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努力实现商业大市向商业强市的跨越——温州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报告

——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流通领域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多元经济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各类经济主体基本形成,流通产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商贸流通产业已成为市场化资源配置程度高、活力强、发展快、特色鲜明的重要产业。200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7.9亿元,同比增长12.5%。2004年以前,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杭州之后,稳居全省第二位,2004年开始,退居第三位,与宁波市不相上下,我市作为全省“商业大市”的地位名副其实。2004年全市批零贸易业增加值105.0亿元,占GDP比重7.6%,占第三产业比重19.5%,是服务业中最大的产业部门,有力地促进了温州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协调发展。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温州商贸流通企业“散、小、弱”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流通产业总体竞争力不高,商品流通产业化的水平仍较低,必须实现商业大市向商业强市的跨越。
  一、温州商贸流通企业现状
  商贸流通业作为我市的传统产业在城市化、民营化的推动下,在连续三次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004年全市共有批发零售贸易企业6885家,全年实现商品销售额990.37亿元,从业人员8.26万人,其中:商品零售额159.71亿元,为国家创造利税22.47亿元;从事批零贸易的个体工商户20.14万户,从业人员达33.83万人,从业人员报酬8.33亿元,全年完成销售额714.96亿元,向国家缴纳税费5.80亿元。据分析,温州商贸流通业呈现以下阶段性特征:
  1、传统商品交易市场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改造提升任重道远。我市是全国市场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我市的妙果寺、来福门等市场在全国就较有名气。九十年代初期、中期是我市商品市场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市场经营的产品辐射全国各地,实现了工商业互动发展的可喜局面。由于温州区位条件限制、外地市场的崛起,竞争压力明显增加,近年来温州市场进入稳步发展时期。2004年,我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57个,实现商品成交额602.4亿元,其中,前十一个超10亿元市场成交额就占了总成交额的46.6%,另外的446家商品交易市场平均交易额只有0.72亿元。而2004年义乌中国小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248亿元,是我市最大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4.4倍,相当于我市成交额在前8位的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总和。目前我市的大部分市场还处于摊位经营的初级流通形态,组织化程度低,在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的冲击下,其功能和作用受到极大的制约,竞争力逐步衰减。
  2、传统百货业初具规模,但综合实力不强。2004年我市共有限额以上百货商场7家,实现商品零售额7.41亿元,平均每家企业零售额1.06亿元,比2000年增长25.4%,但到2004年末仍只有一家从业人员数超500人、销售收入超3亿的大型百货商场。零售业销售额中个体工商户的比重高达74%。除了开太百货、时代广场购物中心等少数几家上档次的百货商场外,市内其它的百货企业销售规模和营利能力都增长不快。2004年,温州限额以上百货商店个数和销售额,占限额以上零售贸易法人总数和销售额的比重5.3%和7.3%,比上年分别下降了1.4、2.0个百分点。没有大型高档的购物中心,使温州高层次消费者,不惜远道去杭州、上海、香港等地购物。
  3、本土连锁经营企业快速发展,但规模普遍较小。2004年全市共有限额以上连锁总店14家,超市门店数超过700个,商品销售总额仅21.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2004年温州规模最大的连锁企业温州人本超市有限公司销售总额为3.2亿元,仅为全国最大的连锁企业上海百联集团连锁销售额的0.6%。本土连锁零售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好有多、杭州华联已成功进入温州,国外的连锁巨头也把目光瞄准了温州,未来温州连锁零售业的竞争将更加白热化,没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终将在竞争中出局。
  4、利用外资程度低,对外开放程度差。截至2004年,我市共有4家中外合资商业批零企业,实现销售额仅7.31亿元,占全市批零贸易企业总销售额的0.74%。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中累计出口额占销售总额的比重不到10%。在商品交易市场方面,省内的许多市场不仅在国内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还辐射到国外。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到处可见外国派驻中国办事机构;海宁皮革城30%的产品销往国外,余姚中国塑料城生意做遍亚洲,来诸暨珍珠市场采购的商人遍及英、美、日等国,而我市的67家亿元市场的商品出口额仅占成交额的0.3%。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桥梁和纽带,在引导消费、促进生产、引导投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良性循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效益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发展流通业,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协调,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和发展商贸流通业。
  二、温州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几个不适应
  目前,温州作为经济强市,经济正在1000亿元的平台上稳健发展。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1400亿元,人均GDP达到2277美元,三区两市人均GDP均超过3000美元,正是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的大好时机。随着温州城市化战略的不断深入,温州发展模式的逐步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及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加入WTO后零售业市场的全面开放,温州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目前温州商贸流通业发展已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不适应。
  1、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调整不适应。消费需求量和需求结构通过流通的功能发挥,引导并决定着生产量和生产结构,流通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温州正面临着经济结构全面调整优化的重要时期,但流通产业仍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从产业构成比例来看,2004年温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6%,比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低19.2个百分点。其中,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GDP10.6%。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已高达70%左右,商贸流通业已占到整个GDP的16%左右。就发展趋势来看,包括商贸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比率,已从2000年的48.0%下降到2004年的41.9%;批零贸易和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11.1%下降到2004年的10.7%,这种趋势与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趋势不协调。2002年,全国100强连锁企业中,温州占有2个席位,温州人本第60位,温州高邦服装连锁第86位;而2003年之后,温州的本地连锁企业再也没有进入全国的100强。由此可见,温州流通产业发展与温州经济地位很不相称。
  2、与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加快经济循环不适应。流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加快生产企业的商品向消费过程的转化。加快流通速度,有利于节约时间,降低交易成本。但是,温州物流发展明显落后于制造业发展,制约了温州竞争力的提升。就商品流转速度来说,温州流通环节的商品周转慢、库存率高,流通效能较低。2004年温州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次数为3.57次,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10次以上。从库存率看,温州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库存率为5.4%,与发达国家的平均库存率1.2%,相比高出4倍多。从流通方式来看,温州商品流通很大程度上依托商品交易市场,而商品交易市场属于商品流通的初级交易方式,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种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交易行为不规范的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已经很不适应,应大力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来与之相适应。
