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我市国民经济继续健康稳定发展,“假日经济”再显活力,我市消费品市场销售活跃,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再上新台阶,总额达到58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5%。 一、消费品市场的主要特点 1、市场销售稳步增长。今年以来,我市先后制订了《温州市商品交易市场建设规划》、《市区农贸市场建设规划》和《温州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完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农村产品向“农改超”、“农加超”的方向发展。现代流通网络的建设有效促进了市场的发展,我市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受上年“非典”基数影响,全年消费品市场呈倒“V”字型走势,若剔除基数和物价因素,消费品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全市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87.92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比上年同期高出1.4个百分点。 2、消费品市场城乡同步增长。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的购买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商业网点向农村的进一步延伸,大大刺激了农民的购买欲望,使农村消费市场与城市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了城乡同步增长。1-12月,我市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369.52亿元,同比增长13.7%;农村与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218.39亿元,同比增长10.5%。城市和农村城镇的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0.3和1.8个百分点,且农村市场的发展提速首次大于城市市场。 3、个私经济发展强劲。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已经迅速渗透到消费品市场各个领域,并以其灵活、新颖的经营手法促使其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张,带动了我市消费品市场的稳步发展。2004年末,全市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活动的私营企业有9222家,比去年净增434家;全年私营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增幅居各种经济类型之首。同时,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活动的个体工商户有15.54万家,比去年净增1.06万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1亿元,比上年增长5.3%。个体私营经济的消费品零售市场份额也由去年的76%上升到80%,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我市消费品市场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 4、餐饮市场增势强劲,成为消费品市场一大亮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所改变,在外就餐已成为一种风尚。以前有亲朋好友来才难得上馆子,现在全家的一日三餐也整天在外面吃。2004年,全市餐饮业累计实现零售额突破80亿元,达80.59亿元,同比增长17.9%,餐饮业新增零售额占到全市零售额总增量的15%,高于上年同期12.6%的水平。 5、消费增长点明显扩散,市场呈现多点带动局面。今年,我市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出现,市场呈现多点带动局面。据对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统计,1-12月,我市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1.04亿元,同比增长25.9%;随着住房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消费品市场中相关商品销售升温,同期我市的建材、家具、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增长28.3%、20.8%和18.4%,合计对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为29.9%。此外,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0.4%、15.7%、31.6%、16.5%。 6、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销售活跃。2004年末,全市67个超亿元市场总摊位3.18万个,营业面积132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和5%;市场平均摊位出租率达93.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累计成交额444.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2%。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见齐全,生活资料有食品饮料烟酒、纺织品、服装鞋帽、农副产品、蔬菜、水果、粮油等商品,生产资料有金属材料、汽车摩托配件、木材、化工材料,其中经营吃、穿商品占据绝对优势。 7、零售业态竞相发展,连锁经营不断扩大。随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也在不断改善,继前几年“好又多”、“上海华联”登录我市以来,去年“杭州联华”又在我市一下开了三家大型超市。同时“易初莲花”“麦德龙”“瓯尚”等世界零售业巨头也纷纷来我市抢滩,将我市中心城市作为拓展的主战场。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便利店、仓储式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的兴起,不仅给我市流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我市流通业带来了现代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管理手段,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从事连锁经营,成效显著,实现了规模经营的快速扩张,到2004年止,全市共有限额以上连锁总店14家,共拥有连锁门店705家,比上年增加69家。连锁企业的销售规模也不断扩大,全年全市连锁总店共实现销售总额20.3亿元,同比增长13.0%。 二、支撑我市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4年我市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向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使居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欲望不断增强,促进了我市消费品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主要体现在: 1、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居民购买力水平提高。2004年我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727元,同比增加1684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02元,同比增加655元,增长11.8%,出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可喜局面。收入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的购买力,为消费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市场的上升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2、热点商品拉动消费增长。商品房销售持续增长,带动了家具和建筑材料市场需求旺盛。2004年,我市房地产投资140.96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商品住宅投资所占比重最大,高达71.0%。全年我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9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52.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5.9%和14.8%。家用汽车新品不断、促销灵活,价格优惠,购买手续进一步简化,使汽车销售市场趋于活跃。据对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统计,2004年,我市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4.27亿元,同比增长44.1%,平均每月零售汽车3.69亿元。由于受石油价格上涨、汽车消费增加和电力供应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市石油类商品增长迅猛,据对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统计,全年石油类商品零售额达17.43亿元,同比增长68.3%,远高于全市零售额12.5%的平均增幅。 3、消费升级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是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居民家庭拥有的生活耐用品看,冰箱、彩电等一些基本家电用品相对饱和,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产品制造市场也日渐成熟,由于经过市场充分的竞争,利润已经趋薄。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主要是靠新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保证,几年来,无论是从通信方式的改进催生先进通信设备来看,还是从住、行条件的改善催生新型建材、先进的设计理念以及高质量交通运输设备的产生来看,这些消费亮点都成了行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且在起步阶段都会有超常表现。实践表明,每次消费升级都是以新的消费热点集中产生为标志,目前以住、行方式改进为标志的新一轮消费浪潮推动了住房、汽车、旅游等一系列热点的形成和扩散,逐步演变为新的增长集群的出现。 三、促进消费品市场持续增长的措施及建议 针对当前消费品市场运行状况,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保证消费品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 1、扩大内需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良性互动,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要通过一些政策措施不断消除以下三个现象:一是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特别是提高城镇弱势群体和农民的收入,减少人们“没钱买东西”的现象;二是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人们“不敢买东西”的忧虑;三是强化对收入分配的再调节,缩小收入差距,改变“有钱不想买,想买没有钱”的现状。 2、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要按照中央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向纵深推进。一是要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市场欺诈等各种违法行为;二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主要商品的规范管理和跟踪监控,特别是要加大对食品及日用品的流通管理,确保消费者放心消费;四是加快研究制定规范市场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使当前市场秩序尽快走上法制的轨道。 3、不断转变观念,转换职能,打造企业信用。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着力于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引进国内外名优、品牌商品力度,增加商品经营品种,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大的选择空间,使消费者能真正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在经营方式上,要以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改革和创新为切入点,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4、积极推广和扩大消费信贷。目前,信贷消费虽然在我市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逐渐开展起来,但由于"门槛"较高,难入寻常百姓家庭,在整个消费支出中所占份额很小。信贷消费发展潜力很大。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信贷消费的宣传,转变传统消费观念,适当简化信贷消费程序,扩大信贷消费的范围,在尽可能保证信贷安全性的基础上,鼓励百姓适度超前消费,推动我市消费市场的发展。(贸易外经与投资处 韩祖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