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工业增速稳步上升 企业效益有所好转——上半年工业经济形势分析

——


  今年以来,在宏观环境趋紧的情况下,温州工业迎难而上,生产增速不仅没有出现下落,相比去年反而有明显加快。从经济运行的态势看,工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支撑增长的内外动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效益连续多月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工业经济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的同时,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缓慢,有的还在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   一、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及特点   上半年,我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375.2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69.21亿元,同比增长24.9%,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2.6个百分点。工业主导经济的地位更加突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7.9%,比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工业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1、工业增速稳步上升,支撑增长的内外因素进一步增强   纵观上半年规模工业产值增长轨迹,一季度增速为20.3%,1-4月份提高到2.8%,1-5月份继续上升至24.7%,上半年增速达到24.9%。这种稳步上升良好增长局面的形成,除受去年“非典”造成的低基数推动外,主要得益于支撑整个工业增长的内外因素进一步增强。一是工业增长的内在活力进一步增强。企业制度创新步伐加快,产权明晰的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股份制等经济体取代了以往的股份合作制和集体企业,成为推动工业快速增长的主驱动力。上半年,这三大经济体产值同比分别增长27.3%,25.8%和28.8%,增速均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占规模工业比重68.9%,比去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8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增速明显回升,产值同比增长23.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外扩张势头强劲,联合重组步伐明显加快。二是工业增长的外源动力进一步增强。针对外向型经济发展长期严重滞后现状,去年以来我市明显加大对外经济开放的力度,经过一年多的调整和培育,这一政策措施效果开始显现。上半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24.2%,增幅比去年同期和一季度分别提高4.6和7.4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4.4%,增幅是去年全年的2倍,扭转了前几年低位缓慢增长格局。   2、工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结构进一步向重化工业转移   去年以来,在全国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情况下,温州重工业增速普遍加快,比重上升,对工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上半年,按国家统一口径划分的重工业实现规模以上产值383.5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快于轻工业11个百分点。全市32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产值增速超过30%有9个行业,均属于重化工业,分别是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金属制品、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化学纤维制造、石油加工、橡胶制品业。重工业占比升至57.3%,其中通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金属制品等4个行业位居前8名。从出口方面看,也表现出类似趋势。   工业扩张模式的变化带动利润行业分化,利润结构进一步向重化工业转移。1-5月份,重工业实现利润15.38亿元,增长30.5%,增幅高出轻工业12个百分点;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5.0%提高到58.8%。分行业看,电力、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工业、黑色、有色金属冶炼等5个行业增幅超过50%,通用设备行业增幅成倍增加,达到35.6%。6个行业利润比重比去年同期上升6个百分点,尤其是以汽摩配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和利润比重大幅提高,表现出强烈的竞争力和成长性。   3、企业效益连续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利润增幅开始好转   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企业效益出现连续多月下滑的态势。今年二季度起,利润增幅开始好转,4月份利润总额增长23.1%,增幅比一季度提高7个百分点,5月份又继续升至25.3%。从行业情况看,电气、鞋革、服装三大主导行业在高位保持较快增长,新兴的重化工业利润增幅普遍高涨,是推动工业利润好转的主要因素。但就整体看,近两个月利润增幅回升属于恢复性增长,增速仍明显低于全省水平,“高少低多”的行业格局还没有大的改变。