投入等保持较快的增长,“以民引外、民外合壁”将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这将为2007年经济良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资金供给、电力供应与生产资料供应将继续好转。2006年以来,银行存量资金明显增多,资金流动性充裕,企业生产经营及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能够得到保证。电力供应将继续缓解,能够保持与经济同步增长。宏观调控政策取得预期的效果,生产资料供应相对充足,原材料轮番上涨的现象得到初步抑制,目前油价已经开始下调。因此,从供给因素看,能够支撑经济的较快增长。
  4、三大需求拉动仍将较为强劲。投资方面,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会抑制部分不合理的投资需求,但由于在建规模仍然较大,投资增长的惯性和动力还比较强,投资积极性比较高,投资需求仍会保持较快增长。外需方面,由于国际贸易环境总体有利,我市的出口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机电产品出口稳居第一位,并实现较快增长,民营经济出口活力增强,成为推动我市出口较快增长的首要因素。消费方面,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升级继续推动消费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
  但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仍要高度关注。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看,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美元、石油价格走势变化莫测,宏观调控尚处于“边看边调”状态。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表现为部分大中型企业生产增长潜力不大,新的行业增长优势不明显,部分主导行业却出现回落迹象。2006年工业经济回落可能会波及到2007年经济发展态势,这对于我市工业经济作为主导性产业来说,势必会影响到总体经济走势。第三产业部分行业,如房地产业发展继续趋缓,农业经济增效难度较大。下半年出台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增资因素将要兑现,可能会影响到2007年的企业工资成本。这些不确定、不健康的因素,将对2007年的温州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据上述分析,2007年我市GDP增长将继续处于12%以上的运行区间,规模工业生产保持在20%左右的增幅,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将好于2006年,三大需求保持较好的拉动力,特别是消费需求延续2006年的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运行的效果将继续改善。
  三、2007年经济工作建议
  目前我市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台阶。经济运行的总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但是发展中各种矛盾也将进一步显现。2007年经济发展有利因素较多,不协调、不稳定的风险和矛盾也会客观存在。为了确保2007年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确保经济进入健康运行的轨道,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决策参考。
  1、切实增强工业经济的上升动力。温州经济与全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经济的差距。当前,全省各市工业经济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我市工业经济却出现回落的态势,这直接拉大我市与全省的差距,也影响全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要加大措施,针对突出问题,狠抓薄弱环节,要从部分回落较大的主导性行业、出口型企业及部分大企业、县域经济等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积极扶持,提升工业生产速度,力促工业经济成为支撑2007年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2、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十一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从每百元产出增加值比重分析,现代服务业为60%以上,约为工业经济的3倍。2006年,全省服务业增长15.1%,高于第二产业1.2个百分点,杭州、宁波、绍兴和台州等省内主要城市服务业发展均快于第二产业,我市现代服务业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制约,发展速度仍然慢于第二产业。2007年继续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我市必须立足温州现有经济发展格局,要积极发展和提升现代服务业,这有利于缓解资源要素的压力,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新的经济推动力。要形成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服务业运行机制,加大力度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积极构筑城市、城镇、农村服务业发展体系。
  3、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当前我市在农业总产值下降、农民增收平稳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强化落实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一、二产业联动发展,加强农产品价格预警、监测力度,防止供求不平衡导致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加大对农资价格的调控力度。我市属台风多发地区,要积极探索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同时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引导、培训工作,提高农民技能,增加劳务收入。
  4.积极探索解决节能降耗问题。“十一五”时期,能源环境问题得到政府及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要努力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探索绿色GDP的指标评价方法,加强对GDP能耗的考核及环境污染状况的监测。二是政府推动,企业主动配合,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目前许多企业都已认识到节能降耗既是企业追求效益所在,也是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但实施节能降耗需要增加投入,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政府在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甚至是直接投资方面进行支持,允许企业对节能技改投入申请所得税抵免。要积极培育和扶持节能产业,外包企业节能,使企业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取得节能效益。
  5、努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形成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据统计,我市经济总量居全省第3位,社会发展水平居全省第9位,我市县域GDP总量最高与最低比是13:1,城乡收入差距比是2.9:1。同时我市还存在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我市这种不平衡、不协调现象在全省最为突出,构建和谐发展的任务更为繁重。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把更多财力用到社会建设、用到解决民生上来,增加对教育、卫生等公用事业投入力度。要实施欠发达地区经济振兴战略,构筑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向欠发达地区拓展。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医疗和教育等问题。
  6、构筑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人才需求的配套体系。2006年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受到企业用工、人才需求制约问题已经凸现,成为继土地制约、原材料上涨制约之后的一个突出问题。企业对用工问题有三怕:年初怕招不到人影响开工,开工后怕员工变动频繁,年终怕员工回家过年。同时企业提高管理水平、自主科技创新受到人才制约,坐失良机。因此,建议着手研究温州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规划,政府牵头培训企业适用人才,企业积极主动改善用人待遇与用人环境,能够引得进,留得住外来人才。(综合核算处 高顺岳)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