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投资总量稳步增长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


    2004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受到物价上涨、银根缩紧、土地冻结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仍然继续保持了稳步攀升的态势,“百项千亿”工程的实施,民间投资力度的加大,使投资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投资力度总体不足,对温州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弱。固定资产投资大体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电力、电信、城市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投资是一大亮点,为2005年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投资运行特点
    1、投资总量平稳扩张。在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措施后,各地投资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在此背景下,我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相应回落。据投资快年报数据显示,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8亿元,增长13.2%,增幅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全部限额以上投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及全部房地产开发单位)完成投资390.98亿元,增长12.1%。2004年,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逐步加大,全省投资增速呈逐月回落之势。一季度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曾高达41.9%,二季度回落为25.5%,三季度进而回落为21.5%,半年间共回落了20.4个百分点。相对于全省,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二季度在全省回落16.4个百分点的情况下,我市反而上升了5.6个百分点,三季度我市投资比上半年回落了5.1个百分点,四季度比三季度略升了0.3个百分点。
    2、投资结构继续优化。今年以来,我市继续调整投资结构,大力加强在农业和工业领域的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在全部限额以上投资中,产业投资结构呈现“两高、一低”的态势。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4%,是近年来首次出现的大幅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15.84亿元,增长34.7%,增幅高出限额以上投资22.6个百分点,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29.6%,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对投资增长贡献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完成272.92亿元,增长4.2%,结束去年高速增长的态势,进入低增长阶段。
    3、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明显回落。房地产开发完成140.96亿元,比上年增长4.6%,增幅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0.1%下降到27.8%。房地产企业施工面积1921.17万平方米,增长3.9%,其中住宅面积1425.40万平方米,增长2.9%,增幅分别下降25.5和21.7个百分点。本年新开工面积436.18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243.81万平方米,下降35.9%;本年竣工面积364.73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3.35万平方米,下降8.4%。
    4、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今年开始实施的“百项千亿”工程大多属于基础设施中的“瓶颈”项目,先期开工建设的电力、电信等项目的大强度投入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了较高的增长。在限额以上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3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32.75亿元,增长96.5%;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完成13.28亿元,增长64.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41.27亿元,增长10.1%;教育设施完成14.82亿元,增长18.9%;由于重大的交通项目目前多数在前期准备阶段,尚未形成建设热潮,投资额有了较大的下降,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完成29.58亿元,下降16.6%。
    5、工业性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全社会工业性投资在上年增长25.8%的基础上再次高速增长,完成投资154.68亿元,增长20.8%,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30.4%,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工业投资完成115.27亿元,增长34.3%,其中制造业投资完成82.29亿元,增长19.0%。从轻重工业投资来看,轻工业投资完成41.09亿元,增长18.2%;重工业投资完成41.43亿元,增长20.5%。投资总量前五个行业分别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13.15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11.6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68亿元、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6.20亿元、塑料制造业5.36亿元,这五大行业的投资额占限额以上制造业投资比重达55.9%。
    6、民间投资占主导地位。在“非禁即入,有需则让”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的指导下,民间投资逐渐成为投资的主体。限额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83.55亿元,增长13.8%,非国有投资207.42亿元,增长10.7%,两者比重为46.9:53.1,其中民间投资193.22亿元,增长12.4%。非国有投资所占份额明显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但外资企业投资14.53亿元,比上年下降5.8%,成为我市投资发展的“短腿”。
    二、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是“百项千亿”工程成效显著。今年是全面实施“百项千亿”工程,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年。“百项千亿”工程向电力建设、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倾斜,一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加快落实,如温州电厂三期完成投资12.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3.3%,温州电信分局的电信技改项目完成投资7.36亿元,为上年的2.6倍,超额完成计划的有17个:如温州半岛浅滩一期、金丽温高速公路永嘉鹿城段、104国道飞云江三桥及接线工程等省市重点项目。市委市政府对“百项千亿”工程的重视和大投入对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民间投资拉动持续增强。在全国、全省宏观经济形势转好的情况下,我市企业也处在快速扩张时期,投资热情高,随着投资领域的逐渐放开,民间资本有了更多的选择,开始进入多元化投资时期。2004年,我市民间投资336.70亿元,增长16.3%,民间投资呈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企业投资,企业逐渐成为市场投资的主体。在限额以上投资中,国有投资完成153.61亿元,增长6.8%,股份制企业完成投资188.45亿元,增长14.9%。民间投资成为拉动全年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我市投资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自主增长能力增强。
    三、存在的问题
    1、总量不足、增速低的矛盾突出。去年以来,我省宏观经济全面转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全省2004年完成全社会投资5945亿元,我市占8.5%。与GDP占全省的比重12.5%比较,低4个百分点。一是全年限额以上投资增幅居全省末位,我市投资增速比全省27.0%的增幅低14.9个百分点。其中比杭州、宁波分别低11和24.7个百分点。二是投资总量退居全省第六位。我市与杭州、宁波的差距日益加大,继去年绍兴和嘉兴两市限额以上投资总量已超过我市后,2004年金华又超过我市,使我市总量位次跌至第六位。
