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两个1号文件及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出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农民办十大实事的通知》等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积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好势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自1999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增长, 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2004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2.3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45.27亿元,增长4.5%;林业产值2.40亿元,下降4.5%;牧业产值19.22亿元,下降3.1%;渔业产值44.18亿元,增长4.9%;农林牧渔服务业1.2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02元,增长11.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5%。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1、继续推进效益农业,粮食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取得明显成效,粮食生产实现播种面积、单产、产量和产值“四增长”。耕地利用率达到172.8%,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1781公顷,增加7584公顷,增长4.6%,是1997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见图1),其中早稻39615公顷,增长12.9%;晚稻92969公顷,增长5.4%。全年粮食产量94.0万吨,比上年增加6.7万吨,增长7.7%,是1996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见图2),其中早稻产量22.9万吨,增长29.0%;晚稻56.1万吨,增长2.8%。粮食作物实现产值15.9亿元,增长7.5%。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8904公顷,减少1874公顷,下降1.9%,粮经比例由上年的62.0:38.0调整为63.5:36.5。在结构调整中,随着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不断推广,我市的效益农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果用瓜、药材、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持续较快增长,种植面积分别增长7.4%、17.4%和14.7%,果用瓜、药材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8.1%和42.2%。蔬菜生产在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受价格走低和台风等影响,今年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下降4.6%和5.4%。 2、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生猪生产形势有所改观 受猪肉价格上涨影响,今年生猪生产形势有所改观。全市年末生猪存栏73.7万头,比去年增长1.9%,是近三年来的首次正增长;出栏102.7万头,下降3.0%。禽流感疫情对家禽生产造成的影响基本消除,规模饲养户的补栏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家禽散养生产仍然下降。全市家禽存栏957.8万只,比去年下降8.7%,出栏1783.6万只,下降9.3%;另据对规模饲养户的调查,年末规模饲养户家禽存栏504.7万只,下降6.3%,减幅明显低于散养户。 其它畜牧业生产基本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全市年末奶牛存栏7966头,增长9.6%。年末羊存栏17.2万只,减少1.0%;全年羊出栏15.6万只,增长2.6%。年末兔存栏76.5万只,减少11.2%;全年兔出栏101.5万只,减少9.0%。全市肉类产品产量11.0万吨,减少1.1%;禽蛋产量4.6万吨,增长7.3%;牛奶产量2.5万吨,增长5.2%。 3、渔业生产总体态势较好,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进一步加强 2004年,我市渔业生产以“压缩调整捕捞、主攻发展养殖、开拓远洋渔业、深化加工流通”为抓手,上下群策群力,积极克服台风给养殖带来的影响,全市渔业生产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全市水产品总产量63.5万吨,增产1.0万吨,增长1.6%。其中:海洋捕捞47.7万吨,增长2.2%;海水养殖13.0万吨,下降0.7%;淡水渔业2.8万吨,增长1.3%。实现渔业产值44.2亿元,增长4.9%。 去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绿化造林资金5000多万元,全社会绿化造林资金5亿多元,共绿化造林2443公顷,其中退耕还林1059公顷。另外,完成四旁植树155.1万株,封山育林1964公顷,低产林改造305公顷,成、幼林抚育5499公顷。严格控制林木采伐,森林资源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年木材采伐9.49万立方米。 4、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非农产业收入贡献率居高 据对全市1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分析,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02元,增长11.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5%。其中生产性纯收入4804元,增长9.8%。从收入结构和增收因素分析,收入增长呈现以下一些特点:一是第一产业收入继续保持稳定,种植业收入明显增加。人均第一产业纯收入723元,增长7.4%,尤其是种植业收入,人均纯收入564元,增长29.4%。二是工资性收入仍保持较高增速。人均工资性收入2384元,增长13.3%,对全部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3.9%。三是非农产业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可靠保证。人均非农产业收入3674元,增长9.6%,对全部收入的贡献率为50.8%。 5、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今年我市深入开展了“康庄工程”、“千百工程”、“农业走出去”等一系列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和新农业的活动,并成功举办2004年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切实改善了农民的增收环境。据统计,全市限额以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40.8亿元,增长28.1%,增幅超过全市平均16个百分点。全年共改造通乡公路380公里,完成通村公路路基、路面2570公里。启动示范村建设111个、村庄整治530个。完成“千库保安”工程26座,“万里清水河道”工程清理河道193.5公里,“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投资5895万元。大力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落实培训资金1720万元,培训17万人。新增“国字号”特产之乡4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60家。全年共落实政府补助资金600多万,用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6、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扬,农业效益相对增加 根据对瑞安市、永嘉县、苍南县、洞头县、乐清市和平阳县等地农产品价格调查,全年农产品生产价格综合指数107.84,其中:种植业108.77;林业111.57;牧业116.63;渔业103.21。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粮食、蔬菜、水果、猪肉和家禽的价格指数分别为126.95、97.50、104.14、122.50和104.93。