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提高素质 转变观念 增强就业竞争能力——温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


  今年是普通高校扩招后毕业的第二年,预计我市共有近三万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曾经一度被喻为“天之骄子”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市广大毕业生和毕业生家庭的切身利益。近期,温州市城市调查队对温州医学院、温州师范学院等我市四所高校的208位应届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对象详情见附表),深入了解他们的择业观念、就业意向、就业渠道以及在择业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期全面地反映我市2004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党政领导与相关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就业观念和就业倾向 (一)专业对口观念逐渐淡化,注重单位实力与待遇。调查表明,面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许多毕业生逐渐摈弃了“专业对口”、“择业一次到位”的传统思想。当问及您择业时对“专业对口”的考虑时,有56.7%的人认为重要;25.5%的人认为不重要;17.8%的人抱无所谓的态度。在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实力和经济效益,其次是否发挥专业,然后是工作环境,单位知名度,城市因素等;在择业时对“专业对口”与“优厚待遇”之间有62%的毕业生看重“优厚待遇”;择业时在“高知名度”与“高收入”之间有60.5%的毕业生看重“高收入”;47.1%的毕业生对工作后月收入的期望值是2500元以上,38.9%的毕业生对工作后月收入的期望值是1500-2500元,只有14%的毕业生对工作后月收入的期望值是1500元以下。 (二)向往“吃皇粮”岗位,首选大中城市就业。传统观念中一些“吃皇粮”的部门和单位仍是毕业生最向往的就业岗位。这次受访的毕业生中有76.4%人向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教学单位、医疗卫生机构、金融部门,其中近三成的人向往国家机关,只有17.3%的人向往三资、国有和集体/乡镇/私营企业(见下图)。从2004年我市推出的国家公务员招考,参加笔试的9579人竞争708个岗位的情况,也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大中城市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方,66.8%受访者选择沿海开放城市和大中城市,30.3%受访者选择小城市和城镇,仅有2.9%受访者选择农村。这种传统的择业意向显然与我市的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形势不相符,从已签约的毕业生就业行业看,就发现意向和现实的矛盾冲突。在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受访者中,将要进入三资、国有和集体/乡镇/私营企业工作的占48.2%,其中集体/乡镇/私营企业占据首位达35.5%;而能够进入国家机关的仅占0.9%。由此可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才是实现就业的关键。 (三)看重个人发展空间,自主创业寥寥无几。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看中的最主要条件依次是有个人发展空间、工资和福利待遇好、有深造机会、受锻炼的机会多、机制灵活。可以看出相对就业的一些现实问题,毕业生更加关注个人发展空间。 为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去年政府有关部门出台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择业。尽管我市是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却只有2.4%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在不打算“自主创业”的受访者中,有78.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有能力,无经济实力,目前不打算自主创业;13.4%的毕业生认为自身能力、经济实力均具备,目前不打算自主创业;7.9%的认为自己有经济实力、无能力,目前不打算自主创业。其主要原因是: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创业所需的各种服务还不完善,二十出头的毕业生毫无社会经验,缺乏资金、不了解市场、不善理财、不懂管理,无法应对创业者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这一切都阻碍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步伐。   二、就业渠道和就业过程 (一)多渠道求职,招聘会为主。如今大学生的求职渠道已越来越广,多项选择显示:65.9%的受访者求职是以参加招聘会为主的方式,38.5%的受访者求职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22.6%的受访者通过网上求职,20.7%的受访者通过电话联系方式求职,2.4%的受访者以电子邮件方式求职,还有17.8%的受访者通过其他方式求职。已找到工作的受访毕业生中主要是通过招聘会获得求职成功,占39.1%,但“靠关系”找工作依然重要,25.5%的人依靠家庭的力量及同学与朋友的关系获得成功求职,19.1%的人依靠学校和老师的关系求职成功;在您认为将来最有发展的求职手段时,网上求职被看好,26.9%的毕业生认为是社会招聘会,26.4%的毕业生看好网上求职,21.2% 的毕业生看好社会实践,13.5% 的毕业生认为是校园招聘会,5.8%的毕业生认为是委托代理人,另有6.2%的毕业生看好其他途径。同时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假如与用人单位签约后,碰到用人单位拒收、毁约时,六成半的受访者会据理力争,必要时诉诸法律;假如与用人单位签约后,有了更好的更合适的工作单位可选择时,七成半的受访者会与签约单位和学校协商后再变动。 (二)渴望公平竞争,期盼平等求职。多项选择显示:51.4%的受访者认为求职中最受困扰的问题是不公平竞争,42.8%的受访者认为求职中最受困扰的问题是缺乏社会关系,39.4%的受访者认为求职中最受困扰的问题是得不到有效的信息,21.2%的受访者认为求职中最受困扰的问题是就业政策限制,13.5%的受访者认为求职中最受困扰的问题是自身不具备竞争力;51.9%的受访者在求职遭遇校别歧视,31.7%的受访者在求职遭遇学历歧视,29.1%的受访者在求职遭遇性别、身高及外貌歧视,只有27.9%的受访者在求职没有遭遇歧视。如何构筑一个公平的就业机制,打破社会关系造成的壁垒,让知识和能力超越于人情关系的分量,是时下众多高校毕业生翘首期盼的。 (三)用人单位门槛过高,求职成功率太低。多选结果表明:针对目前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50.5%的受访者认为是单位用人要求过高;有43.3%的受访者认为是社会上人才市场招聘会成功率太低;有33.3%的受访者认为是用人单位提供的资料少,对从事的职业了解不够;有24.5%的受访者认为是省级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成功率太低;有23.1%的受访者认为是用人单位招聘时间跨度太长;有46.2%的受访者认为找一份工作比预期的困难;有37%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没有明确判断,只有16.8 %的受访者认为找一份工作比预期容易。