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一系列支农重要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全年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良好。市委、市政府采取积极有力的应对措施,积极克服“禽流感”疫情冲击和“云娜”、“森拉克”等强台风影响,我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居民收入获得较快的增长。据对全市1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分析,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202元,比上年增长11.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5%。其中生产性纯收入4804元,比上年增长9.8%。从收入结构和增收因素分析,收入增长呈现一些新的特点: 1、第一产业收入继续保持稳定,种植业收入明显增加。今年,我市积极调整生产结构,加大发展多种经营力度,保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使我市农民从第一产业中得到的纯收入在去年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又有新进展。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从第一产业中得到的纯收入为723元,同比增长7.4%,尤其是种植业收入,人均纯收入564元,比上年增长29.4%。由于政府出台了粮食补贴、提高粮油收购价格等等,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仅种植粮食,农民人均就获得纯收入225元,比上年增长65.4%。由于受环境卫生、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在家庭畜牧业生产上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禽流感”的冲击,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畜牧业生产中得到的收入仅36元,比上年下降33.3%。受渔业资源枯竭及柴油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2004年我市农民从渔业生产中得到的收入大幅下降,人均104元,比上年下降20.6%。 2、工资性收入仍保持较高增速。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得到的工资性收入2384元,比上年增长13.3%。工资性收入对全部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3.9%。从工资性收入的构成看,在各类非企业组织人均得到的工资收入526元,增长16.4%;在本地企业劳动人均得到的工资收入1451元,比上年增长11.7%;得益于全国统一的“清欠”活动,2004年我市农民外出务工人均收入407元,增长15.3%。 3、非农产业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可靠保证。2004年,我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幅有所回落,但农村居民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仍有较大增加,非农产业仍是我市农民增收的可靠保证。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3674元,比上年增长9.6%,非农产业的收入对全部收入的贡献率为50.8%。由于受能源紧张的影响,2004年我市农民从农村乡镇企业和家庭经营的中得到收入人均1102元,比上年下降6.5%;第三产业人均收入1448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批零贸易饮食业增16.4%,社会服务业增34.6%。(农村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