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2005年一季度温州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今年开局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成效继续显现,我市积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机遇,破解三大难题,打好三大硬仗,不失时机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适应新的经济运行环境的能力有所增强,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一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27.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85.72亿元,增长15.6 %;第三产业增加值128.65亿元,增长10.9%。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值得关注,生产性投资出现负增长,导致我市经济发展后劲相对不足,物价上涨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稳固。
        一、工业经济继续处于较快的增长区间,地区、行业之间发展波动较大,重工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减弱。
  一季度,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70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8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84.09亿元,增长22.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继续处于20%以上的增长区间,对我市一季度经济的较快发展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一季度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亮点”:一是民营工业经济总体活力继续增强。一季度全市458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产值325.79亿元,占比重达到84.8%。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企业等民营企业发展态势继续趋好,分别增长26.2%、23.8%和21.6%,国有、集体和“三资”工业企业增幅则在15%以下。二是工业品出口出现良好的转机。一季度,我市工业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中,出口交货值达到84.83亿元,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达到22.9%,比上年同期增长26.6%,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增长2.7个百分点,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国外市场销售增长国内市场的局面。三是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增强。由于生产传统产品的利润空间减少,且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加大开发新产品的力度。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19.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9%,高于规模工业平均增长24.7个百分点。据对乐清市工业企业的典型调查,正泰集团的传统电器产品的价格战已非常激烈,该集团每年计划投入销售收入的3%-5%的比例进行新产品开发,目前该企业的30%以上的利润是通过开发新产品获得。
  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在地区、行业之间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据对11个县(市、区)统计,规模工业经济增长达到30%以上的有永嘉、泰顺、洞头、文成等县,高于全市平均增长率、低于30%的有瑞安、苍南、瓯海等县(市、区),低于平均增长率的有龙湾、乐清、平阳、鹿城及市直属企业,分别为22.0%、21.7%、16.3%、11.6%和17.8%。工业经济总量比较大的龙湾、乐清、鹿城等增长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使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升的难度加大。从32个工业行业情况看,增幅在30%左右的行业有化学及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要是汽摩配行业)、家具制造业、石油化工炼焦业、塑料制品业及黑色金属冶炼业等6个行业,增幅在20%以下的行业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等行业。与去年一季度比较,电气机械、电子元件、专用设备、化学原料、通用设备、有色金属等行业的生产出现了较大的滑坡,当月增幅回落均15个百分点。据分析,今年以来,工业行业生产的回落大多数属重工业,一季度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产值231.24亿元,增长22.9%,仅高于轻工业增长1.7个百分点,去年同期重工业增长高于轻工业增长8.2个百分点。
  二、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扶农政策成效逐步呈现,农产品价格上涨促进农业增收。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围绕“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和农村稳定”工作,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一季度农业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局面。全市农业总产值为22.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在农林牧渔业中,除林业外,农牧渔业产值均为正增长。一季度全市春季农作物播种面积57903公顷,比上年增加1504公顷,增长2.7%,其中春粮面积为9998公顷,增长0.4%,小麦、油菜、豆类、蔬菜等种植面积保持稳定性增长。牛、羊、兔等食草型动物继续保持较好增长,生猪、家禽生产有所下降,渔业生产总体态势良好。我市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主要得益于扶农政策的稳定性,继去年以来,中央连续两年出台发展农业经济的1号文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确保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安全;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市场机制作用,据调查,全市农产品生产价格综合指数为108.42,其中:种植业105.69,林业108.90,牧业108.77,渔业110.56。农产品价格的上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三、内需相对平稳,外需保持旺盛,外贸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增强。
  一季度,我市三大需求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内稳、外强”的局面,从拉动经济的比重看,内需约占80%,外需约占20%,因此目前我市经济仍然是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强内需拉动力度,调整内需结构仍是关键。一季度,我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1%,增幅同比下降了3.2个百分点。一季度投资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得到加强。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的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3.63亿元,增长29.6%,增幅同比提高7.7个百分点,交通运输、电力、公共设施、水利、教育和信息业投入比重较大,将对改善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起到促进作用。二是房地产投资增幅回升。一季度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36.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7%,增速同比提高14.4个百分点,出现明显的回升迹象,土地购置费、商品房施工面积、 竣工面积等三项指标分别增长22.6%、15.5%和68.5%。三是国有单位投资增速较快。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投资31.13亿元,增长35.3%,而非国有投资41.66亿元,增长4.3%,其中完成民间投资40.05亿元,增长8.4%。一季度投资主要依靠国有单位带动,进一步启动民间投资仍须努力。四是投资出现结构性波动。去年一季度工业性投资增长最快,增幅达到45.3%,远高于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但是今年一季度工业性投资12.89亿元,同比下降10.2%,低于其他各项投资的增长。
