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查公报
温州市第三次工业普查公报
时间:2004-05-20

温州市第三次工业普查公报

1997年1月23日

 

根据国务院决定,于1995年进行一次全国工业普查。我市工业普查在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一领导下,在各工业主管部门的直接参与和支持下,在各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的积极配合下,经各级普查机构和全市十余万普查人员的辛勤工作,仅用一年多时间,圆满完成了普查工作试点、普查方案补充修订、社会宣传动员、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整顿、普查业务培训、企业调查单位清查、普查表的填报审核及数据处理汇总汇报等一系列工作。经省、市填报数据质量抽查,结果表明,我市这次工业普查所有企业应填指标遗漏率为0.12%,所有目录代码计量单位遗漏率为1%,全部数据差错率为1%,符合国家及省制定的质量控制目标。目前普查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将普查结果公布如下:

一、工业经济规模

普查结果表明,自1985年第二次工业普查以来,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规模显著扩大,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到1995年末全市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为11.78万个,比1985年增加5.28万个;从业人员114.45万人,比1985年增长58.45%;资产总额为486.33亿元,比1985年增长16.7倍;实收资本201.70亿元。1995年,全部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95.44亿元,比1985年增长16.81倍,上缴税金29.64亿元,完成利润总额16.11亿元。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4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8.1%,比1985年上升了9.97个百分点,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8.85倍,平均每年增长24.36%;全部工业总产出额为763.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12.2倍,平均每年增长29.44%。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仍居主导地位,与历史上其他时期比较,近十年是我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至1995年,我市工业总体规模列全省11个市(地)第6位,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和产量已居全省前列。

工业产品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高。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达39.88亿元,比1985年增长17.46倍,平均每年增长33.85%,出口交货值占销售成品价值比重由1985年的8.41%上升到15.56%。工业品出口美国、日本、香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工业经济类型结构

1985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有工业比重下降,非国有工业,尤其是农村乡镇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集体、股份、三资、私营、个体工业竟相发展的工业经济新格局。普查结果表明,1995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出额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总额为62.54%,非公有制经济(含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集体经济成分)占37.46%。其中个体、私营、股份制工业比重上升较快。在全部工业中,农村工业、“三资”工业和股份制工业比重上升幅度较大。

三、工业产业结构

十年来,我市工业在继续扩大发展传统的机电、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建材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新型机械、办公自动化设备、家用电器、钢质船舶、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电子技术等新兴产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全市工业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趋势是:新兴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一些传统产业的比重相应下降,但总体看来我市产业结构演进的格局变化尚不显著。

四、工业地区结构

十年来,县级区域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地区结构。1995年,市辖2市6县共完成工业产出额473.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14.27倍,平均每年增长33.34%;温州市区(含鹿城、龙湾、瓯海)完成工业产出额290.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11.05倍,平均每年增长27.15%。1995年,市辖2市6县工业产出额占全市比重为61.98%,较十年前上升了8.77个百分点;温州市区占38.02%,比重比十年前下降了8.77个百分点;其中市本级产出额比重仅占6.18%。十年间,县级区域工业经济总体水平得以较大发展,但区域之间发展仍不平衡。尤其是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洞头、文成、泰顺3县与其他县(市、区)比较,生产发展愈显落后,差距呈扩大之势。同时与省内其他县(市)比较也显落后。1995年,全省有12个县(市)工业产出额超过150亿元,我市规模最大的瑞安市全年工业产出额也仅142.48亿元。全市年工业产出额超百亿的也仅瑞安、乐清两市和瓯海区。

五、工业劳动者状况

十年来,工业劳动者队伍进一步壮大。1995年,我市全部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的从业人员为114.45万人,比1985年增长58.45%。其中,国有工业7.94万人,增长15.74%;集体工业63.9万人,增长13.34%;个体工业35.65万人,增长3.1倍。工业从业人员占社会劳动者的比重由1985年的23.54%上升到1995年的28.42%,上升了4.88个百分点。

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人员比重上升。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39.97万职工中,工人和学徒占71.51%,工程技术人员占5.02%,管理人员占11.31%,服务与其他人员占12.16%。与1985年相比,工人和学徒比重下降9.67个百分点,管理人员下降0.78个百分点,工程技术人员比重上升3.88个百分点,服务与其他人员上升6.57个百分点。

职工文化、技术素质明显提高。在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06%,具有高中、技工、中专程度的占21.37%,初中及初中以下程度的占76.57%。与1985年相比,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比重上升0.98个百分点,中专、高中及技工文化程度的职工比重上升10.7个百分点,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下降11.68个百分点。全部职工中,具有技术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2.74万人,比1985年增长7.45倍,其中高、中级技术职务的占31.1%,比1985年上升了8.78个百分点。