全市32个工业大类中,仍有18个行业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电气、塑料制品、印刷包装、金属制品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增幅明显偏低。11项评价考核指标得分低于全省27个点,位居全省第9位。   4、工业增长的区域格局进一步向中部集中   在温州中部、南部、山区海岛三大经济区域中,中部地区具有工业发展明显的区位优势,在整个工业的支撑地位越来越突出。上半年,中部6个县市区中,龙湾、瑞安、永嘉三地工业增速超过或接近30%,乐清、瓯海在25%以上,鹿城相比一季度也已明显加速。全市规模工业产值中,中部地区比重达到86.9%,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说明在新一轮增长中,区位优势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   二、宏观调控背景下面临的主要困难   1、资源要素制约进一步加剧   一是电力形势更加严峻。今年是全省用电形势最为紧张的一年,1-5月份全省拉限电量已是去年全年的1.24倍。据电力部门预计,今年我市夏季高峰用电缺口将达70万以上千瓦。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二是资金供应日趋紧张。5月份的一项快速调查显示,有30%企业认为贷款难度增加,首当其冲的是大量的中小企业;有25%企业反映银行贷款实际利率已上升,平均上升10%;有12%企业认为贷款受到限制,转向从民间渠道融资,民间借贷利率出现上升趋势。三是土地管理加强,可用资源越来越少,人才储备明显不足。   2、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增大   现阶段企业利润增幅的回升,主要是基于生产规模扩张拉动的结果,属于速度型效益。从推动成本上升的因素看,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进一步增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上游产品涨价、自备发电增加电力成本的基础上,电网价格又要上涨。二是贷款实际利率上升,进一步提高企业融资成本。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利息支出同比增长33.3%,增幅是去年同期的2倍,比1-4月份提高5个百分点。三是运输吃紧直接导致运价的上升,削弱了宏观调控降低上游产品价格的积极效应。据部分企业反映,现阶段托运公司运费比去年翻了1倍多。企业成本上升因素的增多,使最近两个月刚有起色的利润增幅再度面临回落的压力。   3、粗放型增长问题比较突出   工业快速增长靠的是高投入、高消耗来维持,并伴随着产品库存和资金拖欠的上升。1-5月份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和产品库存分别增长28.2%和29.6%,增幅同比提高5和10个百分点,均快于销售收入增长。科技进步的推动明显不足。2003年全市科技投入占GDP比重、新产品产值率、工业技改投资占固定资产净值比例等3项指标均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1.4%、9.3%和6.2%,位居全省第7、第9和第11名。这种增长方式,不仅加剧了资源的供求矛盾,也容易导致增长的大起大落,使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4、大中型企业生产投入不足   大中型企业作为我市工业增长的主力军,近两年来一直处于疲软状态。上半年增速虽有明显加快,但仍低于全市增长水平。大中型企业增速偏低问题,一方面与多年高速增长累积的高基数有关,另一方面与其投资方向转变密切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集团在外地设立子公司,投资房地产或其他实业项目,资金外流量增大,本地生产投入不足。1-5月份,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实际投资额同比下降4.2%,其中设备购置费下降7.8%。当前宏观调控政策,从长远讲,是有利于资金要素流向生产领域,但从短期看,在资金趋紧的宏观环境外,为缓解外地在建项目需求,资金移用现象有可能会增加,生产性投入不足问题将更加突出。   5、南部与中部的差距继续扩大   相比于中部的加速增长,上半年南部工业增长仍较缓慢,平阳和苍南两县产值同比仅增长8.2%和16.2%,合计增长12.2%,比去年同期下落近4个百分点,增幅与中部6个县市区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4.7个百分点扩大至14.8个百分点。南部区域不仅没能有效承接中部产业梯度转移,反而有被逐步边缘化的趋势。   三、下半年工业走势预测   分析下半年工业走势,既有去年同期增长基数较低、新一轮增长动力惯性作用等有利条件,也有宏观环境趋紧、资源要素制约突出等不利因素。   1、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推力   去年下半年工业增速仍相对较低,大多月份处于15%-20%的位势,全年达到22.3%。因此,下半年工业增长会继续得到低基数的额外推动。   2、新一轮增长动力的惯性作用   上半年,工业增长显现出新的上升趋势,支撑增长的因素渐趋多元,内在活力和外源动力进一步增强,大中型企业增速开始回升,重化工业拉动作用增大。这些积极因素是推动上半年工业增长的最基本力量,下半年会继续发挥作用。   3、宏观调控的积极效果   随着宏观调控效应的进一步显现,首先从全国来讲,过紧的要素供求关系可能会略有改善,这对我市来说无疑是有利的。其次,有利于生产资料价格趋于稳定正常。第三,有利于资金流向生产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宏观调控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提供难得的机遇,迫使企业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这对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很有利的。何况温州民营经济历来具有在逆境中求得新发展的特有能力。   基于这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发展中面临的困难,预计下半年工业增长总体上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但上升力度将低于上半年,中间部分月份可能会出现短暂回落现象。(工交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