  今年以来,我市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城市居民消费热点呈现扩散的态势,市区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春节黄金周”有力地带动城乡市场的需求。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其中城市消费市场继续保持旺盛,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99.27亿元,增长12.4%,县城市场及县以下农村市场出现明显的分化趋势,分别增长13.2%和6.2%。从消费结构看,餐饮业继续保持火爆的局面,在去年增长17.9%的基础上,一季度又增长17.4%。住宅类、通讯器材、家用电器、体育保健用品等商品形成旺销态势,增幅在20%以上,汽车消费受油价上涨、维护费用增加及交通拥挤等影响,消费出现下滑的趋势,一季度限额以上零售额14.1亿元,下降13.0%,但仍是市场消费的一大热点。批发、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明显,超大规模、连锁经营、休闲与购物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经营商场快速发展,一季度限额以上批零业销售总额179.05亿元,增长26.5%,零售企业的上档次、上规模,市场支撑的基础得到有效巩固。
  一季度,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6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0%,其中出口总额11.69亿美元,增长27.3%。据前两个月情况,我市鞋类、服装、机电产品等,均保持较快的增速,继续成为拉动出口快速增长的支柱行业。自去年9月份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加工贸易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后,促进了加工贸易出口,前两个月外贸加工出口0.46亿美元,同比增幅44.3%。我市出口高速增长有利条件有: 一是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温州主要进出口国家及地区如欧盟、美国、日本以及我国港澳地区经济复苏速度都比较快,对温州出口比较有利;二是今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意味着温州产品出口总量限额取消,出口成本下降;三是温州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有所起色,推动了出口的进一步增长。四是出口退税进入正常轨道,企业退税款及时到位,有利于企业资金循环等等。虽然目前温州出口形势正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受国外反倾销影响较大。
  四、财政增长首次低于GDP 增长,金融增幅继续回落,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一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42.33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32亿元,增长0.1%。如果按可比口径,财政总收入51.72亿元,增长10.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7.67亿元,增长9.6%。今年财政收入除继续受到出口退税影响外,同时也受到营业税下降的影响,一季度营业税7.93亿元,增长1.7%,增幅同比减少18.9个百分点,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企业成本的刚性增加,将影响宏观效益,一季度按可比口径财政总收入增长已低于GDP 增长3.3个百分点。
  去年以来,国家连续几次出台的紧缩货币政策对我市影响较大。3月末,我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020.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0%,增幅同比下降10.8个百分点,比年初下降1.2个百分点。3月末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分别增长6.2%和7.5%,增幅分别同比下降13.1和11.5个百点,两项存款的严重下滑,直接影响银行的再贷款能力。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14.56亿元,同比增长9.0%,增幅同比回落32.7个百分点,金融存贷款的双双下滑与前几年的高增长形成较大落差。
  据住户抽样调查,一季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10元,增长15.2%,增幅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城市居民收入提高主要得益于非工资性收入,一季度非工资性收入2641元,占全部收入的41.2%。其中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20%以上。一季度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629.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增长9.7%,增长速度保持上年水平。从近几年的变化情况看,一季度农村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有所趋缓,为4.8%,家庭经营现金收入和非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分别为11.6%和34.6%,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
       五、宏观调控对经济影响显现,全省各市工业、投资增长明显趋缓,温州经济增长与全省差距缩小。
  今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我省的工业、投资领域影响较大,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4.6%,增幅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杭州、宁波、绍兴、嘉兴等市同比分别下降11.4、5.1、6.3和2.9个百分点。前二个月,全省工业用电量增幅也由去年同期的19.3%回落到12.2%,杭州、绍兴、嘉兴、湖州等城市工业用电量出现较大的回落,全省部分城市、部分领域过热的经济开始趋缓。一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2.2%,增幅与全省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9.7个百分点缩小为2.4个百分点。宏观调控对投资领域影响更为明显,一季度全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4%,增幅同比下降41.1个百分点,除我市外,10个城市限额以上投资增幅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绍兴、嘉兴、台州和衢州甚至出现负增长。我市一季度限额以上投资增长15.7%,增幅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3.3个百分点。表明在整个宏观调控期间,全省各市经济出现较大的波动,我市经济发展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象,我市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投资硬环境的瓶颈问题,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适度扩大投资规模,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高顺岳)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