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城市流动人口生活及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
—— |
近年来,随着我市“一港三城”战略的实施,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日新月异,各产业领域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今年4月下旬至五月上旬,温州市城市调查队就我市流动人口的现状、劳动就业情况、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经济与生活状况、教育医疗及保健等方面展开专题调查,以求深入地了解城市流动人口这一群体。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其中在企业务工受访者350份、流动人口聚居地受访者150份。调查发现,我市已经成为浙江省流动人口主要集聚地之一,流动人口的生活及就业情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得以及时解决,直接关系到我市经济与社会能否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一、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2003年末,我市流动人口总数为209.6万人,主要分布在鹿城、瓯海、龙湾、瑞安、乐清等经济发达的区(市)。其基本特征如下: 1、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调查显示,男性年龄在21-30岁之间的占48.5%,女性在这个年龄段的比重占到60.3%,女性比男性高出11.8个百分点。男性流动人口31-40岁之间的占33.7%,而在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只占20.1%,男性比女性高出13.6个百分点。具体年龄分布如表: 表一: 流动人口年龄分布情况表 年龄段 男性(%) 女性(%) 16-20岁 8.0 11.5 21-30岁 48.5 60.3 31-40岁 33.7 20.1 41-50岁 7.7 6.9 51-65岁 2.1 1.2 2、近七成的受访者属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调查发现,流入市区的外来人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6.2%。其中初中所占比例为48.6%,小学占16.0%,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1.6%。高中占26.4%,大专占6.6%,本科占0.8%。调查还显示,受访者来自农村的占74.4%,有17.8%来自县(市),有6.4%来自地级市城区,有1.4%来自直辖市、省会城市城区。相对于温州市区(流入地)的总体文化素质状况,流动人口的素质为低,但相对于流出地的文化素质状况却为高,也就是说,流动人口是当地农村素质较高的群体。 3、跨省流动占八成、近五年内来温的占六成。调查显示,受访者大多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比较多的有浙江20.0%,江西17.0%、安徽16.0%、湖北15.2%,其他依次为湖南8.0%、四川7.0%、河南5.2%、重庆2.8%、江苏2.4%、贵州2.0%,福建、云南都是1.2%,甘肃、黑龙江是0.4%,广东、河北、吉林、内蒙古、山西、陕西都是0.2%。近五年内来温的流动人口占65.6%,来温5年以上到10年的占26.8%,10年以上的占7.6%。自1999年10月我国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以来,我市民营企业纷纷走出国门闯荡国际市场,其支柱产品鞋类、服装、眼镜、打火机等出口增长强劲,这些企业基本属劳动力密集型的,需要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 4、提高生存与发展能力成为外出务工经商的主要原因。外出务工经商的原因多种多样,调查发现,出来磨练自己增长见识的占50.6%,寻找更合适自己发展的地方和职业的占48.8%,认为家乡收入低的占36.2%,耕地少(没有)在家无事可干的占16.0%,认为大家都出来了自己在家没出息的占9.0%,务农太辛苦、不喜欢务农或不懂农活的占5.2%,羡慕或享受城市生活的占3.2%,有其它原因外出的占2.4%。调查显示,因为家乡收入低而外出的,不再是流动人口出去务工的首选原因,所以有71.8%的家庭只有个别劳动力出去,家里劳动力都出来的占18.2%,全家出动的只占10.0%。 二、流动人口的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情况 流动人口的劳动就业情况如何?按照这次调查的配额,有96.0%的人已在工作,4.0%的人尚未就业,正在寻找工作。那么,已在工作的受访者的劳动时间和收入又如何呢? 