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农民增收难及对策建议 |
——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收入多元化,温州农民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继续扩大、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及农业经济效益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连续几年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农民增收难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从1997年开始,我市农民收入的总量增长放慢,增长速度逐年下降。1995~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801元增加到5548元,增长98.7%,年均递增8.9%,比改革开放2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慢10.4个百分点。同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732元增加到16035元,增长138.2%,年均递增11.5%。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速虽然有所回升,但回升基础不稳定,难改收入增速相对缓慢的趋势。 分析农民增收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销售不畅、价格走低,效益农业的增长潜力下降 近几年来,温州与全国、全省的情况相似,农产品价格指数持续走低,农产品整体价格下降。去年以来虽稍有上涨,但与农资价格等相抵消后无明显上涨优势。随着农业结构,特别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地出现了不少优质农产品新品种。但一方面由于销路或加工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又因为农民的盲目效仿生产,出现产量、供应量的急剧增加,所以往往造成优质高效的新品种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转眼变成农民手中的“烫山芋”。我市曾出现过柑桔、西瓜、杨梅等农产品的大量滞销,出现了因农产品价格太贱,农民不想采摘的局面。由于受“非典”影响,去年温州周边地区很多的罐头厂出口受到影响,仓库积压的水果也相当多,导致今年乐清市岭底乡的枇杷大量上市时竟无人上门收购,街道上都是农民的枇杷担子,连五毛钱一斤都无人问津,农民欲哭无泪。与此同时,居民消费能力扩大不快,消费市场的开发没能同步发展,制约了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农民增产少增收,甚至增产不增收的趋势凸现,效益农业的产出效率下降加快,这是温州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制约因素之一。1985年至1997年我市的水果产量由4.38万吨上升到12.45万吨,增长1.84倍,同期水果的产值比1985年增长9.03倍,年均递增21.2%;而从1993年到2003年我市的水果总产量提高了66.1%,总产量净增加5.45万吨,但水果产值仅增长71.9%,年均递增仅5.6%。与此同时,生猪、禽蛋、水产品的供应量激增,市场价格却加快下降,效益农业的增长潜力大幅度削弱。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市场扩张的支撑,效益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最终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 生产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温州由于人多地少,客观上决定了农产品生产规模偏小。尽管随着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人数的增加,以及近年来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发展和逐步完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产上的承包大户,但从温州总体来说,目前我市农业生产规模仍然偏小。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自然就偏高,影响了温州部分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入世以来,国外部分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开始进入我国国内市场,这必将给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而且温州的农产品在竞争中并不具备比较优势: 1、 部分农产品价格处于相对劣势。温州农业总体效率低,,生产成本高,尤其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其目前的价格已接近甚至超过国内外同类农产品,这部分农产品将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市场的失去将直接影响到再生产,从而影响我市部分农民收入的增加。 2、 品牌、服务以及消费心理等方面竞争力不强。国外产品往往在包装、服务、品牌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特别是经过竞争力很强的大公司的包装和深加工的产品,在营销手段上更能抓住人们的消费心理。而温州的部分优质农产品却往往因宣传力度不够,品牌意识不强,深待闺阁无人知,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地失去了一些农产品销售的市场份额,造成销售价格的偏低。 3、 出口创汇将面临更多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温州的外向型农业近几年有一定的发展,在出口创汇中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发展外向型农业也是发展温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选择和方向。加入WTO后,各国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将更多地设置一些WTO规则所允许的壁垒。如浙江的冻虾仁等海水产品被欧盟借“氯霉素”事件遭禁止,香菇等出口受阻日本,宁波的水煮笋出口也因日本加设了一道农药残留量检测的绿色壁垒而严重受阻。 4、 与农业相关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虽然温州非农产业发展领先于全国,但与温州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相适应,主要还停留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农业服务业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所急需的科技服务、技术咨询、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和农产品深加工及流通方面等的发展均严重不足。 (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困难 从总体上分析,温州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较为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十分困难,主要由诸多因素引起:一是由于受国内市场需求疲软的影响,加之乡镇企业的生产管理粗放、产品档次低、分散化布局等问题的充分暴露,乡镇企业发展明显滞缓,影响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具体表现在一部分乡镇企业因规模、资金、人才以及经营方式的限制,近几年在发展中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停产,甚至倒闭,导致一部分劳动力不得不失去就业的机会;二是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城市下岗工人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机会相应减少。三是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设备科技含量提高,企业劳动密集程度下降,所需的劳动力也就相应减少。四是城市中运输、商贸等行业在管理上的加强,也迫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回流。同时温州农村劳动力还在不断增加,耕地仍继续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剧,劳动力充分就业将非常困难,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温州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低收入农户还有较大的比例 虽然温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据有关资料表明,温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98年的1:2.30扩大到2003年的1:2.89,从今年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的情况分析,2004年温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温州农村居民内部高低收入户之间的差别也很大,在大多数农民过着小康富裕生活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农民的生活相当贫困。据调查,2003年全市139个欠发达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472元,是当年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的44.6%和城镇居民平均收入的15.4%,还不到1995年全市农民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到2003年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户数和贫困人口分别占30.0%和26.4%。这一部分低收入户,不仅收入绝对水平低,而且收入增长速度也相对较慢。