  3、与提高消费率、扩大内需的要求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不适应。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有着强劲的作用,据专家估算,目前投资每增加1%,可拉动我国GDP上涨0.2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每增加1%,可拉动GDP上涨0.87个百分点。与2000年相比,2004年温州投资贡献率由32.2%上升到33.4%,消费贡献率由26.1%上升到37.1%,消费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宏观调控,加上温州经济发展受能源、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制约,固定资产投入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更加重要和紧迫。这就需要扩大市场,需要采取现代流通方式。而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从以满足基本生活保障为主,逐步向追求环保和安全,满足个性化、时尚化、舒适化消费等方向转变;消费行为从单纯追求商品的使用价值向追求质量、品牌、服务等商品的延伸价值转变;消费场所从满足基本购物功能,向集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转变。而温州商贸流通现代化程度不够,大多数流通企业处于“小、散、弱”状态,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低下,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4、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商贸流通业全面对外开放不适应。由于温州商贸流通企业改制较早,缺乏有效的政策向现代流通业态引导,温州连锁经营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销售额比重上,都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目前,温州连锁经营的销售比重不到10%。加上温州商贸企业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对零售业的国际化经营认识不足,缺乏发展开放型零售商业的积极性,企业技术落后,竞争力低下。规模最大的百货公司、超市营业额也只有2、3个亿。现已有几家国际著名商业企业有意抢滩温州,易初莲花即将在温州开业。国际零售企业、外地连锁企业的快速进入对温州流通业带来巨大的冲击,苏宁家电连锁的登录对温州本地的家电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杭州联华的大规模挺进使温州原有几家超市效益明显下降,甚至有一家比较知名的贸易企业将在近期关门,贸易企业的竞争是实力和规模的竞争。温州的商贸企业必须加快提高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重构具有开放性、连通性和高效性的新型市场流通体系,以增强温州经济的竞争力。
  温州商贸流通业在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上述不适应状况,呈现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程度与温州整个经济水平的不一致性,主要是由于过去忽视了把流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先导产业来认识,忽视了把流通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来考虑,忽视了把流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
  三、推进温州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对策
  中央提出了“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战略要求,根据流通产业发展规律,结合温州发展的实际,应把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当前,建议要抓好以下几个重点工作。
  1、提高商贸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是增强商贸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以优势企业为龙头,采取联合、兼并、划转、托管等方式,推动资产合理流动优化重组。二是要积极采用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愿连锁等方式,鼓励小型流通企业以入股、加盟的方式加入集团,形成紧密型和松散型相结合的流通企业集团,提高温州流通业的集团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三是要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内部现有资源的进行分类,挖掘具有成长性的优质资源,通过国有资产划拨、股权转让或联合兼并等方式将其在一定程度上集中起来,形成核心资源。四是加强流通渠道建设,加强流通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推行供应链管理,同时加强农村流通渠道建设,采取“公司加基地”、“公司加农户”等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出几家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具有全国乃至国际辐射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增强流通产业核心竞争力 。
  2、推广新型流通方式和管理技术,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是流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应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进程,改善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结构,缩短商品流转周期,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制定流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产业范围、投资决策、经营政策。二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积极推动连锁经营从传统零售业、餐饮业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多个领域渗透,加快城镇社区与乡村的传统粮油、副食品等商店向连锁超市或便利店转型的步伐。三是加快发展物流配送。重点抓好连锁经营和专业市场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和提升传统仓储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配送。四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培育一批集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为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发展服务业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五是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提升传统百货商厦经营品位,改造提升专业批发市场,规范发展会展经济,加强商业特色街建设,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
  3、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改善消费环境。规范市场流通秩序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加快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从根本上改善温州流通的秩序,以加强食品安全为要求,加快连锁超市向农村的推行,建设面向农村的“放心店”,在此基础上构筑“现代农村流通网”,落实监管责任,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完善群众举报等监督制度。按照“信用温州”的建设要求,继续在流通领域广泛开展诚信活动,逐步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营造一个有利于流通产业发展的新环境。进一步培育商贸流通的品牌意识,充分发挥温州拥有16个中国名牌产品,7件中国驰名商标和几百件省级、市级著名商标的优势,加快市场拓展,提高温州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强商贸企业的品牌意识,以优质服务创品牌,以品牌赢得顾客,以品牌拓展市场,全面改善温州的消费环境。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流通产业发展,商务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20家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产业。其他地市也把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
  温州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全面转型,正是商贸流通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流通功能有效发挥的有利时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优化投资结构,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这意味着新一轮宏观经济政策趋向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消费,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持久性作用。为此,温州要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为温州经济的第二次腾飞做贡献。(贸易投资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