1、流动人口都自愿或不自愿地在“超时”劳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劳动法规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和延长工作时间上限每周是53小时,从表二可以看出只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每周工作53小时,其它所有的流动人口为了多赚钱或超额完成任务,都自愿或不自愿地接受了“超时”的劳动时间。这次调查按职业分类汇总的一组数据是: 表二: 各类职业工作时间及收入情况表 现在从事的职业 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小时) 每月平均收入(元) 私营企业主 63 5250 管理人员 63 1638 个体户主 78 1492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53 1337 废旧物品回收 67 1150 小摊小贩 80 1120 装修工 60 1051 一般职员、办事员 54 1013 人力车夫、搬运装卸工 67 888 工人 61 883 商业服务人员 62 833 保安/保洁员 65 820 家政人员/家庭保姆 58 725 其他 64 744 2、绝大多数受访者能及时领到工资。这次调查可以看出,受访者中能及时领到工资的占91.4%,加班有给补贴的占42.9%。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的占50.9%,有双休日的占10.3%,有工伤补偿、保险的占27.2%。但拖欠工资的情况在一些企业依然存在。 3、近五成流动人口认为我市就业环境逐年趋好。当向外来务工经商人员问及我市的就业环境有何变化时,有48.8%认为变好了,认为差不多的有36.6%,认为变差了的有8.4%,还有6.2%选择没有考虑过。 4、影响个人就业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程度。在回答“影响你个人就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选题时,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低的有59.4%,认为用人单位要求高的有42.2%,认为缺乏劳动技能的有32.2%。现在的企业负责人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普遍较高。 5、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很不到位。调查结果显示,有参加养老保险的流动人口只占2.8%,参加医疗保险的占2.6%,有参加失业保险的占0.8%。加上农民工自身投保意识淡薄,大多数流动人口仍然游离于医疗、失业、养老保险安全网之外。流动人口及其家属患病不医、大病小医、靠子女养老情况比较普遍。我市各级政府一直很重视社保工作,并试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但总体起色不大,主要原因是未对用人单位采取强硬可行的投保措施。 三、流动人口经济与生活状况 1、在外打工经商所得占其家庭收入六成以上。受访者的家庭收入构成为:家庭成员在外打工经商收入占63.3%,家庭成员在家乡收入占36.7%。去年,我市外来打工经商人员年人均收入为12093元,人均寄(带)回家4176元,占他们总收入的34.5%。 2、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流动人口与温州人劳动报酬有差别。在58.2%的流动人口眼里,从事同样的工作与温州本地人相比,收入会有一定差距,有26.6%觉得比温州人约低三分之一,13.0%认为约低三分之二,18.6%觉得相差更多。也有41.8%认为是差不多。 3、饮食成为流动人口的日常主要消费支出。受访者每月平均支出612元,这些支出主要用于(限选两项):饮食消费占90.0%,日常生活用品开支占57.4%,租房占38.4%,休闲娱乐占6.8%,医疗费占1.8%,购买高档消费品占1.6%,子女或其他教育占0.6%。 4、偏见与歧视令流动人口最为反感。部分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偏见与歧视,使受访者在精神上受到伤害,且申诉无门。外来务工人员既流汗又流泪,过分的偏见与歧视往往成为流动人口与用人单位、本地居民发生冲突乃至恶性案件的导火线。调查显示,有28.6%的流动人口受到当地人歧视,有17.4%的人受到伤害或损失无处申诉,有15.8%受到当地管理人员欺负。还有20.8%的受访者觉得不安全。因此,对我市社会治安及稳定势必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5、流动人口最希望得到政府的培训与维权。那么,流动人口目前最希望得到政府那些方面的帮助呢?选择帮助维护合法权益的占38.4%,选择提供劳动技能培训的占34.4%,要求降低各种收费的占31.0%,有20.6%的受访者要求提供住房和医疗保障,选择子女入托及教育的占17.2%,期望与本地人享有同样户口的占16.2%,要求提供招工信息和统一劳务市场的占11.6%。 