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部分家庭对高中教育收费感到有压力-—对温州城市居民教育消费及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

——


  市城市调查队最近对市区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现状、居民家庭对教育收费承受力以及对目前我市教育管理、教育收费的看法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居民家庭教育费用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一、市区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现状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城市居民愿意花更多的钱投入学习和子女教育。据市城市调查队调查统计:近年来温州市区居民家庭教育费用支出迅速增长,1998年来每年以22.3%的增幅增加,而居民家庭日常消费支出则保持年均11.6%的增幅。据调查, 2003年市区居民人均教育投入达960元,教育部门全日制教育的费用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43.1%。教育消费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从六年前的4.4%提高到7.6%,达到国际教育消费7%的水平。市区居民教育消费已成为家庭消费的主要投向。 二、 城市居民对学校教育收费的评价 教育收费涉及千家万户,因而成为百姓关注的话题。七月底温州市城市调查队对我市教育收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民意调查,在市区所有社区中随机抽选六个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共访问了120户居民家庭。其中有小孩读书的家庭为94户,小孩正在幼儿园的家庭占25.3%、小学的家庭占21.7%、初中的家庭占24.1%、高中的家庭占18.1%、小孩已上大学的家庭占10.8%,调查结果如下: 1、城市居民对各阶段教育收费的看法 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看,在义务教育阶段市区居民对教育收费基本满意,高中阶段的收费居民认为比较高的占半数,认为大学收费比较高的居民占到70%。 具体的看:市民对我市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教育收费,即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各家庭回答基本相似,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收费标准是合理的。认为收费很高的家庭只占2.8%、认为收费比较高的家庭占24.2%、认为适中的家庭占大多数为62.8%、只有近0.8%的家庭认为收费比较低,对收费不清楚的家庭占9.4%。对我市高中阶段的教育收费认为很高的家庭占7.5%、认为比较高的家庭占45.0%、认为适中的家庭占39.2%、认为收费较低的家庭没有,对收费不清楚的家庭为8.3%。问及对大学教育收费的看法时,有70.0%的家庭认为比较高和很高(其中认为很高的家庭占20.0%),认为收费适中的家庭为18.3%、认为收费较低的家庭没有,对高校收费不清楚的家庭为11.7%。 2、城市居民家庭对教育收费的承受力  从对教育收费的承受力来看:据调查,在义务教育阶段有80%以上的家庭认为教育费用可以支付或比较轻松的支付;有三分之一的家庭认为支付高中阶段的学习费用比较吃力;有50%以上的家庭认为支付大学的教育费用比较吃力。 具体回答是:对“就您家庭目前的收入水平来看,是否可以承担孩子的正常教育支出?”的问题:各家庭对小孩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学习阶段的教育费用支出承受力的回答比较接近,他们中有10.3%的家庭认为能轻松支付、有68.1%的家庭认为可以支付、有11.7%的家庭感觉有些吃力、认为支付非常吃力的家庭有3.3%,回答不清楚的家庭为6.6%。对高中阶段学习费用的支付程度,有4.2%的家庭认为能轻松支付、55.8%的家庭认为可以支付、有23.3%的家庭认为支付有些吃力、有8.3%的家庭认为支付高中阶段的学费非常吃力,另有8.4%的家庭对收费不清楚。对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费用支付能力的调查,有3.3%的家庭认为能轻松支付、有33.3%的家庭认为可以支付、有33.3%的家庭认为有些吃力、有14.2%的家庭认为支付大学费用非常吃力、另有5.0%的家庭认为不能支付子女大学的费用,还有10.9%的家庭对大学学习的费用不清楚。 3、过半居民家庭自愿交纳择校费 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教学管理、办学条件和生源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家长为了让子女能顺利进入好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不得不“心甘情愿”地接受学校的收费要求,一个家庭往往要拿出半年至一年的收入来支付择校费。与其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不如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问卷调查表明,过半居民家庭交纳择校费是自愿的。 具体的调查结果是:对“你的孩子在入学时,是否交过赞助费或择校费”的问题:在有子女的家庭中有44.7%的家庭表示交过各种类型的赞助费或择校费,有55.3%的家庭表示自己目前未交过赞助费或择校费。在交过赞助费或择校费的家庭中表示自己是自愿交的占52.4%、认为自己交得很无奈的家庭占38.1%、认为对交赞助费或择校费很反感的家庭占9.5%。 4、多数家庭认为教育乱收费现象不严重 对“您认为当前我市教育乱收费现象如何?”的问题:有25.0%的家庭认为“教育乱收费现象不存在”、有48.3%的家庭认为“我市存在教育乱收费现象,但不严重”、有21.7%的家庭认为“教育部门乱收费现象比较严重”、有5.0%的家庭认为“教育乱收费问题非常严重”。城市居民认为教育乱收费现象各个阶段都有,认为小学的教育收费问题最为混乱的家庭最多,约占37.8%;认为幼儿园阶段收费最混乱的家庭仅为8.0%;认为初中、高中或大学收费最为混乱的家庭均在14.4%—20.0%之间。 5、市民对产生教育乱收费直接根源的评价 我们对“教育乱收费的直接根源是什么?”的问题共设五项选题,其中有38.8%的家庭选择了“政府对教育投入不够”;有28.9%的家庭选择了“教育政策、管理体制不完善”;有21.1%的家庭选择了“有关部门监管不利”;另有各5.6%的家庭选择了“教育优质资源不足”和“学校管理不严”。 6、市民对有关部门监管学校收费力度的评价 市民对“有关部门对学校收费监管力度如何?”