    2、土地资源瓶颈日益凸显。我市人多地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供给日益紧张,由于土地征用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04年,在全部限额以上投资中,土地购置费57.46亿元,比上年下降11.5%。从近几年的供地情况看出,我市在2000年到2003年仅供地3872.52公顷,为杭州的24.2%,宁波的36.8%,近三年来的供地面积锐减直接影响到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各县普遍反映有许多企业已立项审批多年,但迟迟拿不到土地指标,未能动工兴建。目前各县可用的土地指标不到企业所需求的十分之一,土地瓶颈制约十分严重,直接关系我市投资能否持续发展。
    3、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投资制约明显。2004年,国家采取新的一轮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增长,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防止投资大幅波动和经济的大起大落。但同时也给投资增长带来了一定影响,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影响较大,如国家采取了加大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力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等措施,以及国家从严的货币政策,使银行贷款增长较慢,建设资金明显偏紧,因此,一些房地产企业放缓了土地开发步伐。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36.1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9%,本年完成开发土地面积和本年购置的土地面积分别下降48.9%和71.4%,这些指标都显示我市房地产投资增长后继乏力。
    4、利用外资严重不足。我市利用外资的总量一直以来较少,建设资金缺少外资的推动力。2004年限额以上投资建设资金中,我市利用外资为2.53亿元,同比下降4.3%。我市合同外资50620万美元,增长71.4%,仅占全省的3.5%。实际使用外资20916万美元,占全省的3.1%,仅高于衢州、丽水、舟山三市。2004年在建项目中,外商投资项目大多集中在房地产及轻工制造业等少数行业,缺少对全市投资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也缺少对全市经济有重大拉动作用的投资亮点。
    四、2005年预期分析
    2005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利好因素大于制约因素,投资增长预计将高于上年的增长幅度。有利因素分析:1、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宏观经济步入稳健发展轨道。目前我国的经济整体运行正朝着国家调控预期的目标发展,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遏制,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4年,我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3.49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43.10点。企业生产总量、销售状况、经营效益等主要生产经营景气指数均呈良好运行态势,投资者对经济的良好预期会促进企业投资的扩张。2、“百项千亿”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快建设,为全年投资增长奠定了基础。温福铁路浙江段、状元岙港区围垦一期、七都标准堤塘工程、诸永高速公路永嘉段、绕城高速公路北线、状元岙港区一期、永强机场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已于2004年年底举行开工仪式,并已投入了大量的前期准备资金,2005年这批重大项目都将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将对我市投资增长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滨海新区二期、鹿城特色轻工园区等工业园区已准备接纳众多企业入园,将会掀起工业企业投资建设高潮。
    不利因素分析:1、调控政策的制约。土地和货币信贷政策的收紧对投资建设、房地产开发及个人买房按揭贷款等都产生了制约。今年我市房地产本年购置的土地面积下降71.4%,土地供应减少将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原材料、能源的瓶颈制约。电力的短缺、原材料的涨价及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矛盾的加剧,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投资热情,将对后续投资产生较长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2005年房地产开发仍将以较低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幅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增幅将会高于上年。
    五、几点建议
    1、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吸引外资的步伐。必须下决心彻底整治投资环境,努力创造良好的行政、政策、法制、市场环境,特别是诚信环境,最大程度地降低外来投资者的成本和风险。此外,要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同时要建立和健全招商网络,提高招商引资人员的工作水平,更重要的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运作,为外商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应以促进技术转移和生产率提高为出发点,吸收外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技巧,提升我市企业竞争力。应重点鼓励外商投资设立出口型企业,将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高的生产环节转移到我市,落地生根、转型升级。
    2、正确引导资本投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发挥港口经济优势。重点引导资本投向四大领域:顺应城市化快速发展趋势,大力拓展道路交通、围垦造田、深水大港、城市公用事业、旅游基地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空间;引进产业关键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方向发展;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和新产品,培育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科技水平;重点扶持并合理布局化工、船舶修造、能源等重化工业,调整轻重产业结构;鼓励投向农业新技术、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深加工和出口等领域,推动效益农业发展。
    3、坚持国资、民资、外资并举,积极筹集建设资金。资金短缺历来是制约我市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百项千亿”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很大,在当前宏观调控过程中,银行贷款适度从紧,虽有政策的支持,仍有不少项目感到资金的压力。应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千方百计多争取列入国债项目,已经立项的项目,要争取尽快落实国债资金,加快建设速度,充分发挥国债资金的带动作用。民间资本是我市中小企业持续扩张、投资领域拓宽的资金保证。政府不能与民间资本争项目,并要留有一定的投资利润空间,做到“让利于民”,让民间资本真正从投资中得到长期的效益。
    4、加大土地投放量,抑制房价无序上涨。据市城调队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我市平均房价已超过杭州,居全省最高,另一方面房地产投资增幅则居全省末位。土地和资金紧缺已成为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主要问题,土地的投放量减少使许多企业面临无地开发的窘境。要一方面促使房地产企业手中存量土地加快开发,另一方面增加土地投放量。要引导房地产商调整投资结构,多建设套型较小的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使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都能买得起。加快拆迁安置房的建设,加大房屋的有效供给量,尽量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加大整顿市场秩序力度,防止投机者过度地进行市场炒作,警惕房地产"泡沫",使我市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贸易外经与投资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