6、流动人口的文化生活非常枯燥。在业余活动方面,受访者以读书看报、看电视为主,经常读书看报的占58.8%,偶尔读书看报的占34.4%。经常看电视的占60.8%,偶尔看电视的占31.4%。经常到娱乐场所玩的只占3.8%,偶尔去一下的占41.8%,从来不去的占54.4%,影响他们从事更多休闲、娱乐的主要因素当然是费用太高和收入较低。 四、流动人口的教育、医疗和保健 相比而言,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我们调查的流动人口中,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66.2%,而与流动人口文化技术程度低下形成明显对照的是市区用人单位普遍提高了录用门槛。因此,许多流动人口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也非常愿意参加各种培训。 1、期望参加培训、提高自身技能。为了更快地提高自身的技能,受访者中,参加过短期(半年内)职业培训的有30.2%,自学专业知识的有29.8%。当问到“若目前有一些技能培训比较适合你,但需要自费参加,您的态度如何”时,选择若费用合理将积极参加的占60.4%,有18.4%的受访者说没有时间和精力,选择舍不得花钱的占8.4%,只有4.4%的受访者担心学不好而不打算参加。 2、子女随父母外出就学的比例较低。在500位被调查的流动人口中,只有37个受访者的小孩随其父母在市区就学,占7.4%。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其家乡读书。目前受访者子女在温就学情况是: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有37.8%,在私立学校就读的有43.2%,在民工学校就读的有10.8%,找不到学校而辍学的有8.1%。 3、来温就读费用过高是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子女来温就读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是(限选三项):反映最多的是学费高、负担重,占75.7%,其次依次为,需要交纳借读费、赞助费的占56.8%,认为教育质量不好的占27.0%,认为学校条件差的占27.0%,经常转学而学习缺乏连续性的占10.8%,认为学校不接受的占5.4%,在学校受歧视的占2.7%。 4、流动人口中身体健康的比例较高。身体是工作、劳动的本钱。几乎每一位企业主都认为,只有身体健康的员工,做起事来才能精力充沛,有干劲,并能完成较繁重的任务。调查发现,认为目前身体健康状况好或非常好的占61.8%,一般的占33.8%,认为不好的只占3.8%,很不好的占0.6%。调查发现,当自己觉得身体不适时,会如何处理呢?受访者选择去药店买点药吃的占49.0%,决定去小型医院就诊的占26.8%,选择到大型医院就诊的占12.8%,认为先不去医院挺着再说的占7.2%,只有4.2%的受访者选择到私人诊所。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非常在意。但有70.6%的受访者从不服用保健品,偶尔服用的占27%,经常服用的占2.4%。 五、流动人口的观念与价值取向 受访者普遍对自己的工作条件、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社会地位感到不满意,精神、身体很疲惫。他们在温州这个城市里,干着许多脏、差、累、苦的活儿。在他们身上也非常明显地折射出质朴的精神气质,饱含着比较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我们必须要善待流动人口。 1、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心身疲惫。调查显示,有81.4%的流动人口感到自己身体很疲劳,有18.6%的受访者从未感到自己身体很疲劳。同时,感到精神压力很大的占73.8%,对前途感到迷茫的占56.6%。以下是流动人口对自己工作、生活的满意度情况(表三) 表三: 对自己工作、生活的满意度情况 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不满意(%) 工作条件 18.0 23.2 51.2 4.8 2.0 收入水平 6.4 16.6 59.4 11.8 5.8 生活质量 7.0 17.6 60.4 10.4 4.6 社会地位 5.0 14.0 58.6 14.0 8.4 2、大多数流动人口在赚钱或学到技术后将回家乡发展。一般来说,在温务工经商期间,流动人口的积蓄在不断增加。同时,也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增长了才干。有53.4%的流动人口明确表示:在赚钱或学到技术后肯定要回家乡发展。通过几年来市场经济风雨的洗礼,特别是温州人观念的潜移默化,一大批流动人口在迅速成长和成熟起来,他们许多人已经成为家乡经济腾飞的有用之才。 (城调队 白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