职工队伍年龄结构变化明显。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中,年龄在20岁及20岁以下的职工13.61万人,比重由1985年的9.74%降到1995年的9.15%;21—35岁的20.29万人,由1985年的57.62%降到51.35%;36—50岁的13.02万人,由1985年的26.85%上升为32.94%;51岁以上的2.59万人,由1985年的5.79%上升为6.56%。

以合同制为主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取得长足发展。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中,合同制职工14.95万人,占全部职工的37.55%。其中国有工业的合同制职工3.36万人,占国有工业职工的43.46%,而1985年仅占4.8%。

1995年,我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为6130元,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比1985年增长69.28%,平均年递增5.4%,职工的生活条件普遍有所改善。

六、工业装备水平

工业装备水平提高,设备更新速度加快。1995年末,我市全部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88.48亿元,比1985年增长14.93倍,从业人员人均固定资产装备16502元,比1985年增长7.14倍。

据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生产设备普查,至1995年末,全市工业企业拥有小型电子计算机7台,微型电子计算机256台,自动化及半自动化生产线267条,机械手68台,工业企业动力机械总能力为92.09万千瓦,比1985年增长51.09%,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机器设备新旧率为74.49%。

另据全市9168个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3000多种主要工业生产设备普查,全市已安装使用的机器设备中,90年代出厂的设备占66.79%,比1985年相对应年代上升17.54个百分点,80年代出厂的占29.07%,比1985年相对应年代下降7.32个百分点,70年代以前出厂的占4.14%,下降10.22个百分点。在全部主要生产设备中,进口设备占9.17%,比1985年上升6.11个百分点,国产设备占90.32%,比1985年下降6.11个百分点。

七、工业科技活动情况

企业科技投入强度加大,科技产出成果显著。“七五”时期以来,我市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明显增加,技术创新活动逐步开展。据对全市62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普查,1995年拥有技术开发机构27个,平均每2.3个企业1个;技术开发人员1086人,占大中型企业技术人员的41.51%;当年投入技术开发及技术活动经费5105万元,占大中型企业当年产品销售收入的1.07%,技术开发项目(课题)142个,当年完成92个,科技活动的积极投入,带来了可喜的产出成果。1995年新产品销售收入10309万元,占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的2.17%;实现利税2129万元,占全部大中型4.76%。全年完成科技著作3种,论文27篇,获技术开发成果奖4项。

八、工业经济效益

1995年,我市工业企业在全省工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但整体经济效益仍不理想,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高。普查结果表明,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出额27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6.2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61.69亿元,比上年增长36.04%,实现利税总额2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利润总额8.33亿元,增长50.05%。工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一是投入产出指标有所提高,1995年,全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31%,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总资产利税率为8.18%,比上年上升0.11个百分点;二是总体盈利水平上升,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50.05%,增利2.78亿元;销售收入利润率由上年的2.88%上升为3.18%,提高0.3个百分点。但工业经济整体效益仍不理想,主要表现:一是亏损企业增加,亏损额上升。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面达16.65%,比上年上升2.01个百分点,全部亏损企业亏损总额高达1.84亿元。比上年增亏2904万元。亏损额相当于实现利税总额的8.55%;二是资产占用不合理,相互拖欠,周转缓慢。1995年末,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总计为263.3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03.63亿元,占39.36%,流动资产144.65亿元,占54.34%;负债总计160.77亿元,其中流动负债129.10亿元,资产负债率达61.06%,流动比率为1.12,表明企业偿债能力较低,致使资金相互拖欠严重。全部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182天,比上年放慢15天。

九、国有工业

1995年末,全市国有工业资产总额达80.64亿元,比上年增长34.42%,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6.13%;工业增加值11.8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8.34亿元,上缴税金2.81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的6.08%、6.95%和9.48%。在能源、原材料、公用工业等基础产业及高新技术行业中,国有工业仍居重要地位。如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国有工业分别占34.71%、59.93%和61.87%,石油加工业占42.79%,化学工业占43.28%,医药工业占63.85%,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占31.22%,电力工业占77.8%,自来水工业占68.22%。

