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先发优势逐渐丧失 竞争优势有待提升 ——2005年度温州市场情况分析

——


   依托市场发展,实现工商联动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发育较早,现已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05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市场442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55个、生产资料市场86个。2005年全市商品市场年成交额668.41亿元。其中,亿元市场累计成交额为507.24亿元,同比增长14.2%。目前,温州市场先发优势逐渐丧失,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全省大市场发展,使我市市场辐射能力正在减弱;二是现代的连锁超市、专卖店、购物广场等新型商业销售模式迅速发展,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得到普遍认可,这些都给发展相对落后的商品交易市场带来强劲的冲击,因此,必须加快现有商品交易市场经营方式和物流管理水平的改革、创新和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  亿元市场发展基本情况
  (一)市场个数减少,专业市场比重增加,单个市场规模扩大
  2005末,全市年成交额亿元及以上的市场63个,比2004年减少4个,比2003年减少5个。其中综合性市场20个,年均减少2个,比重由2003年的32.4%, 2004年的32.9%,降至2005年的31.7%。而专业市场有36个,比2004减少1个,比2003年减少2个,比重由2003年的54.4%, 2004年的55.2%,上升至2005年的57.1%。
    2005年10亿元以上大型市场数量达13个,比2004年增加了2个,比2003年增加3个;10亿元以上市场的成交额达334.79亿元,占亿元市场的66.0%,所占比重比2004年提高2.8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7.1个百分点。
    从单个市场的规模看,排在第一位的市场成交额由2003年的42.89亿元,2004年的56.26亿元,到2005年的57.43亿元,分别比2004年多1.17亿元,比2003年多14.54亿元。
  (二)  摊位密集度减少,摊位规模扩大
  2003年亿元市场摊位数3.09万个,2004年为3.17万个, 2005年降至3.12万个。但是亿元市场的整体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市场平均营业面积达2.0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了3.0%,市场中摊位密集度减少,摊位平均规模扩大,摊位平均营业面积达41.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
  (三)  市场成交额中批发额的比重上升,零售额的比重下降
  2005年以批发经营为主的交易市场44个,比2004年减少2个,与2003年持平,占全部亿元市场的比重为69.8%。按市场批发、零售分类情况分析农产品专业市场、纺织服装鞋帽市场更趋向于批发经营为主,家具市场、小商品市场更趋向于零售经营为主,而建材装饰材料市场、通讯器材市场、计算机市场等则是批发与零售都占有较大份额。
  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由2003年的369.48亿元,2004年的444.28亿元,到2005年的507.24亿元,年均增长17.2%。成交额中批发额的比重由2003年的70.7%,2004年的70.4%,提高到2005年的72.7%。
  (四)  亿元市场地区分布平稳中略有变化
  我市的亿元市场地域分布集中,主要在鹿城、乐清、瑞安、苍南瓯海五地,数量达56家,占全市总数的88.9%,其中鹿城21个、乐清11个、瑞安9个、苍南8个、瓯海7个。文成、泰顺、洞头三个县至今没有一个成交额超过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平阳市场萎缩较快,主要是由于治污力度加大后,该县的产业结构调整,编织袋和皮革市场相继关闭,其他县(市、区)市场的变化不大。
   从分县(市、区)成交额看,2005年鹿城、乐清、瑞安、苍南、瓯海五地的市场成交额总量为473.19亿元,占总成交额的93.3%,比重比2004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市场交易越来越集中。
  二、  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1、市场内部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市场整治不断深化
  2004年,我市出台了温州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整体规划,为我市市场调整内部结构和治理整顿提供了依据。在调整市场内部结构、市场运行和市场整治方面,许多市场采取了加强整合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规范经营者诚信经营行为和提高市场的信誉等措施,市场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如浙南农副产品中心市场,在调整市场内部结构方面采取了引进人才、导入先进管理理念、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抓好市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等举措;在市场运作方面不断改善市场硬件设施、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对市场的整治,采取强化计量管理,采取公平秤、消费者现场投诉接待室和投诉电话24小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等措施来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上主要加强市场规范化管理和科技化管理,改善市场购物环境;在诚信经营方面,要求经营者亮证经营,明码标价,同时加大对产品的安全卫生检测力度,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放心的产品,浙南农副产品中心市场成为浙南闽北的粮油食品的主要集散地。
  2、市场改变传统经营方式,逐渐引进现代管理体制
  传统的市场大多经营大众化商品,场内经营户往往单打独斗、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档次较低,这种市场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近年来,我市一部分市场引进了现代管理制度,在经营过程中脱颖而出。如瑞安商贸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以瑞安商城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通过重组、联合、控股、参股等形式而组建的股份制企业集团,注册资本一亿元,集团横跨物业、房地产、广告、路桥建设、酒店服务等多个经营领域,是一个集服装、针织品、日用小百、家私、家电等十三大行业,数万种商品,为经营户和广大客商提供住宿、餐饮、会议、信息、存贷、汇兑、仓储、托运、保安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多元化综合性现代化商城。集团公司始终坚持“围绕商城办公司,办好公司为商城”的基本原则,以“繁荣与发展”的管理目标,“文明与规范”的管理方针,在全国市场普遍萎缩的情况下,年成交额逐年增加,已连续3年列温州各大市场成交额之首,成为浙南闽北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
  3、市场投资主体不断壮大,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温州的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商户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后,加大了生产经营的投入,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由个体经营发展成公司经营,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过去落后的体制和粗放的管理,实力和规模增大,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逐渐提高,计算机网络管理手段也开始进入交易市场。同时由于市场的不断改造,软、硬件设施的提升,聚集了大量的人气,许多企业、公司进驻市场,也大大提高了市场的档次。如温州商贸城,通过2003年以来的两次改造,营业面积不断扩大,到2005年末,在商场中的有限责任公司已有500多家,比上年增长了近100家。
