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增强温州经济活力---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 |
产业经济发展的态势表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强劲的推动力,被世界各国和地区作为着眼未来、谋求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温州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居低,直接制约经济增长活力。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在新的形势下,制定符合温州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提升产业层次,促进新一轮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本文所述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和未经认定但属于国家统计局2002年发布的高技术产业统计目录的工业企业。 截至2003年底,全市有高新技术工业企业334家,其中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0家,市高新技术企业55家,高技术企业201家,从业人员8834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42.93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2.7%和19.2%。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55.93亿元,利润总额19.14亿元,上缴税金12.6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8.5%、28.7%、22.5%。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单位数列前四位的依次是:乐清市142家,龙湾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51家,鹿城区39家,瑞安市33家。行业分布居前四位的行业依次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4家;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62家;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业33家;通用设备制造业30家。工业总产值比重行业前5位依次是: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2.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8%;通用设备制造业11.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9.8%;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2%。 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显示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潜能。一是人才比重较高。2003年,全市有科技活动的高新技术企业175家,科技活动人员8143人,占从业人员的13.01%,高出全部有科技活动工业企业3.5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R&D活动人员3826人,占从业人员的6.11%,高出全部工业1.74个百分点。二是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出率较高。334家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增加值6.33万元,是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46倍。高新技术企业百元固定资产净值提供的工业总产值488.84元,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25.6%。三是综合能源消耗较低。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综合能耗为每万元产值10.87吨标准煤,仅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41.1%;高新技术企业万元产值综合用水4.51吨,仅为规模以上制造业的46.3%。四是产品创新能力较强。2003年,全市有科技活动的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4.41%,高出全部有科技活动工业企业10.14个百分点。 二、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1、对经济总量的贡献低。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9.15%。同期苏州市37.4%,上海市26.5%,厦门市54.5%,青岛市36.9%,大连市43.1%,广州市23.3%。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差距明显。而且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出口总额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11.22%,出口比例低,国际竞争力较弱。 2、没有体现出高效益的特征。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3.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3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省内外先进城市和地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率13.80%,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0.44个百分点。 3、科技投入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甚远。全市高新技术业创新能力不强,其竞争优势依然局限在成本和价格上。200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R&D经费支出为3.31亿元,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0%,R&D强度与我国平均水平比较接近,但与国际相比差距很大。20世纪90年代,OECD成员国高技术产业R&D强度超过20%。 4、处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下游,集聚度不高,竞争力不强。对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医疗设备、移动通信设备、广电接受设备、计算机整机、汽车及农林牧渔专用仪器仪表、光学仪器、复印胶印设备制造等知识含量高、竞争力强、盈利空间大的行业, 温州都没有涉及,现有高技术企业是全国高技术产业分工中的“配角”,依附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发展,从整体上看,处于垂直分工的下游。 与传统工业不同,温州高技术产业的相关产业链不长,下游企业发展的基础并不稳固,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全市高技术企业中,产值较高的企业不多,亿元以上的企业仅7家,占全市221家亿元以上企业的3.2%。这样的企业规模,对当地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有限,在国际竞争中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5、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至今还没有一个规范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力度不大;中介服务、咨询服务显得单一,大多还是限于技术交易方面,资金、人才与技术创新等方面服务相当薄弱。 三、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建议 1、更加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新阶段十分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温州资源要素紧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必然选择。虽然目前经济基础、科技人才等方面条件都不够好,但迟抓不如早抓,等待观望不如早见行动。政府应该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抓早抓紧抓好。 2、立足实际选择重点扶持产业。《温州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五计划》全面出击,要求过高,难以完成。与其追求不切实际的“全面化”,不如集中力量扶持几个基础较好或发展潜力较好的行业,包括: (1)做大做强基础相对较好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生物技术、制药、计算机外围设备、教学专用仪器、工业过程自动化、仪器仪表、货币专用设备等产业; (2)扶持易于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转化的产业,典型的是机电产品,向光机电一体转化; (3)发展易于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如新型材料、生物技术、制药。全市最大的三大制药企业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但都因用地因素制约有外迁意向,应值得重视; (4)引导发展其他新兴高新技术产业。 3、规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市名义上有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新园区炬光分园、永强高新园区这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原规划面积11.18平方公里,但历次变更,三个高新技术园区面积逐步减少,且在三个高新园区集聚的多数不是高新技术产业。在目前已确定滨海新区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情况下,应尽快落实发展规划,确定统一的企业入园标准,使之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 4、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高度重视产业政策的积极作用,特别要及早制定产业技术政策,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加全社会对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使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与此同时,财政应该预拨启动资金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国内深圳、厦门、苏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外资的重要作用很明显。温州招商引资应该有明确的方向,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特别要下大决心,采取大动作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大的高新技术项目。 6、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政府与行业组织要齐心协力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社会服务体系,为企业在资金筹集、科技中介、知识产权保护、后勤服务和规范竞争秩序等方面,提供完善服务。(林宣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