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投资结构 提高投资效果-------上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 |
—— |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宏观政策的一系列调控措施,在货币信贷政策收紧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集中资金重点保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使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呈平稳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3.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9个百分点。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实施,今年以来,全省限额以上投资增幅呈现连续下降态势,各地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降反升,一是由于我市投资结构相对优化,受限制的行业较少;二是调控措施效应的体现有一定的时滞性,宏观政策对投资增幅的影响尚不明显。 一、投资运行的特点 1、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上半年,我市全部限额以上投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及全部房地产开发单位)完成投资147.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7%,增幅比上月略升了0.6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77.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9个百分点。其中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投资完成85.16亿元,增长24.9%,比上年同期上升了5个百分点。 2、房地产投资进入调整阶段。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62.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增幅同比下降了12.8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1位,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6.1%下降到32.1%。在建商品房施工面积1605.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8%,其中住宅面积1185.3万平方米,增长8.8%,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5.8和12.8个百分点。商业营业用房施工面积152.17万平方米,增长5.4%,办公楼施工面积为74.33万平方米,增长13.2%。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77.6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4.8%,竣工面积65.46万平方米,下降22.2%。 3、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上半年,限额以上基础设施投资完成48.29亿元,增长24.2%,占比重为32.8%,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一是电力投资大幅增长。针对当前电力供需矛盾日趋突出的状况,今年我市电力建设明显加快。上半年,电力投资10.67亿元,增长70.9%,如温州电厂三期完成投资4.9亿元,浙能乐清电厂完成1.79亿元。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今年我市在继续加强旧城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城市道路等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力度,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城市公共设施、环境保护、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投资14.33亿元,增长26.0%,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了7.8个百分点。三是交通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随着高速公路的陆续竣工,我市交通投资连续下降,上半年完成投资8.05亿元,同比下降32.8%。 4、工业性投资增势良好,比重上升。上半年,我市完成工业性投资62.03亿元,同比增长40.4%,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7.0%上升到32.1%,工业性投资已成为投资的主要领域。其中限额以上能源工业完成12.91亿元,增长85.0%,是工业性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限额以上制造业完成投资26.01亿元,增长25.3%,所占比重最高;限额以下制造业投资完成21.88亿元,增长38.0%,是工业性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从投资行业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我市传统工业产业上,但在一些高科技产业领域上投资也有所突破。 5、非国有投资占主导地位。上半年,我市全社会非国有投资完成130.73亿元,同比增长20.7%,所占比重由去年同期的66.1%上升到67.7%。其中限额以上非国有投资完成85.52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幅比国有控股投资高4.2个百分点,城镇集体经济投资7.18亿元,下降8.9%;股份制经济投资76.46亿元,增长20.4%;私营个体投资5.55亿元,增长153.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6.43亿元,下降6.1%。 6、融资渠道呈现市场化趋势。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投资资金来源总额为198.41亿元,增长20.1%,本年资金来源161.22亿元,增长16.2%。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0.50亿元,增长11.7%;国内贷款31.98亿元,增长12.2%;利用外资1.42亿元,增长34.0%;自筹资金62.60亿元,增长18.2%;其他资金64.72亿元,增长15.9%,分别占本年资金来源的0.3%、19.8%、0.9%、38.8%和40.1%。投资对国家预算内资金依赖最小,金融资金及自筹资金居主导地位,说明融资渠道呈现市场化的趋势。 二、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投资总量占全省的份额下降。近几年以来,我省宏观经济全面看好,全省的工业、投资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但我市的投资总量增长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市,占全省的份额不断下降。