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挑战 促进外贸发展——出口退税改革对温州经济的影响分析 |
—— |
近几年,随着我市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外贸出口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出口欠退税问题越来越严重,不仅给财政运行带来隐患,而且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今年1月1日,国家新的出口退税改革政策终于正式实施,这次出口退税改革对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出口企业的欠退税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从长期看,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消除财政和经济运行隐患,缓解财政压力,深化外贸企业改革,有利于外经贸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从当前看,新政策对经济、财政和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出口退税改革概况 1.出口退税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次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主要进行五大调整:一是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将现行的出口退税率平均下降3个百分点左右;二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三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自今年开始,出口退税以2003年实退指标为基数,新增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负担;四是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五是截至2003年底的累计欠退税均由中央财政负担,企业可先从银行贷款,中央财政从今年起予以贴息。 2.新的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范围。调整范围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维持现行出口退税率不变;二是提高出口退税率,如食用粉类和分割肉类的一些产品,出口退税率由5%调高到13%;三是取消出口退税率,如原油、木材及稀有矿类产品;四是调低出口退税率,包括将现行出口退税率调至13%、11%、8%和5%等几个档次。 3.我市出口产品受退税调整的基本情况:占全市出口额25%的服装、低压电器、电动剃须刀、摩配等出口产品下调4个百分点;占出口额40%的鞋类、箱包、塑料制品等下调2个百分点;打火机、眼镜、皮革、笔类、纽扣、拉链、锁具及家用小五金等产品和汽配、医疗器械、水产品、农产品保持原退税率不变;取消退税和提高退税率的产品则基本上没有。 二、出口退税改革对我市经济的影响 此次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方案出台,必将对我市出口产生深远的影响。总体上,对一般贸易出口业务影响较大,对来料加工业务影响较小;对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商品影响较大,对附加值较高的商品影响较小;对流通企业影响较大,对生产企业影响较小;对短期出口冲击较大,对长期竞争力影响有限。但从长远来看,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机遇大于挑战,利大于弊,尤其是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上的影响更加深远。 (一)有利影响: 1.有利于促进外贸企业改革。我市产品通过外地外贸公司收购比重较大,约占出口额的20%左右。出口退税率下降之后,相对于生产型进出口企业,外贸流通企业在此次退税率调整后将受到更大冲击。加上经过近几年来的外贸体制改革,我市外贸经营门槛大幅降低,获得进出口自营权的生产企业快速增加,生产企业、海外进口商和批发商的选择范围都大大增加。这将促使我市加快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加快收购制出口向代理制和自营出口的转化过程,对推动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的工贸结合,推动外贸企业的深层次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利于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此次出口退税政策突出体现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对国家鼓励出口的科技含量高、关联度较大的产品退税率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退税率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对农产品及深加工等国家引导和扶持的产品不降和提高退税。我市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仍然较低,仍以服装、鞋类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缺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大部分产品处于下调范围,而对农产品及深加工等国家引导和扶持的不降和提高退税的产品较少。新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将促使出口企业不得不重新考虑出口产品的结构,把目标瞄向高退税率的产品,逐渐减少低退税和无退税产品的出口,促使我市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3.有利于欠税问题的解决,保证企业资金正常周转。这次出口退税改革采取“新账不欠,老账要还”等积极措施,从新政策实施半年来,我市解决欠退税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据市国税局统计,2003年我市及时完成省里下达的30.98亿元的退税额;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办理退税额43.81亿元,其中用于清理陈欠退税41.30亿元;截至今年7月1日我市陈欠应退未退税额仅为0.39亿元。退税步伐的加快,对企业来讲非常有利,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的困难,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不利影响: 1.增加企业成本,影响企业出口竞争力。一方面企业出口成本增加,毛利减少。如占我市出口贸易较大比重的部分机电产品、服装和鞋类等产品的退税率下降了2-4个百分点不等。假定其他条件(如产品定价、出口货物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等)不变,据市外经贸局测算,出口退税税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出口成本将增加1%,我市出口产品本次退税率平均下调2.12个百分点,相当于平均每美元出口减少退税0.17元,这意味着生产上述产品的企业生产成本将增加。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将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随着一些出口商品退税率的调低,企业为维持一定的利润率,就必须提高出口产品定价,以抵销出口退税下调所带来的影响。但随之而来的将是削弱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企业将面临丧失订单、丢掉市场的风险。 2.地方财政收入受到短期影响。从今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负担。总体上,这一改革的设计原则对缓解中央财政困难非常有益,但对地方实际可支配财力将会有一定影响。据市财政局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地方财政因该共同分担机制已承担的退税额为1.21亿元。从全年看,由于省定的2003年我市出口实退基数比应退基数要小得多,因此2004年超基数部分则会较大,地方财政承担的部分也相应加重。据外经贸局测算,如果今年我市出口增长25%,预计地方财政将要负担4.5亿元左右退税。 3.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异地退税难问题将出现。流通企业购买异地产品到本地出口或本地生产企业产品到异地出口,这种异地出口的贸易方式目前在全国、全省以及我市仍比较普遍。2003年我市从外地收购的产品约为3亿美元,而通过外口岸出口的产品约为6亿美元。新的退税政策采用新增退税分担机制,退税问题涉及至地方利益。新的退税政策并未涉及如何办理异地退税,出于地方利益考虑,地方保护主义势必会抬头。因此对于生产企业,就会担心拿不到退税;即使能拿到,但不知能拿到多少、何时能够拿到。对于流通出口企业,则担心将退税款全部退给生产企业,自己拿不到。 (三)综合分析: 1.我市出口产品受影响面较广。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我市大部分产品处于下调范围,出口退税率下调4个百分点和下调2个百分点出口商品比重分别高达25%和40%。而出口退税率维持不变的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品比重较小,受惠程度极其有限。 2.一般贸易比重大,受影响较深。根据我市外贸出口的特点,今年上半年我市一般贸易出口比重高达93.6%,加工贸易出口只占6.4%。