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市企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我市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企业家信心指数再创新高;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整体较好。但是原材料价格上涨、部分行业的市场竞争不规范、流动资金的紧张、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等因素仍然困扰企业发展。 一、企业家信心不断增强 信心指数再创新高 一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5.56点,比上季度提高2.07点。在被调查企业中,有48.69%的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持“乐观”态度,48.17%的企业家认为“一般”,仅有3.13%的企业家持“不乐观”的心态,表明多数企业家对当前及未来宏观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信心与预期。 (一)政策措施提升企业家信心。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若干意见》和《推进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激励办法》,极大地提升了我市工业企业家的信心。一季度,有近半数的工业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持乐观态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6.45点,高出全省平均信心指数12.05点。 (二)IT行业企业家信心高涨。随着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IT业主要行业之一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心十足。一季度,有100%的企业对本行业总体运行环境表示满意,企业家信心指数高达200.0点,高于全省平均信心指数43.4点。 (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家信心提升较大。随着我市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效果的逐步显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家信心持续上升。一季度,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46.91点和149.52点,分别比上季度提高7.44点和23.06点。 (四)大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继续提高,中小型企业信心指数开始回升。调查显示,一季度,我市大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52.41点,比上季度提高14.21点,其中特大型企业的信心指数达136.25。中小型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环境逐步看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2.79点。 二、企业景气状况总体运行平稳 在全市宏观经济继续向好的背景下,我市企业生产经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景气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有44.85%的企业认为综合生产经营状况良好,有50.09%的企业认为保持上年四季度的水平,全市企业景气指数为139.78点,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处于平稳运行态势。 (一)工业企业景气状况运行平稳。一季度,有47.44%的企业认为生产经营状况良好,47.35%的企业认为与去年四季度持平,工业企业景气指数与去年四季度相比下降9.56点,为142.22点,但仍处于较景气区间。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景气指数154.82点,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9.87点;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景气指数为169.83点,比去年四季度提高15.28点。 (二)住宿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景气指数攀升。受春节和我市冬季旅游业的双重影响,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景气指数持续攀升,一季度,住宿餐饮业景气指数为115.38,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提高4.27点和8.15点。交通运输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49.46点,比上季度提高29.46点,高于全省平均景气指数10.56点。 (三)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景气状况下滑。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景气指数分别为91.2点和145.86点,分别比上季度下降9.61点和6.77点。建筑业中的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景气指数仅为89.0点,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下降13.66点和52.33点。房地产业景气状况虽有下滑但仍在较景气区间运行。 (四)国有企业景气指数保持平稳。有29.68%的国有企业认为生产经营状况良好,63.60%的企业认为与上季度相持平,国有企业景气指数为122.96点,与上季度相比有微小滑落。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景气指数分别为136.99点和154.02点,均处于“较景气”区间。 (五)大型企业景气状况处于较好的区间。一季度,有61.88%的大型企业认为综合生产经营状况良好,31.98%的大型企业保持上年四季度的水平,景气指数达155.75点的较好景气区间,分别高于中小型企业和全省平均景气指数36.08点和9.45点。 (六)乡镇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表现突出。一季度,有53.57%的乡镇企业认为综合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企业景气指数达149.88点,高于全省平均景气指数10.78点。国有控股企业景气指数为140.83点,与上年四季度相比提高5.49点。 三、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对我市经济影响逐步显现,国内外原材料价格波动已经影响到我市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我市当前存在的土地、能源等瓶颈问题继续困扰生产经营的良好发展,据调查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产成品价格上涨空间较小。据我市景气调查资料显示,近几年来,我市工业企业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呈逐年上涨的趋势,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景气指数长期陷入不景气状态且逐年走低,本季度则处于历史最低点,景气指数仅为43.70点,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下降8.59点和27.54点。在被调查的工业企业中,表示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上升”的企业有56.72%,“持平”的占42.86%,“下降”的仅占0.42%;建筑业建筑材料购进价格景气指数处于66.38的不景气状态,比上季度下降28.56点。 与此同时,在被调查的工业企业中,表示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企业只有6.51%,81.98%的企业“持平”,11.51%的企业“下降”。工业品出厂价格与原材料购进价格的反差,加上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增加,营利空间相对减小。工业生产成本和建筑业工程结算成本景气指数分别处于54.56点和41.71点不景气状态。 (二)部分行业市场竞争不规范、不健全。一些建筑业企业认为: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缺乏有效管理,竞争不规范、不健全。调查显示:一季度,建筑材料购进价格景气指数为66.38点,比上季度下降28.56点。企业施工任务不足,而且压价过高、建筑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垫款施工严重、工程款回收慢等问题严重困扰企业,使企业生产成本加大,利润降低。这些建筑企业呼吁政府强化工程造价管理,严厉打击恶性压价、垫款行为,建立信用机制,治理工程款拖欠。 (三)许多中小企业包袱重、融资难、流动资金紧张。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都反映困扰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历史债务深重,流动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对这一问题反映最为强烈。调查显示:一季度,中小型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96.15点,中小型企业流动资金景气度刚好处于景气零界点。因此,中小型企业希望有关部门多给予支持和帮助,多给中小型企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 (四)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人才匮乏是制约温州民企特别是大企业发展、导致企业外迁的一个重要原因。温州无论是高校数量,还是高校总体质量都远不如杭州、上海等地,而外地及海外的人才大多受制于温州高得惊人的房价以及偏于一隅的位置。大多不敢来、不愿来,导致温州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短缺。调查中,一些企业反映,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影响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四、几点建议 当前,我市企业要积极适应宏观调控及外部变化的新环境,努力争取新的发展空间,针对本季度我市企业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展期货市场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目前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是一种惯性上涨,其对我市甚至全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将维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应对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主要还是依靠相关产业提升自我消化的能力,通过销售、管理实现价格转移,节约成本。市场人士呼吁应该尽快通过发展期货市场等手段来应对原材料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局面。也有人呼吁应尽快健全期货市场,增加期货品种,通过金融和市场的手段为企业提供完善的避险工具。 (二)争取新的项目,培植新的增长力量。在新的项目审批政策下,要积极包装项目,争取向国家、省申请项目配套土地。积极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积极推进多元化投资,增加项目资金,加快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金融机构贷款要求的、有市场效益的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三)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融资市场是重要的要素市场,为中小企业服务也是融资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应该为中小企业建立多元化的融资市场,使企业从多渠道获得所需资金。如:鼓励担保公司的建立,为中小企业融资难创造信用条件,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于中小企业;开办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在社会闲散资金与中小企业之间“搭桥”;建立全国性的企业债券市场,改进企业债券额度管理办法,允许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同时降低企同时降低企业发行成本等。 (四)加强销售环节的管理,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要有质量好、适销对路的产品。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经常研究对策和方法。目前在一些企业仍存在重生产、轻销售的思想,使产品大量积压,销售不出去,不能适应竞争的要求。因此,企业要适应市场需求,销售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尤其要发展新的购销伙伴,不断开拓新的销售渠道。企业必须按照市场要求组织生产,不断研制新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和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针对我市的经济特点,确立几个对经济发展有战略意义的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为有能力的科技人员提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大舞台。或者利用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人才兼职或离职到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领办或创办高新技术产业。也可以敞开市门,面向国内外,实施“借脑工程”,鼓励他们进行有偿成果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指导。可以分期分批选送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和国内著名企业、事业技术部门继续深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