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 内部结构波动较大_上半年消费品市场情况分析

——


  今年以来,半年消费品市场情我市消费品市场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有了新的变化,新兴业态不断发展,消费品零售市场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局面。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20.55亿元,同比增加34.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
  一、今年我市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速度加快,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今年上半年分月度看,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波动较均匀,当月的增幅保持在12个百分点左右。前6个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51.90亿元、53.76亿元、51.23亿元、53.14亿元、53.97亿元和56.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15.1%、11.2%、14.4%、10.5%和12.1%,其中,由于春节的因素今年的最低和最高增幅出现在1、2月份。
  (二)城市市场拉动作用增强,集聚能力进一步凸现,农村市场虽趋暖,但比重仍不大。上半年全市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04.10亿元,同比增长14.1%,比重由上年的62.5%上升到63.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为116.45亿元,同比增长9.0%,增幅下降了3.9个百分点,消费市场的城乡差距再次扩大。
  (三)批、零贸易业保持稳定增长,餐饮业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全市批零贸易业零售额为269.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餐饮业零售额为42.02亿元,同比增幅16.8%,拉动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3.57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46个百分点。
  (四)贸易企业规模效应显现,限上企业增幅明显快于限下企业。分规模数据显示:上半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累计实现零售额71.9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2%,增幅比同期批零贸易企业高4.3个百分点,比同期限额下贸易企业零售额高5.8个百分点,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5个百分点,其占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5.7%提高到今年的26.7%。
  (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变化。今年以来,人们由基本消费需求加快向高层次的消费方面转移,家用电脑、手机等在城市家庭逐步普及,成为消费的主要增长点,上半年限额以上企业的零售额增长40%以上;等离子彩电正进入需要进行家电换代的家庭,普通家用电器逐步进入消费条件和环境较好的农村家庭,上半年限额以上企业的家电零售额增长50%以上。家用汽车已进入工薪阶层,消费已越来越来理性,上半年限上企业汽车销售仅比去年同期增长1.0%。
  (七)各县(市、区)消费品市场发展不均衡。上半年各县(市、区)消费品市场发展不平衡,其中以洞头县22.5%的增幅最快,比增幅最低的永嘉县5.9%,高出16.6个百分点。瑞安市、文成县、龙湾区、瓯海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14.9%、14.6%、12.8%、12.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苍南县、鹿城区增幅分别为11.0%、10.2%;平阳县、乐清市、泰顺县、永嘉县增幅徘徊在一位数。
  二、影响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促使我市今年消费品市场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
  1、扩大内需的成果进一步巩固,有效需求不断增加。上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投向交通、公共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促进技术进步等重点领域,在去年较高基数的基础上,保住了一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效地带动了消费增长;同时各项促进消费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健全和完善,如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定期提高工资标准和各项保障标准等走向正规化,居民“不敢消费”的心理逐渐减弱。
  2、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今年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达10794元,同比增长15.2%;农民现金收入增加较多,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193元,同比增长13.7%。同时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为就业奠定了条件,国家对下岗人员自谋职业给予了免税费的优惠政策,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状况好转,就业人数增加。
  3、消费结构变化,新兴消费带动作用增强。电子通讯器材、家庭装饰装修、家用电脑等新兴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对消费品市场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汽车消费在保持较大总量的基础上,正在走向一个成熟的消费市场,成为支撑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不可缺少的因素。
  4、物价的上涨。今年上半年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了4.0%,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4.6%,物价上涨因素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较大增长,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推动食品市场销售显著增长,食品饮料零售额增长35.4%,石油及制品、金属材料零售额分别增长42.1%、23.8%,较大地促进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5、节庆、会展活动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外来购买力的增加。五一、十一、春节等传统节日,轻工博览会等全国性会展带旺了消费品市场,以商务山水为代表的温州旅游业影响力越来越大,2005年上半年全市旅游总人次673.51万人次,总收入62.59亿元,分别增长26.8%和31.2%,吸纳了大量的购买力。