“八五”期间,我市国有工业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结构调整滞后,机制转换缓慢,历史负担沉重等诸多因素,发展速度明显低于非国有工业。1995年全市国有工业生产比上年增长19.95%,而同期集体工业增长20.25%、个体工业增长55.84%,三资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长150.34%。与1985年相比,十年来全市国有工业生产平均每年递增14.23%,而同期集体工业、个体工业和三资等其他工业平均每年递增速度分别高达26.38%、51.01%和62.51%。1995年,全市国有企业亏损总额高达5921万元,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亏损总额的32.13%;企业亏损面达29.89%,比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高13.24个百分点。企业负担沉重。1995年末,全市国有工业离退休人员为30366人,相当于在职职工的39.46%,全年支付离退休金及福利费11821万元,相当于当年实现利润的80.52%,企业内部及社会负担都大大高于非国有工业。

十、“三资”企业

“三资”工业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壮大。1995年末,全市“三资”工业企业由1985年的1个增加到351个;从业人员由51人增加到30484人;工业总产出由15万元增加到34.82亿元。在全部“三资”工业中,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三资”企业290个,“三资”车间(生产线)12个,村及村以下“三资”企业40个。

在290个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三资”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210个,占72.4%,港澳台投资企业80个,占27.6%;按投资方式分,合资企业202个,占69.7%,合作企业24个,占8.3%,独资企业64个,占22%。实收资本10.51亿元,其中中方资本金4.63亿元,占44.02%;港澳台工商者投资2.56亿元,占24.4%;外国投资2.6亿元,占24.70%。

从“三资”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从事轻工业生产的占77.6%,从事重工业生产的占22.4%,主要分布在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占24.14%),服装行业(占14.1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6.21%),食品工业(占6.21%)和金属制品业(占5.86%)。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市“三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市区(含鹿城、瓯海、龙湾区)及瑞安、永嘉、平阳、苍南等地。其中市区三资企业单位数占全市的68.62%,工业产出额占67.22%。

1995年,全市乡及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从业人员2.65万人,占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6.63%;工业总产出27.09亿元,占8.59%;工业增加值6.23亿元,占8.85%;产品销售收入24.01亿元,占9.18%(其中外销9.87%亿元,占41.10%);外汇收支差额2.63亿美元(其中,进口用汇5.14亿美元,出口创汇11.4美元);实现利税1.78亿元,占8.28%;上缴税金9607万元,占6.09%;“三资”工业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7.43元,比内资企业低0.58元;年人均工资8363元,比内资企业高2385元。“三资”企业收益分配中,中方(股利)占55.25%,港澳台工商业者占15.92%,外国投资者占24.93%。

十一、农村工业

十年来,我市农村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逐渐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温州工业经济新格局。1995年末,我市全部农村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达88983家,比1985年增加34763家;从业人员71.18万人,增加31.88万人;全年工业产出额达457.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20倍,平均每年递增34.93%。在农村工业产出额中,乡属工业占24.72%;村办工业占7.79%;合作经营工业占32.45%;个体、私营工业占35.01%。

1995年,全市农村工业拥有固定资产92.0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48.84%;实收资本(资本金)121.92亿元,占60.4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24.72亿元,占61.07%;全年实际上缴税金17,33亿元,占58.48%。

我市农村工业以轻纺工业和一般加工业为主。在不同工业行业中,1995年农村工业产出额比重最大的8大行业排列如下:塑料制品业占17.08%,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占13.64%,机械工业占11.9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9.95%,服装工业占7.83%,橡胶制品业占4.89%,食品及饮料制造业占4.49%,金属制品业占3.86%。

近年来,我市农村工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农村工业在装备水平、职工文化素质等方面总体上与国有工业,“三资”企业比较还有一定差距。1995年,全市乡属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装备19565元,是全市国有工业人均固定资产装备的34.56%,是“三资”企业人均固定资产装备的58.35%。乡属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17%,具有中专、中技、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9.1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9.69%;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占5.44%。

十二、大中型工业企业

十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开始向集约化规模经营迈进,有一批企业上规模,在经济改革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至1995年末,全市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62个,比l985年增加51个。其中大型企业9个,中型企业53个;大中型企业从业人员5.34万人,占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13.42%;年末资产总计为72.63亿元,占27.58%,其中固定资产36.4亿元,占35.12%;工业增加值12.59亿元,占17.87%;产品销售收入47.59亿元,占18.19%;上缴税金2.81亿元,占17.86亿元,实现利税4.47亿元,占20.76%。

1995年末,大中型企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2616人,占职工总数的4.92%;具有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12%,中专、技校及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4.72%;在已评定的技术职务的4251个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占5.6%,中级技术职务的占23.929%,均高于小型企业的水平。

大中型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小型企业。1995年,全市大中型企业资金利税率8.51%,基本与小型企业持平;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81%,比小型企业高1.6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率为24698元,比小型企业高6709元。

 

温州市人民政府工业普查领导小组

温州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