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生活水平同步提高——2004年农村居民生活状况分析

——


  2004年,我市各级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在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一系列支农重要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全年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良好。在经受了“禽流感”疫情冲击和“云娜”、“森拉克”等几次强台风的重创后,市委、市政府采取积极有力的应对措施,使我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效益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居民收入总体上获得较快的增长,呈现多轮驱动的良好局面。据对全市1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202元,比上年增长11.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5%。在近五年来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其中生产性纯收入4804元,比上年增长9.8%。从近十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发展的趋势看,总体呈现稳中趋快的态势(见图1、图2)。在农民收入增多的同时,农民生产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也相应增加,对启动农村市场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从收入结构和增收因素分析,2004年我市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一、农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收入水平稳步上升
  
  1、支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农业生产的力度,相继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切切实实抓好粮食生产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并专门拨出款项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对种植粮食20亩以上的大户实行补贴,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第一产业收入继续保持稳定,种植业收入明显增加。
  由于受“禽流感”疫情的冲击,再加上“云娜”等几次强台风的重创,去年我市的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畜牧业更为严重,但广大农民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加大发展多种经营的力度,保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使农民从第一产业中得到的纯收入在去年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又有新提高,人均达到723元,同比增长7.4%,尤其是种植业人均纯收入564元,比上年增长29.4%。由于政府出台了粮食补贴、提高粮油收购价格等政策,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仅种植粮食,农民人均就获得纯收入225元,比上年增长65.4%。受环境卫生、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在家庭畜牧业生产上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禽流感”的冲击,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畜牧业生产中得到的收入仅36元,比上年下降33.3%。受渔业资源枯竭及柴油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04年我市农民从渔业生产中得到的收入大幅下降,人均104元,比上年下降20.6%。
  2、工资性收入仍保持较高增速。2004年,各级政府继续积极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组织引导农民外出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效地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2004年,全市各级政府已培训农村劳动力近10万人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外,进城务工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因为经济地位和民主意识的提高,在权益得到维护的过程中见到了实惠,劳务经济逐步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增长点。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得到的工资性收入2384元,比上年增长13.3%。工资性收入对全部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3.9%。从工资性收入的构成看,各类非企业组织人均得到的工资收入526元,增长16.4%;本地企业劳动人均得到的工资收入1451元,比上年增长11.7%;得益于全国统一的“清欠”活动,2004年我市农民外出务工人均收入407元,增长15.3%。但外出务工收入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仍然不大,仅为6.6%,依靠外出务工来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愿望依旧不能立即实现。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欠发达山区贫困农民的出路,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仍是各级政府领导应该关心的问题。
  3、非农产业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可靠保证。2004年,尽管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加强以及我市企业发展中遭遇到的土地、电力等要素瓶颈制约,,但农村居民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仍有较大增加,非农产业仍是我市农民增收的可靠保证。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3674元,比上年增长9.6%,非农产业的收入对全部收入的贡献率为50.8%。非农产业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农业收入增长速度,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非农倾向进一步强化,继续保持以非农产业收入为主导,农业收入为辅的增长格局。由于受能源紧张的影响,2004年我市农村乡镇企业和家庭经营中的工业生产不够理想,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人均1102元,比上年下降6.5%;第三产业人均收入1448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批零贸易饮食业增长16.4%,社会服务业增长34.6%.
  二、消费支出同步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生活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70元,比上年增加476元,增长10.8%。农民家庭的总体消费层次进一步提升,综合生活情况已达到较好的水平,生活质量初步实现了从温饱向发展、享受型迈进。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生存型资料消费比重逐步下降,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健康发展,比重上升,享受型消费逐步成为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新亮点。
  1、食品消费支出增加,消费结构稳步升级
  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用于食品消费支出为2196元,比上年增长11.9%,恩格尔系数45.1%,稳定在小康水平的标准之间。在食品消费中,由于受粮油等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主食消费305元,比上年增长29.8%;用于副食的消费支出1123元,比上年增长10.9%。从具体的食物消费量看:人均消费粮食171.6公斤,比上年略增;蔬菜及菜制品64.1公斤,比上年下降2.7%;水产品、肉禽蛋和奶类等动物食品消费量明显增加,其中人均消费水产品32.6公斤,蛋类6.4公斤,肉禽类25.5公斤。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大,农村居民的饮食习惯也是不断发生变化。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327元,比上年增长19.0%,以往农民家庭婚丧嫁娶办酒席几乎都在自家操办,而今这种习俗已被打破,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都把酒席摆在了饭店,这也是农村居民餐饮业收入增加的因素之一。
  2、消费领域不断拓宽,生活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农村居民把更多的钱用于文化教育、娱乐、休闲、旅游、医疗保健等各种消费,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抽样调查表明,200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医疗保健和各种生活服务等支出为1367元,增长15.9%。其中交通和通讯类支出为500元,比上年增长25.3%,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9.1%上升到10.3个百分点;文教娱乐支出648元,增长13.5%,占消费支出比重为13.3%;医疗保健支出219元,增长4.8%。
  -一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用于购置家庭交通工具支出为120元,比上年增加了两倍。随着甬台温高速公路的建成开通和乡村道路建设的改善,富裕的农民购车欲望也随之增强。抽样调查显示,到2004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汽车4辆,增长29.0%。 通讯网络的大力发展,移动电话和小灵通的广泛普及,使得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通讯费用212元,比上年增长4.4%,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16.8部,比上年增长7.6%。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自然而然地迫使人们增强对提高文化素质的认识,农村居民也不例外,普遍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同时,随着教育消费价格的上涨,家庭的教育费用支出进一步增多。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教育费用支出为494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学杂费388元,增长19.7%。
  