  (二)制约我市消费品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
  1、储蓄意愿过强,消费倾向不足。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072.94亿元,比年初增加44.85亿元,同比增长10.5%。储蓄存款的大幅增长抑制了部分居民的即期消费。现阶段由于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高收入群体虽有支付能力,但温州缺少能吸引他们的高层次商品和氛围,造成购买力外流;而一般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由于近几年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带来了医、住、学等方面的预期支出压力加大。上述现象造成了从收入转换到现实购买力的梗阻,抑制了即期的消费的进一步扩大。
  2、商贸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竞争手段相对落后,管理人才短缺。当前商业竞争已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我市本地的商贸企业由于受到体制因素的制约和观念的影响,与外资企业相比,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竞争手段层次较低,主要还是打价格这张牌,表面销售热热闹闹,但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进销差价缩小,难以消化各类费用,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3、农村市场增速下降,城乡市场差距继续扩大。农村市场在总量和增幅上均明显低于城市市场。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消费需求差异巨大,受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影响,农村的消费品购买力差距还有拉大的迹象,城乡市场增幅差别将会继续存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将抵消中央的农业生产“直补”以及减免农业税费政策和措施的作用,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收入的增加。
  4、市场秩序尚不规范,企业诚信建设不容忽视。我市市场经济秩序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多次整顿和商贸企业自我约束,总体上逐渐好转,但商业欺诈、非法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现象仍屡有发生,这些现象虽然是消费品市场中的少数现象,但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信心、消费行为,其对消费品市场的长期持续发展的损害不可掉以轻心的。
  三、进一步培育消费热点,千方百计扩大消费
  综上所述,今年我市消费品市场的总体环境良好,有利条件显现,但是要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成现实的购买力,必须把握机遇,正确应对,就一个区域性市场来说,如何留住本地购买力和吸纳外来购买力,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正确定位,细化、落实商业网点发展规划。我国进入WTO后,国外的零售商可自由进入我国市场,同时温州经济繁荣,人民富蔗,这些背景对我市商贸市场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市已完成了《温州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的编制,在建设好传统意义上的商业网点外,随着城市的住宅区不断向外扩展,零售业态在空间上的布局一改往昔“城市中心”的状态,而出现“边缘崛起”。在城市商业领域,品牌商品向市中心城市社区集聚,日用商品向社区扩散。日常生活购物店、生活配套设施,以及休闲娱乐设施,共同构成了社区商业的内容。要有名牌企业的连锁超市、24小时便利店、市政府推动的放心食品零售门店、放心早点快餐连锁店等正规企业的连锁店,既能满足传统的衣、食、住、行需要,又能适应新型的消费需求。
  (二)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购买力。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居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或纯收入越低,它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也越大。因此,增加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和消费,对促进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就业优先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各项扶助弱势群体的优惠政策,善待外来人员,切实维持他们的各项合法权益,从社会的方方面面来提高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居民的购买力。
  (三)内强外引,做大做强现代零售业和物流业。零售业是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我市正处于各种现代零售业态蓬勃发展的阶段。温州是浙南闽北交通枢纽,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流通领域可把这两个行业作为突破口来抓。采取内强外引的策略,对本地企业要扶持、引导、改造把它们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引进高层次的外地(外商)企业。在法律、政策方面公正对待、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互补互利的经营氛围,共同推动我市商贸经济的发展。
  (四)规范市场秩序增强商业诚信度。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反之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转移消费地域,对当地市场的兴旺极为不利。为此必须要严肃法纪,依法管理市场,坚决打击制假、贩假和商业欺诈,切实加强食品的检验、检测,确保食品消费安全。倡导诚信经营,建立信用档案,打造一个交易公平,相互尊重,卖者生财有道,买者后顾无忧的市场秩序。
  
  
                              贸易与投资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