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去年的全省第5位后移至第六位,增长速度居全省十位,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百分点。投资增长的缓慢,将对我市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2、投资规模偏小,效率偏低。从限额以上投资的项目来看,平均投资规模9356万元,其中总计划超10亿元12个,占全省个数的11.5%;本年完成投资超亿元的项目12个,仅占全省个数的5.9%。由此可见,我市大项目不多,投资规模偏小。传统工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一是重复建设。二是资源消耗严重。上半年,我市限上工业投资项目平均完成投资711万元,比全省平均少414万元,相当数量的建设项目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对资源的利用简单粗放,浪费严重,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投资效率偏低。 3、土地资源瓶颈日益凸显。我市人多地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供给日益紧张,由于土地征用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上半年,在全部限额以上投资中土地购置费28.19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6%。从2003年建设用地供应情况来看,我市供地面积仅多于舟山和丽水两市。各县普遍反映有许多企业已立项审批多年,但迟迟拿不到土地指标,未能动工兴建。目前各县可用的土地指标不到企业所需求的十分之一,土地的瓶颈制约十分严重,将直接关系我市投资能否持续发展。 4、新开工项目减少,房地产指数回落。上半年,本年新开工项目224个,比去年同期减少91个,减弱了对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由于近期的信贷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一些房地产企业放缓了土地开发步伐,国房景气指数大幅回落。全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191.9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3.3%,本年完成开发土地面积和本年购置的土地面积分别下降19.5%和89.0%,我市房地产投资增长将后继乏力。 5、各县投资发展不平衡。上半年,我市十一个县(市、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差距拉大,增幅最高的苍南县增长131.1%,最低的泰顺县为-19.9%,总量下降的县由去年同期的2个增加到3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多数县增幅变化很大,如开发区由去年的增长57.2%到今年的下降4.7%。由于没有形成稳定的投资机制,县域投资受单体项目的影响较大,增幅大起大落。 三、投资趋势及几点建议 这次宏观调控政策是两向使力,有保有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得力措施下,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在“百项千亿”工程的带动和银行集中信贷资金大力支持下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房地产市场受信贷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影响较大,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度会继续加快,全年将是继续低幅增长,增幅将略高于上半年;由于去年工业投资高速增长,造成基数增高,加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下,企业融资难度加大,投资热情会受到抑制,制造业投资增幅会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但电力投资在政策支持下将高幅增长,工业性投资将保持目前的速度增长。综合上述分析,预计今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1、盘活民间资本,消除资金瓶颈。“百项千亿”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很大,在当前金融宏观调控过程中,银行贷款适度从紧,虽有政策的支持,仍有不少项目感到资金的压力。据银监分局调查,我市约有1500亿元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是我市中小企业持续扩张、投资领域拓宽的资金保证。要引导民间资本直接进入投资领域,政府不能与民间资本争项目,并要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做到“让利于民”,让民间资本真正从投资中得到长期的效益。只有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才能消除宏观调控带来的资金制约问题。 2、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土地制约。在严控土地指标的前提下,我市应对房地产商手中的闲置土地进行严格管理,要坚决对圈起土地而不开发的企业执行土地收回制度,完善现有的土地供应方式,保证房地产开发用地供需平衡。在对开发区用地的清理中,要提高开发区集约用地水平,加大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力度;要杜绝一切圈地、浪费土地的行为,千方百计盘活存量;要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用地“门槛”,如每亩土地的投资额度从100万提高到200万元,就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因此,提高投资密度是土地存量有限的情况下保持投资增长的重要途径。 3、引导企业投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日前,我国已确定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领域,我市也应根据温州的实际情况,出台产业导向目录。要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一般性产能扩张项目,坚持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项目,重点鼓励信息、先进制造、先进能源等高附加值、节能环保的项目。比如我市地处沿海地区,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先进能源的产业化应是我市投资的重点方向。 4、加快安置房建设,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目前,我市房地产投资已趋于平稳,但房价仍高位运行。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一是加快安置房的建设。加大房屋的有效供给量是减少炒楼现象、抑制房价上涨的有力措施,要从各方面加大对安置房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启动房地产预警系统。加快建立由统计、建设、计划、国土、规划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市场运行形势分析和信息发布系统,增强行业管理透明度。重点针对土地供应、房地产开发、住房保障、物业管理和房屋中介服务等领域,推行行业信息行业管理制度,以利社会监督。(贸易与投资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