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2004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我市农民收入影响分析

——


  2004年,我市和全国、全省一样,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农民收入保持了高基础上的较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202元,增长11.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5%。分析我市农民收入较长时间保持高增速的原因,主要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势头不减,非农产业和工资性收入的提高。但对于2004年,一个不同于往年的农民增收因素是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带动了农民家庭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是种植业收入的增加。本文将通过我市农产品价格上涨现象,剖析价格因素对2004年我市农民增收的影响。
  一、农产品价格上涨,收入普遍增加
  2003年末开始,全国范围内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肉禽及其制品价格随后也开始上涨,其涨幅甚至超过粮价,前后持续近一年,到2004年10月才开始有所回落。此次农产品涨价的品种之广、幅度之高、持续时间之长是近十年来所少见的。分析本轮农产品价格大涨的起因,与近年来有关专家和媒体舆论关于粮食减产,国家储备粮持续下降的呼声有关,2004年上半年大范围的“禽流感”则加剧了农产品的涨价。依据推断,农产品上涨是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最后体现出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增加收入。据调查资料测算,2004年我市全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达到107.8。具体分品种看,农户出售谷物类农产品价格上涨39.1%,出售油料价格上涨7%,出售蔬菜价格基本持平,出售猪肉价格上涨37.2%,出售家禽价格上涨13.1%。虽然2004年全市农产品的产量上涨幅度不是很大,但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得到的实惠还是十分明显,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大幅增加。(见图1)
   图1: 农林牧渔业总收入对照表
   指标名称 2004年 2003年 增加额 增幅(%)
  第一产业总收入 1148.86 972.57 176.29 18.13
  1、农业收入 755.42 619.46 135.96 21.95
  其中:粮食收入 313.08 222.23 90.85 40.88
   蔬菜收入 236.76 220.11 16.65 7.56
   园林瓜果收入 108.07 80.67 27.40 33.97
  2、林业收入 21.27 57.44 -36.17 -62.97
  3、牧业收入 199.32 139.20 60.11 43.19
  其中:猪收入 133.72 98.76 34.96 35.40
   家禽收入 9.20 4.01 5.19 129.40
   蛋类收入 24.13 2.30 21.83 8.5倍
  4、渔业收入 172.85 156.48 16.38 10.47
  其中:海水产品收入 139.02 107.31 30.14 26.64
   淡水产品收入 4.21 4.94 -0.73 -14.68
  
