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加快市场发展 重现昔日辉煌

——


  温州是全国市场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目前已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商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市场474个,其中消费品市场364个、生产资料市场96个,商品市场年成交额514.37亿元。其中,亿元市场累计成交额为369.48亿元,同比增长4.5%。
  一、2003年亿元市场的运行特点
  据市统计局对全市2003年累计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68家商品市场进行监测显示,亿元市场个数虽然只占全部市场个数的14.8%,但成交额占71.8%,其地位举足轻重。
  亿元市场地域分布集中。我市亿元市场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市区、乐清、瑞安、苍南四地,数量达64家,占全市总数的94.1%。其中除市直属外鹿城11个、乐清10个、瑞安9个、苍南9个、瓯海7个、龙湾4个。
  亿元市场成交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末,全市68个亿元市场累计成交额为369.48亿元,平均每个市场成交额达5.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4.2%。2003年亿元市场累计成交额中消费品类商品成交额为274.5亿元,占全部亿元市场累计成交额的74.3%。
  市场运营情况良好。全市亿元市场总摊位数30908个,比上年增加1293个,增长4.4%,营业面积125.93万平方米,扩大8.0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9%。平均摊位出租率达92.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大市场主导地位突出。在68个亿元市场中,年成交额超十亿元的有10个,总成交额为217.7亿元,占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58.9%。依次为:瑞安商城(42.9亿元)、温州商贸城(35.8亿元)、温州市浙南农副产品中心市场(27.8亿元)、温州市东方灯具市场(20.5亿元)、温州市浙福边贸水产城(19.8亿元)、浙闽副食品批发市场(17.2亿元)温州市钢材市场(15.5亿元)、永加县桥头钮扣城(15.1亿元)、温州数码科技广场(12.5亿元)、温州化工市场(10.8亿元)。
  服装鞋帽纺织品、食品饮料烟酒、日用品、金属材料仍是市场的主体。四类商品总成交额占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70.2%,其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市场成交额为119.8亿元,占总成交额的32.4%;服装鞋帽纺织品类市场成交额为84.8亿元,占总成交额的22.9%;日用品类市场成交额为31.2亿元,占总成交额的8.4%;金属材料类市场成交额为24.3亿元,占总成交额的6.5%。
  二、传统的温州市场面临挑战
  2003年我市商品市场虽然交易量比上年有所提高,但与红火的全省市场经营状况相比,我市已渐处落后,传统市场正面临挑战。我市商品市场的总数占全省商品市场总数的11.4%,列四位,但市场的总体规模在全省位居下游。2003年末,我市亿元市场的平均摊位数506.4个,比全省平均少114.4个,比最好的金华市少931.1个;平均成交额5.43亿元,比全省平均少4.12亿元,比最好的绍兴市少14.09亿元,以上两项市场最重要的指标均列全省第七位。而生产资料市场平均成交额仅为3.78亿元,比全省平均少10.89亿元,处在全省最后一位。
  从全省市场建设情况看,浙江省正努力由市场大省正在向市场强省发展。目前,省内已有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余姚中国塑料城、萧山商业城、绍兴纺织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浙江织里童装城等八个年成交额超百亿元市场,其中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发展到第五代市场,年成交额已超过248亿元,第二位的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年成交额也超过246亿元。许多市场不仅在国内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还辐射到国外。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外国人随处可见;海宁皮革城30%的产品销往国外,余姚中国塑料城生意做遍亚洲,来诸暨珍珠市场采购的商人遍及英、美、日等国。