我市的一般贸易比重较大,比居全国第一的浙江省的平均水平还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而退税率下调影响最大的恰恰是一般性外贸。 3.流通型企业出口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和限制,本地货源受青睐。流通型企业出口的增长一直是我市出口增长的亮点,但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之后,温州企业更倾向于出口本市的货源商品,今年上半年我市出口本货源商品18.93亿美元,增长33.4%,比去年同期提高近10个百分点。 4.退税加快的正面影响有效缓解退税率下调的不利影响。今年以来我市出口增长势头良好,上半年外贸出口20.37亿美元,增长35.5%,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这主要得益于我市加快了出口退税的进度,在结清出口退税老帐的同时,今年产生的新出口退税也在有序进行,这大大降低了我市出口企业的财务成本,有效地缓解因出口退税降低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并未因退税率下调受到较大挫伤,反因退税资金的及时到位而有利于企业更好的运转。 5.退税率的高低与出口增速快慢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出口的增长又影响着整体经济的增长。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引入增值税制度后,平均出口退税率由11%增至17%,极大地刺激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1994年和1995年两年我国出口就实现了突飞猛进的连续增长,增长率分别为32%和23%。我市的出口增长水平更高,分别达到141.4%和117.7%。表明退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出口增速的快慢,同时出口的快慢也影响着整体经济的增长水平,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逐渐走高趋势,从而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也相对加大。2003年我市出口依存度已达到23.2%,比1993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说明近几年我市经济能持续高速增长,出口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从这一角度分析,意味着出口退税率调整,势必对我市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对策建议 (一)从政府角度 1.加大宣传、操作、协调和监管力度。一是加大对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宣传,通过加大宣传,使企业和外商进一步清楚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目的和意义,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将企业做大做活的需要和必然,是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等。二是加大操作力度。加快建立稳妥、高效快捷的出口退税管理机制,明确出口退税的具体操作方法、操作形式和操作时间,保证“老帐及时还清,新帐按时退办”,以缓解目前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三是加大协调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海关、工商、税务、外贸等部门对有关出口和退税方面的协调,增加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简化手续、利于退税。同时,要及时向企业提供有关出口的供求信息,以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四是加大监管力度。国家对承担出口退税的有关部门在整个出口退税的各环节,包括清欠“老帐”和退还“新帐”等各环节要加强监管、督促,把出口退税落到实处。 2.做好配套政策的制定落实。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加大、加快制定符合本地区的出口退税政策和实施细则。继续做好一般贸易贴息、本地产品出口贴息和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出口增量贴息等扶持政策的落实。建立出口信用保险补助资金,鼓励出口企业积极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以规避出口风险,扩大出口贸易。 3.解决好异地退税问题。异地出口退税问题,涉及到如何退、怎么退、谁来退等问题。此问题较为复杂。目前,各地区和企业对异地出口退税议论较多,要认真、慎重对待。此问题如果解决得不好,则不仅有的地区会产生巨额的“倒贴”,还会制约出口,影响我市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目前尚未确定合理的解决办法之前,是否可以暂时采取货源地与出口地的权利、责任、义务、利润兼顾,货源地与出口地共赢的原则进行操作。具体为:对于中央所承担的,中央财政是否暂先向地方予拨适当数量的退税款,用以及时退税,然后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结算时,一次结清。对于地方承担的,如果是代理,则可仿照中央所承担的解决办法;如果是自营出口,则可采取由出口企业在付款时,在货价上附加一笔与应退税款相等的金额,待出口后,再向有关部门办理。 4、推进外贸体制改革。我市外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面对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本身利润率就较低的外贸企业生存环境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外贸企业的深层次改革势在必行。一是尽快出台出口代理合作行为的规范,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目前,我国实行出口代理制的法规还不完善,外贸主管部门应结合外贸领域诚信体系的建立,进一步规范企业间的出口代理合作行为;二是推动外贸企业走实业化、集团化、综合化的道路,引导大型贸易和生产企业资产重组,使贸易和生产相结合,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继续深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起市场化的企业经营机制和严格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在改革调整中发展壮大。 (二)从企业角度 这次退税改革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企业局部利益受损,但也蕴藏着挑战和机遇。多数企业认为出口退税率下调幅度是可以接受的。同时加上媒体对有关政策调整的宣传报道,我市一些企业较早未雨绸缪,积极主动应对,采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价格策略、加强成本核算、加强风险控制等种种措施来消化掉退税率下调的影响。但对于靠低价打市场、资金不足而处于被动局面的小企业处境仍然堪忧。 1.加大开发。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加大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国际市场需求的新的出口产品的力度,争取在国际竞争、地区竞争、同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降低成本。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提高出口产品价格;通过外贸代理制和自营出口,减少出口环节等多项措施,使成本降到最低。 3.优化结构。一个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开发和发展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拓展加工贸易出口、做大做活来料加工贸易;在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上狠下工夫;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转产等。另一个是优化出口方式结构,将以多种经营的方式,拓宽出口渠道,充分利用出口代理制和自营出口方式,通过自营出口,直接对外,与外商建立良好、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将出口做大做活。企业通过优化这两个结构,达到加大出口、提高我市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之目的。 4.完善机制。包括完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企业管理机制、企业服务机制等。从市场竞争机制入手,努力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企业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加强企业管理、加大核算力度、苦练企业内功、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提高出口服务和售后服务水平。努力通过进一步完善以上三个机制,把因出口退税率下调而使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综合核算处 朱建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