  二、农民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得到的收益,因为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大打折扣
  农民因为农产品价格上升而增加的收入主要分两部分。一是通过出售农产品直接获得的现金收入;二是自给性消费的实物收入。2004年我市农民从事农林牧渔业等第一产业的总收入人均为1149元,比上年增长18.1%,扣除生产成本后的纯收入为723元,增长7.4%。总收入的增幅快于纯收入的增幅,说明生产投入的增长速度较快。第一产业纯收入的贡献率为7.6%,除了农产品生产效益提升和政策因素外,农产品价格上涨起了主导的作用。
  1、种植业产品价格上涨对收入的影响
  2004年我市农民种植业产品收入人均702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粮食收入313元,增长40.9%;蔬菜收入237元,增长7.6%;瓜果收入108元,增长33.3%。在种植业产品中,除蔬菜和园林水果的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外,其他产品产量均有所下降,收入的增长基本都来自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据测算,农村居民出售种植业产品中因价格提高而增加的收入人均约52元左右。
  2、牧业产品价格上涨对收入的影响
  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来自牧业产品的人均收入为188元,比上年增长47.2%。我市农村的畜牧业主要是生猪和家禽为主导产品,全年牧业产品收入中成龄畜禽产品的收入达170元,比上年增长57.4%,仔猪、幼畜和幼禽的收入14元,比上年增长14.1%。在牧业产品的收入中,因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收入人均约46元左右。但是在牧业产品价格上涨的同时,牧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却远远大于牧业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因此扣除生产成本后,加上“禽流感”的冲击,我市农民的牧业纯收入反而呈现负增长。
  3、林业、渔业产品价格对收入的影响
  林业收入在我市农村第一产业收入中的比重很小,仅占1.9个百分点,其主要是一些零星的林产品,价格上涨与否对收入的影响无关紧要。2004年经过几次台风后,形成海水产品的旺发,渔业产品产量增加较多,渔业产品总收入人均143元,比上年增长26.6%,但由于渔业产品价格稳中略降,比照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从渔业生产中得到的收入比上年也有较大幅度下降。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2004年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民从第一产业中得到的收入有相应提高;粮食价格虽然上涨幅度较大,但温州的实际情况限定了农户的粮食产量,特别是粮食的出售量,农民因粮价上涨而增收的效果不明显,更谈不上粮食增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畜牧业、渔业增收效果较为明显,但难抵成本的快速增长,农民实际得益很少。
  三、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几点思考
  2004年全国范围的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一方面由于连续多年的粮食减产,粮食供给出现了局部相对紧缺的现象,另一方面近年来粮价低估的状况确实存在。粮食局部紧缺和粮价低位运行这样的矛盾不可能长期同时存在,因此就造就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合理性。但是我们应该很清醒地看到,2004年农产品涨价的品种多,呈普涨状态,而且涨幅较大。在这种基础上,往往一年的涨幅透支了后几年的上升幅度,使得今后几年农民依靠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增加收入的空间更加狭窄。从2004年温州农民纯收入的构成看,农业产业占11.7%,非农产业占59.2%,非经营性占29.1%;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对全部纯收入的贡献率为70.8%,第一产业增收的贡献率仅为7.6%。客观看待温州农民增收,主要增长点仍在由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而带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中二、三产业收入的快速增长,但也不可忽视农业的增收作用。基于上述对温州农民增收的总体判断,对于农业增收提几点个人的看法:
  1、确保一定的粮食播种面积,对纯农户家庭增收有一定积极作用。国家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重视是出于全国的统筹考虑,温州本身就是粮食主销区,历来靠外调粮食调节居民的生活用粮,粮食市场化程度明显高于全省、全国。但是确保一定的粮食播种面积,对我市农民尤其是纯农户的增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几年的增长速度比较,我市纯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2004年纯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只占全市水平的76.0%,其主要原因无外乎缺资金、缺技术、生产效益低等,但如果能保证一定数量的播种面积,使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不仅限于自产自用,维持生计,而有相当的数量用于出售,其在种植业生产上获得的收入自然有所增加。
  2、重视畜牧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我市农村第一产业中畜牧业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2004年达17.3%,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而且从2004年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效果的分析,畜牧业增收效果明显,绝对额也较大。随着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对肉禽产品的需求必然进一步增加。对发展我市畜牧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而言,首先要着力改善畜牧业的生产环境,促进畜牧业的规模经营,创造规模效益。由于受环境卫生、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来我市畜牧业规模经营发展较缓慢,2004年我市规模饲养户全年生猪出栏数为37.96万头,占全部生猪出栏的比重由上年的37.3%下降到37.0%;全年家禽出栏数853.92万羽,占全部家禽出栏的比重由上年的55.0%下降到47.9%。畜牧业规模经营发展缓慢的状况,各有关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提高生猪、家禽消费的市场化程度,更要注重对畜禽产品的深度开发。
  3、继续加大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在一定的地域和年度范围内,由于存在量多价跌、量少价涨的直接效应,农民出售农产品获得的总收入变化不是很大。在一定的总产量情况下,如何减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纯农户的比例尤为重要。一方面从农业生产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另一方面,减少了劳动力数量但仍能保持稳定的农业总产出,农业从业者就会获得社会平均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应始终重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做好对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为农村居民创造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机会,为真正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农民留出增收的空间。(农村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