调查分析反映,低收入户主要是因为收入来源单一,特别是工资性收入较少,加上无家庭资产,又缺少有文化善经营的劳动力,如遇天灾病祸,更是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上述我市农民增收的诸多制约因素,我们必须积极寻找对策,进一步挖掘和拓展温州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需要指出的是,增加农民收入,不但要受国民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政策等的影响,而且也将越来越多地受制于纷繁复杂的国际因素的影响,因而过去曾经行之有效的通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现在已难有成效。要保持温州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地增长,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发挥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多种经济要素的作用,通过政府、社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来达到增收的目的。 (一)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目前,温州的农业还是弱势产业,各级政府要千方百计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所需的资金、技术等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引导广大农民自身增加投入。只有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的基础设施才能完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才能增强,灾害引起的损失才可以减少到最低程度,增加农民的收入才具备最基本的前提保证。 (二)继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努力扩大销售渠道,及时高效地实现农产品价值 温州的农业结构调整起步早,进展快,特别是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和特色农产品的培育。近年来,温州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初步的成效,各种名优特农产品不断出现,产量、品质逐年提高,农民也从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中得到了好处,增加了收入。农业的增收涉及面广,尤其是纯农户和低收入户关系更直接,因此必须继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温州农业经济。同时,为防止或尽可能减少增产不增收现象,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结构调整,并在税收、服务等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另一方面要通过把握市场信息、了解周边环境、认识自身特点,做好及时甚至超前掌握市场变化信息等方面的工作;并且要行之有效地采取措施,加大调整范围,加深调整层次,防止农民在结构调整中一哄而上,特别是对一些信息不灵、技术不懂、资金不足的农户,更要做好引导,以免因调整不当而遭受损失。 温州在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不同的地区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山区,可发展高山蔬菜、药材等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山区特色农业;平原,可重点建设一批商品粮油基地,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丘陵,可发展名茶、名果、竹笋等;城镇郊区,可选择发展设施先进、集约化程度较高的蔬菜瓜果、花卉园艺和观光农业基地等。同时,要稳定畜牧业生产、水产养殖。尽管农业收入在温州已不占主导地位,但确保农业收入的稳定仍是实现温州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因素之一。 (三) 努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一种优质农产品,通过农民的种养可以快速形成一定的规模、一定的生产量,而社会的消费量却不可能一时成比例的增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同时,不少农产品保存困难又不宜运输。因此,在我市部分农产品缺乏价格优势,销售又困难的情况下,最关键也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对农产品实行深加工,以增加其附加值并最终实现其价值。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不易保存的农产品实行保质保鲜处理。温州的枇杷、杨梅、马蹄笋等均属不容易保存的农产品,而其大量上市时价格又往往偏低,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对这部分农产品进行保质保鲜处理后,通过反季节销售可大大提高销售价格,从而来确保农民理想的收益。二是要以科技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深度。科技力量的薄弱是制约农业生产,尤其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仍以初(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能力薄弱。因此发展与农产品精深加工有关的产业已是当务之急。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做好积极引导和宣传工作,吸引社会力量,如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等,采取以成果、专利、技术、管理等入股形式参与农业开发、经营和分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利用民营企业作为载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温州民营企业处于良好发展的阶段。如何发挥民营企业参与农产品加工和开发,将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四是提倡开发“绿色食品”。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也是我们在发展创汇农业中避免和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的关键问题。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人们需求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消费心理,生产优质、卫生、营养的“绿色食品”,严格按照WTO有关协议和质量标准生产、加工和包装,以减少温州农产品在创汇过程中因遭遇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稳定和发展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切实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达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目的。 (四) 防止贫富差距扩大 近年来,温州每年都有一部分农户出现减收,其中低收入户由于底子薄,基础差,且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更成了减收的主体。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将导致穷则越穷。为此,应制定相应政策,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加强支持,帮助这部分农民从单一的粮食作物生产转移到多种经营上来,从以农业生产为主转移到发展非农产业上来,并在销售、税收等方面给予较大的扶持和减免。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想方设法努力扩大他们的收入来源,并继续实行我市“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从而不断缩小温州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不同地区农民的共同富裕。 (五) 发展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必须走规模经营道路。要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和荒山、荒地、荒水、荒滩的使用权拍卖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同时积极推进经济特产和畜禽、水产的规模经营,使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农场等现代农业的市场主体。加强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制定土地使用流通的规章制度,确定流转土地的使用范围,对流转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着密切关系,是必然相连的两个部分,而农村劳动力的彻底转移,转向非农产业,是最终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从长期分析,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也必须从减少农民数量着手。推进城市化建设,这将直接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因此必须逐步消除城乡壁垒,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际惯例,逐步地、区域性地用身份证管理制度来代替户口管理,以加速农村人口的迁移。这样才能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温州农民的收入才能不断增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才能提前实现。 (农村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