此外,在求职开支的费用上,35.6%的受访者费用在200元以下,24.5%的受访者费用在200-500元之间,14%的受访者费用在500-1000元之间,4.8%的受访者费用在1000-1500元之间,6.7%的受访者费用在1500-2000元之间,14.4%的受访者费用在2000元以上,这些费用主要用于印制资料、参加招聘会、交通费、公关、联络通讯、信息查询等,其中公关费列首位平均数为478元,其次是交通费平均数为178元。(见下图)                     三、就业实力和就业服务   (一)综合能力最重要,社会关系最缺乏。接受访问的毕业生认为,求职中自身最重要的因素是具备综合能力,其次是社会实践经验,第三是社会关系,然后依次是专业、学历、实用技能、机遇、学习成绩、列最后是求职经验。这表明,自身能力和社会经验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多项选择还显示:有66.3%的被访者认为在择业中自身缺乏的主要条件是社会关系不多,41.3%的被访者认为在择业中自身主要缺乏的条件是学历太低,38.5%的被访者认为在择业中自身主要缺乏的条件是综合能力不强,22.6%被访者认为在择业中自身主要缺乏的条件是学习成绩不突出,另有22.6%的被访者认为在择业中自身主要缺乏的条件是对自身的了解不足,22.1%的被访者认为在择业中自身主要缺乏的条件是所学专业不理想;在未找到就业单位的调查学生中66.3%的人对自己找到工作充满信心,23.5%的人对自己找到工作缺乏信心,还有10.2%的人对自己能否找到工作感到束手无策。 (二)就业指导要加强,提供信息是关键。对于择业时最需要学校提供的服务项目时,受访者普遍认为最需要的是学校提供有关信息,其次是技能培训,再次是政策宣传及择业心理辅导等;对于择业时最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的服务项目时,最需要的仍是提供有关信息,其次是组织各种招聘会,然后是政策宣传。在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项目的满意度评价和对就业政策以及政府部门提供的就业服务措施满意度评价上,大部分受访者持折中态度(见下表)。有43.3%的受访者认为校园招聘会有效,35.6%的受访者认为政府主管部门举行的大型综合毕业生招聘会有效,21.1%的受访者认为其它非针对毕业生的招聘会有效。在对学校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效果上,44.7%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效果还可以,38%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效果很一般,仅有0.5%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效果很实用,另有8.7%的受访毕业生认为效果差;对用人单位的要求上,多选结果显示:65.3%的毕业生要求用人单位明确招聘标准、工作待遇,58.3%的毕业生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实习、学习、发展与培训机会,47.6%的毕业生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公平竞争机会,11.5%的毕业生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单位信息。 毕业生对学校提供就业指导项目的满意度评价(百分比%) 很满意  基本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很不满意  不了解 就业政策咨询  10.1  34.6  41.8  8.2  1.5  3.8 就业形势分析  11.1  33.7  39.9  9.6  2.4  3.3 求职技巧辅导  5.8  20.2  47.6  19.7  3.4  3.3 提供用人单位需求信息  7.7  31.3  44.7  12  2.4  1.9 就业心理职业能力咨询  3.4  18.3  48.1  16.3  5.3  8.6  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及政府提供的服务措施的满意度评价(百分比%) 很满意  基本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很不满意  不了解 政府就业政策  4.3  35.6  43.3  7.7  1.9  7.2 就业政策宣传及咨询  1.4  28.8  50  11.1  1  7.7 组织省内高校毕业生供需会  2.9  29.3  47.1  13.9  0.5  6.3 建立全省高校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站  3.4  26  49  12  1  8.6 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收集及发布  2.9  35.6  42.8  12  2.4  4.3 规划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  1.4  25.5  50  10.6  3.4  9.1    四、今年就业的总体趋势   由于此次调查的时间为5月份,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已超过五成,高职生的签约率相对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已有52.9%受访毕业生找到工作(即已签约率),其中研究生的签约率为90%,本科生的签约率为49.4%,大专生的签约率为31.7%,高职生的签约率达75.9%,甚至高于本科生。究其原因是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因学历不同,造成就业率的不同现象,高职生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观念,准确定位,把自己放在一般社会就业者的层面,到民营企业就业,已找到工作的受访高职生中八成多的工作单位是三资企业和集体/乡镇/私营等企业,当然也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一系列就业指导工作是分不开的,该校以就业为导向,把就业贯穿于办学全过程。在没有找到工作的被访毕业生中,除6.1%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外,其中近六成的学生是有单位接受,但不理想还在等待。由此可见,“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现象共存,高校毕业生只有转变观念,就业途上才会天地宽。   五、缓解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学校,而且还触及人事制度、劳动用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用人单位等各个方面,所有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首先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要彻底摈弃“举人怎可干粗活”思想,要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式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就业也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迈进。其次应该破除传统的“择业优势”,改变唯精唯高的“就业期望”逐渐接受市场化就业。第三学校要强化毕业生择业教育,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开展行之有效的高教模式改革。第四政府要加大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真正落实高校毕业生的双向选择,建立毕业生就业法规,完善大学生就业公平竞争机制。(综合处 黄丽云)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