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市工业在宏观调控中稳步快速发展 |
—— |
200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我市主动适应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努力克服要素资源紧缺、能源原材料价格震荡等诸多困难,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51.4%;实现工业总产值3051亿元,增长19.1%,增幅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运行总体特点是:
规模化经营势头强劲。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以下称规模以上工业)4756家,比上年增加932家,增长24.4%,增幅居全省各地市之首。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81.43亿元,超过嘉兴市,在全省位次由2003年的第5名升到第4名,产值比上年增长26.3%,增幅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319家,比上年增加98家,创造产值796.29亿元,增长30.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7.4%,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29家,比上年增加8家,超10亿元企业12家,比上年增加5家。 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入。支柱产业的主导地位突出,电气、鞋革、服装、塑料制品、通用设备等五个支柱行业全年规模以上产值957.42亿元,增长26.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6.9%,有力支撑全市工业总量不断攀高、增速稳步提升。新兴优势产业推动作用明显,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三个行业产值233.13亿元,增长40%,增幅高出全市水平13.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3.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汽摩配、船舶制造、化学工业、铜铝加工等行业的快速成长,成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亮点,也促进了全市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品牌经济继续发展,全年新增国家级生产基地6个,中国驰名商标3枚、中国名牌产品1个,进一步夯实“品牌温州”的产业基础。 制度创新取得初步成效。资本经营出现好的势头,瑞立集团在美国“买壳上市”,华峰氨纶公司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9家民营企业组建了全国首家民营财团。“以民引外”发展势头良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与国际资本展开对接、整合。 工业经济效益趋于平稳。受电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紧缺,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增大,经济效益趋于平稳。列入经济效益考核的4212家企业,1-11月经济效益考核综合指数为181.92,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产品销售收入1346.41亿元,增长26.9%,利税总额118.87亿元,增长18.8%,其中利润总额65.68亿元,增长21.2%,利税、利润增长低于生产、销售增长。企业产销衔接良好,产品产销率96.45%,继续高于上年。 当前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产业“低、小、散”问题依然突出、新兴产业发展偏慢、要素资源制约趋于加剧、工业性投入相对不足等。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当前工业领域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工交统计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