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温州规模以上制造业发展情况分析 |
—— |
制造业是指对各类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进行装配的工业部门,是工业化的主要战场,是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是衡量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结合温州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大提高了我市制造业的基础地位和产业层次。 一、制造业发展的概况及其特点 1、生产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2003年,在电力、油、煤、土地和重要基础性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情况下,温州制造业凭借自身的内生机制和固有活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01.2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值的比重达到96.1%,同比增长22.3 %,增速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的28个行业大类中排在前八的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2003年,八大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881.6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制造业总产值的73.4%;其中,增速超过平均水平(22.3%)的行业有5个,他们分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3.1%,塑料制品业22.9%,通用设备制造业28.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5.2%和金属制品业28.3%。 2、出口增长强劲,外向度进一步提高 针对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的现状,2003年我市明显加大了对外经济工作力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出口交货值302.71亿元,同比增长26.5%,增幅超过销售增长 3.5个百分点,表明外销增长快于内销增长。从出口占销售的比重看,制造业的外向度进一步提高,2003年的制造业外向度为26.2%,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我市制造业外向度较高的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其中外向度超过50%的有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器制造业,外向度在30%和50%之间的有农副食品加工业,工艺品及其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纺织业,医药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六个行业。 3、区域集群化特征明显 在发展过程中,各地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至2003年底,温州已获得20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这些基地主要就集中在少数几个县域。如乐清市围绕正泰、德力西、天正等一批龙头企业,发挥成本等优势,形成了相当有规模的电气、电子制造业,2003年这两个行业分别实现工业产值156.98亿元和21.72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71.1%和80.2%。市区和附近的永嘉集中了全市62.8%的服装和51.4%的鞋类制造业,打响了“穿在温州”的品牌。还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瑞安市集中了全市的49.3%;印刷业,苍南县集中了全市的71.5%;塑料制品业和文教用品制造业,龙湾区则分别集中了全市的46.6%和71.0%。这些充分显现了温州产业集群化的特征和效果。 4、部分行业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 温州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若干生产规模大,产业集中度高的行业。以销售收入为指标,2003年温州制造业中集中度超过10%的有两个行业,他们分别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造业,其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12.38 亿元和175.79 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18.8%和15.6%;集中度在5%-10%之间的有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4个行业。其中,皮革、毛皮、羽(绒)毛及其制造业的行业总产值占到全省同类行业的34.4%,比重位居全省第一;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值占全省比重为20.0%,仅次于宁波和杭州,排在全省第三的位子;还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与杭州和宁波形成“三足鼎立”的空间格局,产值比重为14.0%,以生产西服为主,被外界称作为“瓯派”服饰。 二、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经济效益受资源瓶颈制约 温州是个土地稀少,资源贫乏的城市,企业所需资源主要靠外地购入,制造业发展受资源供求矛盾影响相对较大。2003年,全市电力缺口达到50-60万千瓦,累计限电拉闸7万多条次;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购进价格不断攀升,比上年上升5.03%,涨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4.46个百分点。两种价格呈现明显的“高进低出”现象,从而直接导致制造业整体营利能力的下降。全年共完成利税总额110.67亿元,同比增长 21.7%,增幅比同期下降了1.8个百分点,其中利润60.54亿元,同比增长23.5%,增幅下降了5.4个百分点。与全省比,制造业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9.8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0.54元低了0.72元。 2、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落后,制造业创新能力弱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是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和开发的主要舞台;制造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则是承接了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和开发的绝大部分,其发展的实力是衡量整个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活力与潜力的标志。与传统产业相比,温州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显得相对落后,企业家数所占比重偏少。按照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义,2003年温州高新技术企业共有33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8.7%,实现产值242.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9.15%。从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所占比重来看,2003年,苏州为37.4%,厦门为54.5%,青岛为36.9%,大连为43.1%,广州为23.3%,温州与这些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相差甚远。 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对落后,成了整个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5.63亿元,同比增长36.0%,比全省的平均水平41.3%差了5.3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产值率为6.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了4.4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产值占了84%,同比增长仅为33.8%,比全市平均水平还低2.2个点。 注: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和虽未经认定但属于国家统计局2002年发布的高技术产业统计目录的工业企业。 3、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改造提升难度大 在温州制造业结构中,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占据绝大比重。全市28个制造业大类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等六大传统行业,企业家数达到2098家,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为55.8%;产值772.08亿元,比重为64.3%;从业人数414704人,比重为63.4%。由于传统产业对职工的技术要求不高,所以导致整个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素质低,至2003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各种科技活动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数的9.4%,与国际研究机构确认的20%标准还相差甚远;从而大大增加了我市制造业产业层次改造提升的难度。 4、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温州中小企业发达,2003年规模以上企业家数达到3824家,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仅次于杭州和宁波;但是企业规模相对偏小,户均产值为3268万元/家,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800万元。就制造业而言,2003年规模以上制造业3762家,小型企业比重达到93.1%。从企业拥有资产看,至2003年末,平均每家企业的资产规模仅为2433.17万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的4416.73万元相差较远。制造业中全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7家,其中收入最高的为25亿元,与先进城市的大型企业差距较大。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制约了对科技开发的投入,R&D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R&D经费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3%,距离国际水平2.4%—4.0%,还相差很远,其中68.2%的R&D经费主要是261家大中型企业投入的。 三、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 1、以国际轻工城建设为龙头,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温州轻工业比较发达,2003年产值达到1326亿元,相当部份行业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温州市委、市政府正是立足温州的这个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提出了打造“国际性轻工城”的发展战略。从2002年开始,经中轻联同意,我市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轻工产品(温州)博览会”,目前,这一展会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轻工业产品综合贸易平台,有力推动了温州轻工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经过多年培育,目前,这一政策已初见成效。我市先后获得了“中国鞋都”、“中国印刷名城”等20余项国家金名片;形成了正泰、德力西、康奈、奥康、报喜鸟等一批知名品牌,温州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轻工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和物流中心。 2、以“产业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 10年前,我市启动实施了“质量立市”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品牌事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从更高的角度提出了“产业品牌”战略。目前,温州已拥有7个全国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产品,200多个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从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看,温州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数量仅少于上海、北京、天津和青岛,与宁波并列第5。产业品牌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品牌扩张的势头强劲,内外联合趋势明显,国际化经营步伐逐步加快,温州产业品牌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3、以高新技术提升产业层次 为进一步提升温州的产业层次,改变科技发展落后局面,市委、市政府根据温州实际,提出了以高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新思路,积极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及现代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技术、新成果融进制造技术之中,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使产品技术含量更高,材料更省、功能更强和更完善、附加值更高。在注重引进和留住外地人才的同时,加快了发展本地高等教育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积极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少,成本低的企业,淘汰了一批科技含量低,能耗高,污染大,成本高的企业,努力实现资源分配的效用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