  再来看看近几年发展较快的绍兴市。绍兴市虽然市场个数并不多,只占全省市场总数的8.8%,但十分注重市场的专业性发展, 75%以上的成交额来自于纺织品,产品涉及纺织面料、轻纺原料、轻纺染料、助剂、纺机及配件、袜子等,已涌现出绍兴中国轻纺城(246亿元)、绍兴纺织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133亿元)两家超100亿元的市场,浙江大唐轻纺袜业城(70亿元)一家超50亿元的市场。反观温州的市场,十几年来基本处于“原地踏步”,位居温州市场前两位的瑞安商城、温州商贸城2003年年成交额也不过43亿元、36亿元。
  三、温州鞋服市场离打造轻工城要求尚有很大差距
  温州商品市场发展与温州的产业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服装、鞋革行业历来都是温州的主导产业,所以在温州的各类市场中传统服装鞋革市场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温州的服装鞋革产业,几乎都是从加工批发起家的。曾几何时,外地批发商批货、市民零买,都要去温州的批发市场走走。随着温州鞋服品牌档次的提升和营销模式的改变,传统的鞋服专业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段时间,我们走访了市区几家鞋服专业市场,感觉是今非昔比。市场中的经营户普遍反映现在的销售额不如以前的一半。曾经非常红火的温州专业鞋服市场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
  从市区诸多鞋服市场的整体情况看,除了黄龙商贸城、站前商贸城和金泰温州服装市场相对还好外,其余大多鞋服市场惨淡经营,甚至濒临倒闭或已经关门。曾经开出的多家服装市场如“金鹿”、“金马”、“天马”等都是昙花一现。有的还开了关、关了开,难以为继。位于市区西向广化村、主营鞋业批发的鹿城商城自去年开张后,不到半年时间就关门了,据主办单位透露正在等待新的定位;吴桥路金三谷一楼商场自去年从饮料批发市场改为经营鞋业批发市场之后,因仅有30多户经营者,造成市场店面空置,只能安置了一些五金经营户,以维持经营;而位于火车站附近的新动力头服装批发市场自去年开张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开始萧条,已成为有场无市的“空壳”市场,主办单位正准备新一轮的招商引资。位于市中心的妙果市市场,也是门可罗雀,多数店面关闭,经营者和顾客都寥寥无几。一家经营户说,这样的状态维持了很长时间,现在也是亏本经营。此外,旁边曾经生意很旺的白马服装市场,也是今非昔比。另外,经过消防整改的西湖锦园鞋业市场也有些萧条。
  妙果寺、动力头这些曾经辐射全国、红红火火的市场,如今却如此萧条,是为何故?随着温州鞋革服装业的发展,许多企业都脱离了专业市场这一企业发展初期进入市场流通的唯一通道,运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开拓市场,有形市场被无形市场所取代。著名的“高邦”服饰有限公司,在全国开了460个连锁店,全年销售总额达5.8亿元,正泰集团也通过自己的销售公司2003年一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2.8亿元。
  另外温州同类市场的激烈竞争,造成在温州经营鞋服批发的有限的经营户在本市几个市场间迁移,这些同类市场经营的产品雷同,加上技术含量低,易模仿以及相互间的竞争,使一些市场生存空间逐渐萎缩。如从事服装批发零售的就有站前商贸城、金泰温州服装批发市场、动力头服装批发市场、五马商城、白马商场、铁井栏童装市场等等,从事鞋业批发零售的有西湖锦园鞋业批发市场、黄龙温州商贸城、金三谷鞋业批发市场、火车站瓯江鞋业批发市场等这些市场定位相近,档次雷同。
  同时,各个自发形成的鞋服市场规模小、档次低,缺乏宏观调控和整体规划,市场竞争力低下。此外,上海七浦路服饰市场、南京服装市场、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等外地上规模的市场,纷纷来温广招能人贤士,使温州本地一些面向全国进行鞋服批发的经营户,随时有流向国内其他更具有辐射力的市场的可能性。
  温州的经济最初是靠专业市场发展起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温州商品交易市场闻名全国,到目前,温州仍然还有近500个商品交易市场。但是,在浙江省内八个年经营交易额超百亿元的市场中,温州没有一个,温州甚至连超50亿元的市场也没有。对于温州这样一个服装鞋革大市和市场大市来讲,没有一个有名的大服装市场和鞋革市场,显然离打造国际性轻工城、中国服装名城、中国鞋都等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温州传统鞋服专业市场能否得到新一轮的发展,重现以往的辉煌?依托温州发达的鞋服产业,温州的鞋服专业市场如果经过整体的规划和档次的提升和调整,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们应当借鉴外地专业市场的经验和做法。如杭州的四季青服装市场、北京京温服装批发市场以及广州白马、新世界等专业鞋服市场都经营得非常红火、有特色。其上规模、市场细分、特色错位经营等做法都是值得温州学习的。如何规划合理调整好市场布局以及如何经营好鞋服专业市场,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政府正确的引导。这不仅对温州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打造温州品牌、提升城市档次都有着现实意义。
  (贸易投资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