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赤潮消退后的思考

——


  6月11日开始,洞头海面逐渐由褐色变成淡黄色,养民们开始整理灾后的网箱,部分养民仍在对着网箱发呆,面色凝重。据渔业部门统计,此次赤潮给该县的渔业直接损失达471万,其中传统网箱养殖437万元,北岙镇三盘港为主要受灾区,损失超过10万元的重灾户有11家,总计225万元。人们庆幸赤潮退去的同时,不得不对该县传统养殖业出路、受损严重的养民的生计、水产食品安全等问题引发深深的思考。
  思考的问题一:赤潮频发,谁是“祸首”?产生赤潮的藻类是海洋固有的生物种类,正常生长为鱼类生长提供食物,只有在海水富营养的前提下,又逢持续高温,它们才过量繁殖,成为海洋灾害——赤潮。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未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导致我省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恰遇5-6月份的持续高温,导致赤潮频发,据统计,5月份以来,我省沿海赤潮发生30起。洞头县北岙三盘港区,传统网箱养殖历史较长,未完全利用的饲料长期囤积,使养殖区内海水营养化程度更严重,形成的赤潮密度、厚度均高于其它海区,造成的损失也大于其它海区。所以说,人类自己才是赤潮频发的“祸首”。
  思考问题二:赤潮带来的危害有多大?赤潮已经退去,可人们依然“谈鱼色变”,“470万”仅仅是赤潮期间洞头县海水养殖产品死亡的价值总量,赤潮带来危害有多大,从经济上很难衡量。其实,人们通过各媒体已经知道,赤潮导致海洋生物死亡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毒死,指赤潮优势藻类含有毒素,致使海洋生物中毒死亡;二是窒息死亡,赤潮生物分泌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以及大量赤潮生物尸骸的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鱼类大量死亡。但是,人们无法通过肉眼分辨面前的水产品死于哪种原因,也无从得知这些毒素在海洋中、水产品体内遗留多久,无知的结果也有两种:一是无所顾忌,食用了有毒水产品,通过食物链将这些毒素转移到人类身上;另一种是畏而远之,拒绝一切海水养殖产品。无知带来的危害更大。近段时间,菜场上海水养殖产品的销量、价格都呈大幅下滑,这不仅考验着消费者的信心,更考验着养民的信心,考验着传统网箱的信心。
  思考问题三:赤潮来了,我们就束手待毙吗?从5月中旬开始,我省舟山、宁波地区发现了赤潮,省海洋与渔业局启动了《浙江省海洋与渔业系统赤潮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关于赤潮报道不断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体,但至5月底洞头县发现大面积赤潮,经历了半个多月,该县养民仍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深思,赤潮来了,我们就这样束手待毙吗?答案当然是:不!主攻养殖业是洞头县渔业发展战略之一,是渔农民转产转业重要途径,更是人们海水产品消费的主要来源。为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保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维护人类的健康,全社会要积极行动,采取相应的措施及对策,避免和减少赤潮灾害。
  思考问题四:预防赤潮,应采取什么措施?一是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海洋超标排放。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介,对民众开展宣传教育,增强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三是加强对赤潮的监测、预报,设立赤潮监测部门,形成渔政部门-专家-养民三级联动,跟踪监视监测,及时公布赤潮发生的征兆、流向、污染程度等相关信息,为养民科学预防提供参考。四是加强养殖海区管理,在集中养殖区,海洋监测部门要定时进行水质监测分析,引导养民科学投料和定时清理淤泥。
  思考问题五:赤潮发生后,怎样保障民众利益?据有关部门检测,5月份袭击浙江的赤潮优势藻种为米氏凯伦藻,专家怀疑它带有对鱼类杀伤力较大的溶血毒素,因此浙江水产品在上海、南京等地遭遇质疑。这无可厚非,但我们清楚海水产品作为食品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类是离不开水产品,民众需要知道赤潮毒素究竟持续多久?因此,赤潮消退了,我们职能部门责任还没有退,要对发生地海水、赤潮生物进行检测,对上岸鱼类进行跟踪检测,及时发布检测信息,对有毒水产品要集中销毁,对无毒水产品要挂牌明示,为老百姓的食用安全构筑坚固的屏障,同时也还无辜的水产品一个清白,促进我县水产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洞头县统计局)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