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春夏两季耕地利用情况调查分析

——


当前,各级党政领导十分关注耕地利用情况,把制止耕地抛荒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来抓。为及时反映我市春夏两季耕地利用状况,我市抽选了乐清市和苍南县的六个行政村、18户农户,开展了行政村及农户春夏两季耕地利用情况、种粮大户早稻亩均收益以及农民对政府采取政策措施的了解情况的入户调查。  一、调查村基本特点 这次抽中调查的六个行政村共有1901户、823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村3177元,最高的村8720元。耕地面积2542亩,比上年减少103亩。征而未用的耕地77亩,比上年减少78亩,主要是工业园区在筹建。据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耕地抛荒明显减少,农民种植粮油作物积极性提高 2004年,调查的这六个行政村春夏两季农作物种植面积2012亩,比去年同期增加240亩,增长13.5%;春夏两季复种指数79.2%,比去年同期提高12.2个百分点。夏播时未利用耕地面积为361亩,仅占耕地面积的14.2%,主要是一些旱地,季节性抛荒明显减少。 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对政府鼓励种植粮油作物的各项政策、措施非常欢迎,普遍认为能够给自己带来实惠。调查显示,2004年春夏两季粮油作物种植面积1622亩,比去年同期增加393亩,增长32.0%。其中,早稻种植面积1566亩,增加383亩,增长32.4%。预计今年单季稻和晚稻种植面积2112亩,比上年增长21.7%。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作物面积出现下降,如:蔬菜、果用瓜面积为192和107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减少39和18亩,下降16.9%和14.4%。  2、各种政策宣传基本到位 据对6个村、18户调查户的调查:100%的农民知道对种植粮油作物的农民免征农业税,并且一致认为是国家鼓励农民种粮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切切实实给了农民种植粮油的实惠;有83.3%的农民知道对复种面积在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给予每亩10元的直接补贴,认为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措施;有55.6%的农民知道对国家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的“订单粮食”在市场价格收购的基础上,每500克再价外补贴0.05元以上。但是仅有30-40%的农民对其它政策有所了解,如:对种粮大户购置大中型农机具实行以奖代补,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制度,解决种粮大户的生产性小额贷款需要,贷款利率适当优惠,并给予适当的贴息,加强农资供应和市场监管,禁止各种乱涨价乱收费,严肃查处各种假冒伪劣行为等。 3、早稻种植大户收益明显增加 为较好地反映早稻种植大户的收益情况,我们调查了苍南、乐清的5户早稻种植大户,这5户共种植早稻570亩,每户面积从22亩到310亩不等。如果早稻生产正常(平均亩产350-400公斤),预计今年早稻亩均总收入将达到570元,比上年提高172元,亩均纯收益195元,比上年提高141元,早稻种植大户收益明显增加。收益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早稻订单价格的提高和政府的补贴。  二、存在的问题  1、个别地方政策宣传仍不到位。尽管各种新闻媒体宣传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的力度相当大,但是由于农村的信息闭塞,部分乡镇、村的宣传不到位,农民对鼓励种植粮油的政策措施还不十分了解,甚至出现了误解。如乐清市的一些农民理解为只要是种植农作物面积在20亩以上就能有补贴,认为是当地政府卡占了上级的价格补助,从而影响了党在基层的威信。  2、政策对提高家庭户的收入影响不大。由于家庭户的粮食基本上只能维持自己的口粮所需,到市场上出售的比重较低,粮价上升并未给农民带来实惠。相反,各种农资价格和生产性服务费用的上涨增加了农民的种粮成本,农民实际收入相应减少。因此,各级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对鼓励农民种植粮食,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提高小规模家庭户的种植粮食收益的意义不大,难以提高家庭户的种粮积极性。如在调查的13户农户中,仅有2户今年有扩大早稻种植面积(不包括种植大户),其余11户均没有扩大种植面积。  3、小额贷款门槛相对较高。对粮食生产大户来说,资金普遍存在短缺。虽然今年对解决种粮大户的生产性小额贷款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仍有个别种粮大户反映,捆绑式的贷款方式加大了种粮大户贷款的风险,所以个别农户宁愿向社会借款,加大了投入成本。对于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户来讲,小额贷款的门槛更是可望而不可即,除非有较好的私人关系。  三、几点建议  1、继续加强对农资价格的调控。当前的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在10-20%之间,使得农户的成本费用每亩增加6-10元,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化肥、种子等的价格上涨,切实给农民实惠。  2、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经营规模。现在农民不愿和不能扩大种植面积的主要原因是土地转包制度的不完善和生产性小额贷款的不方便。因此,政府应该加强调研,逐步完善土地的转包制度,从方便农民贷款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生产性小额贷款制度,使土地能进行规模经营,从规模上体现种粮效益,解决耕地抛荒问题,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种粮效益。要加大科技投入,在改善农产品品种,提高质量、提高亩产量和提高抵抗病虫害能力上下功夫,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最终实现种粮效益的提高。(农村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