  4、集市市场效益明显,带动一方经济
  温州市商品交易市场特别是综合市场的集市效益明显,如瑞安商城集团有限公司,集家电、建材、家具、南北货、灯具市场于一身。市场不同类商品交易的存在,大大丰富了物流,扩大了人流、带动了一方经济。商贸城周围的经济小区就是在市场的不断繁荣中逐渐形成,而经济小区的存在又为市场在政策咨询、代理服务、社区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方便。
  三、  商品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敢为人先”的温州人创造性地发展了一个以集贸型消费市场为基础、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多种门类相结合、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多种经营方式并存、较为完善的商品交易网络,为方便温州市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扩大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活跃地方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流通业态的不断变化,温州市场的先发优势已逐渐消失。
  2005年我市商品市场成交额比上年有所提高,但与全省市场经营状况相比,已渐处落后,传统市场正面临挑战。2005年我市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总数占全省商品市场总数的12.0%,比2004年、2003年分别下降1.5、2.1个百分点,列第四位,市场的总体规模在全省位居下游。2005年末,我市亿元市场的平均摊位数506.4个,比全省平均少114.4个,比最好的金华市少931.1个;平均成交额5.43亿元,比全省平均少4.12亿元,比最好的绍兴市少14.09亿元,以上两项市场最重要的指标均列全省第七位。而生产资料市场平均成交额仅为3.78亿元,比全省平均少10.89亿元,处在全省最后一位。
  从全省市场建设情况看,浙江省正努力由市场大省正在向市场强省发展。目前,省内已有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余姚中国塑料城、绍兴纺织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杭州物资城、浙江织里童装城、浙江颐高数码连锁市场、杭州城北金属材料交易市场等10个年成交额超百亿元市场,其中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发展到第五代市场,2005年年成交额已超过288亿元,第二位的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年成交额也超过276亿元。许多市场不仅在国内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还辐射到国外。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辐射180多个国家与地区,日流量30多万人,外贸出口额占总成交额的50%强;海宁皮革城30%的产品销往国外,余姚中国塑料城生意做遍亚洲。
  再看看这几年市场发展较快的绍兴市。绍兴市虽然市场个数并不多,只占全省市场总数的8.8%,但十分注重市场的专业化发展,成交额的75%以上来自于纺织品,产品涉及纺织面料、轻纺原料、轻纺染料、助剂、纺机及配件、袜子等,已涌现出绍兴中国轻纺城(276亿元)、绍兴纺织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173亿元)两家超100亿元的市场和浙江大唐轻纺袜业城(84亿元)一家超80亿元的市场。反观温州的市场,十几年来基本处于“原地踏步”,位居温州市场前两位的瑞安商城、温州商贸城2005年年成交额也不过57亿元、56亿元,位居全省市场的第21、23位。
  温州商品市场发展与温州的产业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服装、鞋革行业历来都是温州的主导产业,所以在温州的各类市场中传统服装鞋革市场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外地批发商批货、市民零买,都要去温州的批发市场走走,一时间温州的市场声名鹊起,人头涌动。随着温州鞋服品牌档次的提升和营销模式的改变,传统的鞋服专业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段时间,我们走访了在温州有代表性的鞋服专业市场站前商贸城、金泰温州服装市场等,感觉今非昔比,曾经非常红火的温州专业鞋服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随着温州鞋革服装业的发展,许多企业都脱离了专业市场这一企业发展初期进入市场流通的唯一通道,运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开拓市场。著名的“高邦”服饰有限公司,在全国开了500多个连锁店,年销售总额超过6亿元,正泰集团也通过自己的销售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
  温州同类市场的激烈竞争,造成有限的经营户在本市几个市场间迁移,这些同类市场经营的产品雷同,加上技术含量低,易模仿以及相互间的竞争,使一些市场生存空间逐渐萎缩。同时各个自发形成的市场规模小、档次低,定位相近、缺乏宏观调控和整体规划,市场竞争力低下,使一些经营户和企业随时有流向国内其他更具有辐射力的市场的可能。
  温州的经济最初是靠专业市场发展起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温州商品交易市场闻名全国,到目前,温州仍然还有400多家商品交易市场,但年成交额没有一个超百亿元的。对于温州这样一个服装鞋革大市和市场大市来讲,没有一个有名的大服装市场和鞋革市场,显然离打造中国服装名城、中国鞋都等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我市商品市场目前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要保持生命力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首先是国内短缺经济的结束,买方市场的形成,必将影响我市以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为主的商品市场的进一步扩张。其次是商品交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浙江省现有商品市场达近5000家,年成交额超10亿元的有120家,超100亿元的有10家。一些产销型的特大市场凭借产业依托,跨地区争夺市场份额。加上同地区同类市场的重复建设,使商品市场出现了过度竞争。我市尽管民营经济发达,本地商品与市场也有一定的关联度,但本地市场在历年的发展中,缺乏一个整体规划,普遍档次太低,在国内没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原有的先发优势受到严重挑战。三是近年来商业流通领域出现的超市、连锁店、仓储式商场等业态,以大批量、低成本、便民化的优势挑战商品交易市场,使商品交易市场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尽快适应买方市场的形成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需要;提高市场商品的竞争能力和市场组织化程度;改善市场管理和服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否则,随时有可能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四、  今后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思考
