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受食品、居住等价格上涨影响,我市价格总水平开始回升。据市城市调查队调查编制的物价指数显示:2004年,我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5,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2.5%。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构成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99.6,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3.4。从指数的类别变化看,在调查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呈“三升五降”格局,部分商品价格出现新一轮上升势头,其中:食品价格上涨9.4%,是拉动我市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 2004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指数为103.6,比上年上升3.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4.9,比上年上涨14.9%。我市工业品价格走势呈现“高进低出”格局,说明市场原材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对生产企业的生产压力加大。 2004年,我市房地产交易旺盛,市场房价上涨明显,全年市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为117.0,比上年上涨17%,房屋租赁价格指数为107.5,上涨7.5%。 一、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分析 2004年,我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拉动我市价格总指数上升的主因。 2004年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9.4%,拉动总指数上涨3.1个百分点;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了5.3%,拉动总指数上涨0.2个百分点。 1、“米袋子”价格大幅攀升,“菜篮子”价格涨多跌少 2004年,粮食类价格比上年上涨36.9%,粮食价格上涨引发饲料价格上涨,是拉动肉禽蛋价格上涨的主因。同时,由于夏季出现的持续高温以及三季度我市大部分地区先后遭受到台风“云娜”和“艾丽”的袭击,给我市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另外,运输成本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外地食品价格。2004年我市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比上年上涨15.6%;蛋类价格上涨22.9%;水产品价格有小幅上涨,涨幅为2.3%;菜类价格全年平均比上年有小幅下跌,跌幅为1.9%;同时全年各类干鲜瓜果价格也有小幅下降,降幅为1.1%。 2、工业消费品价格稳中走低 2004年,科技进步和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决定工业品零售价格继续走低,如 “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五大类消费价格指数2004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价格指数分别为99.0、97.2、94.3、97.3、96.8,仅有居住类价格上涨,指数为105.1。从市区定点调查的近五百种工业消费品价格看: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面约占20%左右、价格与上年持平的约为37%、价格下跌的商品仍在多数,约占43%。 3、居住类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涨势强劲 2004年,我市居住类价格上涨5.1%,其中:“建房及装修材料类”价格比上年上涨6.0%;“水、电、燃料”价格比上年上涨7.4%。受全国性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的影响,我市建材价格出现全面上扬。其中:水泥价格涨幅最大,比上年上涨24.7%,木材、砖、涂料、玻璃等建材价格上涨幅度均在5%左右。 水、电、燃料是居民居住消费的重要部分,2004年“水、电、燃料类”价格比上年上涨7.4%。由于受2003年十月份水价上调的翘尾影响,2004年我市水价涨幅仍达14.3%; 8月份又出台了居民用电阶梯式电价方案,推动电价小幅上涨1.6%;受原油价格上涨影响,2004年我市液化石油气价格大幅上涨,全年平均上涨19.0%,管道燃气价格上涨9.2%。 4、各类服务项目价格有涨有跌 2004年“服务项目类”价格指数基本稳定,仅比上年微降0.4%。在服务项目中对价格指数起明显下拉作用的有“旅游及外出”和“医疗保健服务”。2004年我市“旅游及外出”项目的价格指数下降了6.0%,其中:“旅行社收费”价格降幅达7.4%。2004年,我市医疗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促进各项“医疗保健服务”价格有序化,全年“医疗保健服务”价格平均降幅为3.0%。 城市间交通费上涨,其中:被调查线路的飞机票和长途汽车票票价分别上涨4.5%和8.3%;此外,多年价格不变的“包裹邮寄”价格上调31.6%。汽车保险费(第三责任险)价格上调20.0%。 二、2004年工业品出厂价格走势分析 据市城市调查队调查统计:2004年我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4.9%。 工业品出厂价格呈现“高进低出”格局。 (一)、工业品价格运行的主要特征 1、重工业产品价格涨幅高于轻工业产品。2004年,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升 2.0%;重工业产品价格上升5.4%。 2、生产资料产品价格涨幅高于生活资料产品。2004年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上升了5.4%;生活资料类产品出厂价格上涨0.61%。 3、被调查的14个工业部门产品价格呈现出十二升二降格局。在价格上升的十二大部门中,石油工业产品价格涨幅最,高达18.11%;其它依次是造纸、冶金、化学、食品、机械、电力、皮革、其它工业、文教艺术用品、纺织、缝纫工业,它们分别上涨:13.6%、13.1%、8.3%、3.9%、2.1%、1.9%、1.9%、1.7%、1.6%、0.5%、0.2%。两个下降的工业部门为:建筑材料工业和森林工业,分别下降3.0%、0.7%。 4、部分行业价格攀升势头明显。