的评价:有53.3%的家庭认为对学校的收费监管力度是到位的;认为监管力度不到位的家庭也占23.3%;选择“对有关部门监管情况不了解”的家庭为23.4%。 7、对教育乱收费行为能马上举报的市民占17.5% 对“学校乱收费行为您的做法?”设置四项选择,有17.5%的家庭回答自己会马上举报;有37.5%的家庭选择“考虑孩子正在学校就读,对举报乱收费行为有顾虑”;有2.5%的家庭选择“等孩子毕业后再举报”;更多的家庭对这一问题选择了“无所谓”占到家庭总数的42.5%。 三、 教育费用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1、学校学杂费、托幼费的提高 据城市调查队最近的一项居民家庭教育费用支出调查:市区学生仅上缴学校的费用(学杂费、书本费及其它)平均一学期就要花2199元,分细项看,每一大学专科及以上学生所需的教育费用为7556元;中专、高中所需的教育费用1790元;小学及初中794元;幼儿园为495元。据统计,1998年以来我市各类学校的学杂费、托幼费年均增幅为9.8%。学校学杂费的提高增加了居民家庭的教育开支。 2、为子女择校、择班学习的家庭增多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特别是众多的独生子女家庭,为了使孩子能够就读更好的学校,不少家庭愿意付出一笔可观的择校费,在被访的在校学生家庭中,有择校费及赞助费支出的家庭占18.5%,择校金额一次在1至4万元不等。 择校学习的学生迅速增加说明教育需求与教育现状很不适应,教育消费的持续升温,形成卖方市场,从而产生择校收费以及名目繁多的重点班、试验班、国际班等。教育消费的持续升温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企业集团介入教育,在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加大了城市居民的教育消费。 3、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大了市民教育投资 2003年我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7年的4.70%提高到21.70 %。短短六年就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了17个百分点,提前实现我国在1999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10年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为15%-5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迅速提高保证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同时也加大了市民的教育投资。 4、 知识的竞争推动人们参加各种业余补习 近年来就业难加剧社会竞争,而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知识的竞争,近年来高收入靠向高学历的实事,使人们转变了“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投资教育的重要性。于是,许多家庭从幼儿开始就安排了绘画、音乐、外语、书法、舞蹈等基础启蒙训练,但支出费用更多的则是应付中考、高考的文化补习。据城市调查队7月底的一项教育消费调查显示:市区就学子女家庭中有50.6%的家庭在这个暑假让子女参加了各类收费的学习,人均学习费用607元。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不断创新,社会需要具有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适应就业需要和提高自身素质,各类成人教育相应增加,也使市区的教育费用继续走高。 5、教材及学习参考书名目繁多消费旺盛 为适应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各种版本的教材参考书、音像制品形式多样,销量逐年扩大,且价格不菲,也是增加市民教育开支之一。 四、居民教育消费快速上涨的利弊分析 1、 教育消费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消费结构的变化中,教育消费脱颖而出,成为未来居民消费的主要投向,符合居民消费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育消费的快速增加,一方面说明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消费目前正处在卖方市场。当前,在买方市场为主流的市场经济中,教育消费和住房消费一样成为仅有的几项消费热点,教育消费利国利民 。 2、很显然,教育费用过快上涨,无疑要加重居民的经济负担,部分低收入家庭可能难以承受子女的学习费用。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子女的大学学习费用将是众多居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支出。据最近对800户城市居民收入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占20%的低收入家庭,2003年年收入在几千元至1.6万元,其子女高中阶段学习的费用至少占到家庭总收入的20%以上;而面对大学的学习费用,这20%家庭的年总收入还不够支付大学一年的学杂费。从居民收入和消费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储蓄,市区有一半的家庭对支付子女大学的学习费用比较困难,确实如市民在问卷中的回答。 3、学生择校学习是近年来我市居民教育支出大幅增加的另一主要原因,目前市区学校的择校费相当于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总学习费用。择校费每个学习阶段都有,有些家庭为孩子的教育选择多次择校。为了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家长们想方设法送子女进好的学校,享受“无差别”的优良教育,于是,家长们将孩子从农村向城市送、普通向重点送、考上重点又向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送;各类学校的普通班又向重点班、国际班送,形成了一种择校、择班学习的社会风气。 学生择校收费看似公平,其实是导致教育不公平和教育乱收费的重要原因之一。择校教育对无力支付择校费的学生和家庭不公平,择校收费对自费生和公费生的心理都会产生影响。家长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对子女投入过高的教育费用,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不利,也会加重孩子的心灵负担。 当前加大教育投入,消除教育差别,引导市民正确的教育消费观显得越来越重要。(温州市城调队 林超英)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