       针对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中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市要以城市建设东移为契机,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完善功能、规范管理的要求,发挥区位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拓展规模,形成特色,促进我市市场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推动全市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市场建设上,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上;从建设市场转变到规范市场运作上;从大众化经营转变到专业特色上;从摊位式市场转变到市场创新上;从一般性管理转变到专业性管理上。
  (一)  从重点建设市场实体向培育完善市场机制发展
     我市各类市场得益于发育早、机制活的“先发效应”。从目前情况看,仍处于引市入场、逐步建设,以集中交易场所为载体的低层次市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买方市场的形成,必须改善现有市场的结构,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改进市场的组织形式和交易方式,提高市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市场的整体素质,使我们各类商品交易市场逐步成为调节供求的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中心,进而形成能促进生产要素和资源跨地区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的市场机制。
        商品交易市场在现阶段仍是我市流通业的一种主要形式,仍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我市广大中小企业和以农民为主的经商队伍对商品交易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商品交易市场仍有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商品交易市场不仅不会“消亡”,而且经过调整创新,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尽快完成建设市场实体向培育完善市场机制的转移,为新一轮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从依靠传统模式管理向现代化的监督管理的发展
      目前,我市大多数商品交易市场的管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的传统经验型管理,为全面提升市场整体素质,必须向现代监督管理转移。一是提高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采取培训、专题研究和考察学习等形式,强化新时期市场发展的竞争意识、法治意识和现代经营理念,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二是深入开展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的创建活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解决市场的“脏、乱、差”和假冒伪劣问题,整治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硬件上档次,软件上水平。在市场经营者中大力倡导守法经营、文明经商、公平竞争、照章纳税的新风尚。强化市场商品质量监督制度和售后服务制度,建立“市场预赔基金”制度,切实维护好消费者利益。 三、以法治市场。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执法主体,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价格欺诈、以次充好、欺行霸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在管理的内容上,重点放在严格市场主体资格、规范市场行为、查处违法违章上。在管理方法上,实行主动出击,集中整治。在管理手段上,要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管理。在管理方式上,要应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监督管理。
  (三)商品交易市场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发展
  经过十几年扩张发展,我市商品交易市场,质的提高应作为当前的重点,更是市场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开展新一轮市场发展的需要。实现这一转移,关键就是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完善功能,规范管理。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多种形式的组织创新,推动和引导商品交易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相结合,发展现代流通业态、交易手段和营销方式。拓展市场发展的空间,巩固发展区域性大型工业品批发市场,培育扶持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淘汰一些小型的没有发展前景的商品交易市场以及城市马路市场。同时积极吸引市内外名牌特色厂家到市场设总代理、总经销,提高市场商品的品位和档次。继续调整一批市场,促进市场以及商品结构的优化。
  (四)从低层次单体发展向高度组织化多元化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流通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的商品交易市场再依赖低层次的单体经营必然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亟待向高度组织化和多元化转移。首先是政府要加强对市场发展的宏观调控,根据已制定好的本地区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规划,严格控制重复市场建设,对现有市场进行调整提高。其次是积极发展各类行业协会,逐步把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能交由行业中介组织承担,充分发挥其对本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的规范引导,促进市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推动市场向专而特转变。鼓励大户兴办生产企业,积极促进市场经营户与生产加工企业联合经营。支持以市场为单位,统一注册商标,统一质量标准,提高商品的档次和市场占有率。同时,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地尝试商品交易市场推行代理、配送、超市、连锁、仓储式销售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
      (五)从重点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向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发展
  我市的商品交易市场有效地带动了全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为金融、劳务、人才、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种市场相相辅相成,共同形成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市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消费品市场为基础,商品批发市场为骨干,生产资料市场为后续,多门类市场相结合,但要素市场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各级政府要把培育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列入市场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从重点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向培育生产要素市场的转移。通过生产要素市场的逐步完善,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贸易与投资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