农产品价格的上扬,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支出,但更多的是给农民朋友带来收入的增加。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转机的主要动因 1、农村改革政策措施效果显著。2004年,是温州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机遇,积极推进各项农村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更明确、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较好地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 ——强力实施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从而增强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信心,推动了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并对农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了直接的效果。市级落实“三农”资金比上年增加1.6亿元,增长20%。对种植粮油作物的农田免征农业税,提高订单粮食价外补贴,实行粮食直补,全市减轻农民负担3930万元,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100多万元。 ——多措并举,为农民就业增收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市各地积极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落实培训资金1720万元,培训17万人,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务工就业能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加大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障,农民工就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民务工就业机会增多,收益也相应提高。全市农民外出务工人均收入407元,增长15.3%。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社会保障能力。2004年,全市粮食平均亩产365公斤,比上年提高10公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7公斤。 ——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实行粮食最低保护价,进一步理顺了粮食流通运行机制,用市场手段确保种粮农民收益的有效实现以及推动粮食生产的发展。全市1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农民人均出售粮食77.2公斤,收入128.6元,分别增加58公斤和105.5元。 2、农产品市场价格保持相对高位运行,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004年农产品价格呈现出总体水平相对较高的运行态势。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使农业生产的收益得到了较好地实现,对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全市农民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为723元,增长7.4%,其中种植业人均纯收入564元,增长29.4%。农产品价格的上扬及其所带来的收益,带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农民普遍加大了农业生产投入,更加重视田间管理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保证了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提高。2004年,受各种因素影响,化肥、农药、饲料、柴油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多,据省城调队的调查资料显示,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13.2%。农资价格和生产性服务费用的上涨增加了农民的种粮成本支出,政策带来的优惠被过快增长的物价所抵消,农民得到的实际利益却很少,增收的难度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对鼓励农民种植粮食,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提高小规模家庭户的种植粮食收益的意义不大,难以提高家庭户的种粮积极性 2、欠发达地区农民政策受惠不到位。我市欠发达地区农民受自然条件制约,农业生产规模很小,基本享受不到粮食直补政策,而且粮食基本上只能维持自己的口粮所需,到市场上出售的比重较低,粮价上升并未给农民带来收入的增加。。 3、农业生产基础仍显薄弱,农民增收基础尚欠稳固。2004年全市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实现,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价格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应看到,农业生产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具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性质。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仍面临较多的困难。一是受起点较低和投入能力等因素限制,目前全市农业基础设施从整体上看还很薄弱,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农业生产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条件,农业产出水平极易出现波动。如2004年的几次强台风对我市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就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二是2004年农产品价格上升属于前几年农产品价格持续偏低之后的回归。随着国内外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农产品价格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的难度将会加大,价格对生产和收入出现负向拉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三是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尚未出现质的转变,在农产品产量、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就业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农民外出务工能力偏低和农民增收渠道偏窄的情况下,农民收入的增长将会受到较多的制约,保持收入快速增长的持久性和稳定性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四、2005年农村经济走势的初步判断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2005年各项支农政策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日前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指出,2005年仍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要通过发展二、三产来支持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随着政策、资金及多种社会资源向“三农”的逐步倾斜,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将进一步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将进一步加快,农民收入水平将进一步提高,2005年温州农村经济仍将呈现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农村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