在被调查的31个大类行业中,有22个行业产品价格上涨,有9个行业产品价格下降。其中涨幅较大的行业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25.6%、18.2%、13.6%、10.8%;价格持续低走,并且降幅较大的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分别下降5.2%、3.7%、3.0%。 5、购和销价格指数差距扩大。2004年我市九大类原材料购进价格全面上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持续在高位运行,全年价格指数达到 114.9,与工业品出厂价格之间涨幅差达11.3个百分点,工业品购销差价严重倒挂,挤压了企业利润。 (二)、影响工业品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 2004年我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81.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增加了对工业生产资料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工业产品价格的回升。 1、冶金工业产品出厂价格继续走高 受能源紧张及相关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影响,冶金工业产品出厂价格继续走高,2004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产品出厂价格涨幅仍较高,分别达25.6%、17.2%。 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随着原油价格的上涨,我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价格继续上涨,特别是基础化学原料产品的出厂价格,2004年上涨30.7%,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上涨15.3%。 3、煤炭、成品油购进价格继续攀升 受需求的拉动和运输条件限制等因素的影响,2004年煤炭、成品油购进价格居高不下,如:本市煤烟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40.8%,无烟煤上涨27.9%,焦炭上涨43.8%,汽油上涨6.1%,柴油上涨12.3%,从而推动了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平均比上年上涨11.7%。 4、电子通讯和交通运输产品市场竞争激烈。2004年全市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继续下跌,价格指数分别为99.8%和94.8%(其中汽车制造业为95.8%)。 (三)、工业品出厂价格后期走势预测 明年我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仍将保持上涨格局。主要原因是: 1、主要工业品价格将继续上涨。2004年部分行业产品价格攀升势头强劲,如成品油、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产品,它们将成为工业品价格继续保持上升态势的支撑点。 2、成本推动的压力依旧。2003年以来,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涨幅逐步攀升,价格指数从上年的105.0攀升至114.9,2005年还将保持高位运行态势,生产成本的增加,最终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 3、工业品出厂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上升。2004年,能源、原材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但是整个工业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工业品出厂价格缺乏大幅度上升的空间。上游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下游产品价格滞涨的矛盾局面将继续存在。 三、2004年市区房地产价格情况分析 (一)2004年房地产价格走势特点 据温州市城市调查队调查显示:2004年我市房地产价格在上年高速爬升基础上又有大幅度上涨,全年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7.0%,其中商品房上涨16.1%,二手房上涨18.6%;房屋租赁价格上涨7.5%;土地交易价格上涨90.9%。 1、房屋销售价格继续在高位运行。2004年,房屋销售价格走势变化大致可分二个阶段:一至三季度我市房屋销售价格相对平稳,各季涨幅分别为12.8%、15.0%和15.3%;四季度受各种因素影响价格出现了一次蛙跳,涨幅上升至24.8%,比三季度直接上涨7.2%,如市区新城部分热门期房价格上涨近千元。我市房屋销售价格已经连续三年呈现两位数攀升,高房价已成为市民关注的热门话题。 2、土地交易价格涨幅全省居首。2004年,我市土地交易价格上升90.9%。分季看:一至三季度我市新投入房地产开发的土地,因多种原因而“流标”,土地供应一时出现断档。但四季度出让的江滨路和勤奋路两地块,以高于起始价一倍的价格成交,刷新了我市国有土地出让成交价格的最高纪录。投标结果表明,上述两地块的楼面地价已达到每平方米7300余元和10000余元,同比价格翻了近一番。从全省十一个地市对比来看,我市土地交易价格涨幅位居最高,分别比杭州市、宁波市高51.5和82.6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1.2个百分点。 (二)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原因 一是土地投放量明显减少,购房者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心理增强。据统计,2004年市区二手房交易量持续放大,全年交易件数15000余件,比上年上升28.5%,交易面积126.4万平方米,上升56%。二是商品房阶段性供不应求带来房价上涨。据调查,由于建设开发周期关系,2004年市区多、高层商品房住宅的上市销售面积约25.8万平方米,只占上年的一半。三是市民投资房产挤占房源,这几年较高的投资回报效应,使其成为市民新的投资渠道。四是部分开发企业和炒楼族恶意炒作,使部分消费者盲目跟风,造成局部地区、个别项目价格短期内出现非正常蛙跳式上涨。四是建筑材料价格上涨、拆迁成本及商品房整体质量的提高,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房价。五是我市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尚显不足,与杭州、宁波两市相比,开发量远远落后,总体上拉高了我市房屋销售综合平均价格。(温州市城调队 林超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