  3、农民家底日趋丰厚,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
  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带来了家底更加殷实,宽敞的房屋,漂亮的装潢,齐全的家用电器等等,都显现出今日农村的新面貌。
  长期以来,农民把宽敞的住房当作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目标。而在绝大多数家庭已住上新房,人均居住面积已达39.4平方米的2004年,他们对居住质量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除了要求有宽敞的居住空间外,更注重住房的内在质量和室内配套设施的完善,住房装修成了农村居民家庭新的消费热点。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用于住房方面的消费支出660元,增长2.8%,尽管盖新房的高潮已经过去,但用于装潢方面的支出则大幅度增加,人均达70元,增长72.8%,所占住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6.3%上升到10.7%,随着装潢材料档次的不断提高,相当部分的农民家庭住房条件超过了城市居民。
  在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中,有较大部分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全年人均用于购买文化生活、娱乐、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大件商品支出为477元,增长29.9%。耐用消费品支出的增加,带来了农村居民中高档耐用品普及率的提高,增加了农村居民家庭现代化生活的气息。到2004年末,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洗衣机79.7台、电冰箱71.2台、空调机38.7台、热水器58.3台、计算机20.3台、抽油烟机60.2台、移动电话116.8台,都比上年有很大增长。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农民增收的基础尚不稳定。尽管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清醒地看到,收入的增长基础并不稳定。从农业产业看,2004年多数农产品的产量并没有很大的增长,农业的增收,基本上依赖价格上涨的推动,尤其是粮食价格上涨、粮食直补政策的推动,但温州不是产粮区,地少人多的情况注定了温州农村居民不可能在种植业上能获得较大收入的现实,同时种种迹象表明,价格上涨的增收效应很难持久;从非农产业发展看,许多“低、小、散”乡镇企业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的疲软态势日益显现;从非经营性收入看,占据较大比重的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继续实施而不断下降;外出务工收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收入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对提高温州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作用有限。因此,要保持2005年我市农村居民收入能够继续平稳增长,需要有更新的增长点。
  2、低收入家庭受到费用刚性增长的困扰。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是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的。由于收入的积累和城市消费的示范作用,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消费结构进一步倾向合理。但是,在多数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还有部分农民家庭的消费水平较低,而且消费增长缓慢。据抽样调查,2004年我市还有5.2%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占调查户数6.6%的家庭人均生活消费在1500元以下,在食品价格上涨较快的背景下,这部分农户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所需,生活较为贫苦;学杂费开支增长幅度加大,所占生活消费比重偏高,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是沉重负担。由于该项消费带有一定的刚性,客观上提高了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文化教育的门槛。因此,在努力提高我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应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改革农村教育体系,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农村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