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职业教育取得新进展 人才素质又有新提高

——


  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关系到温州经济的持续发展能力,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共同努力,2003年我市在岗职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进展良好,但人才结构性矛盾与人才产业比例失衡问题不容忽视。
  一、在岗职工中接受职业教育培训人数突破10万人次
  2003全市共有10.40万在岗职工接受了在岗职业培训,比上年增加1.15万人;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5.2万人。通过不同形式的职业培训和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全市在岗职工中已有15.28万人获得了专业技术职称,比上年增加0.83万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07万人,比上年增加0.46万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为10.21万人,比上年增加0.37万人。2003年,全市对10.8万人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了技能培训,超额完成全年的培训计划。同时,劳动就业管理部门还强化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技能培训,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后劳动技能不足。通过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技能培训,使2.3万失业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应该说,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通过对人才引进和对人才的自主培训,在岗职工的人员素质又有了新的提高
  2003年全市在岗职工中符合人才资源标准的(即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以下称人才)为24.47万人,比上年增加2.52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28万人,比上年增加0.83万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5.07万人,比上年增加0.46万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为10.21万人,比上年增加0.37万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必然要求产业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市三次产业的人才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人才资源逐步向第三产业集聚。2003年全市第三产业中的人才为18.07万人,第二产业为6.35万人,第一产业为0.05万人,三次产业的人才比例为0.2:25.9:73.9。
  三、高学历人才继续向金融、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等行业集中
   2003年,全市在岗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为13.69万人,比上年增加2.21万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为0.17万人,比上年增加447人;大学本科学历的为4.34万人,比上年增加0.98万人;大专学历的为9.18万人,比上年增加1.78万人;中专学历的为7.81万人,比上年增加0.43万人。第三产业中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迅速发展,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广泛应用,大大拓展了我市传统服务业领域和范围。使那些拥有较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高中级专业人才,迅速向金融、信息、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等行业集中。在国民经济的二十个行业的五大行业(信息、金融、教育、卫生、公共管理)中,汇集了全市56%的高学历人才和35%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一事实表明了现代服务业对高素质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但是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市职业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还存在许多与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诸如,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人才和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还很短缺乏。对这些人才的引进、教育和培训尚未完全步入正轨,企业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不仅直接导致了企业减少对技能培训的投资,不少企业片面认为学历教育比技能培训重要,只有提高学历程度才能提高职工素质。高素质人才的产业分布极不平衡。在人才的社会结构方面,特别是人才的单位和部门分布、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上问题也较为突出。从人才的单位、部门、行业分布看,不平衡的问题更为突出。一是在各个行业部门的人才队伍中,机关事业单位占84.7%,企业仅占15.3%。而企业单位高素质人才只占企业在岗职工的10.2%,机关事业单位却高达53.1%。由于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这是我市企业竞争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国有单位的人才,又集中在金融、教育、卫生和公共管理等行业;高新技术、农业、信息通讯、科贸、法律、等行业的人才相对不足。从人才的产业结构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人才比例严重失衡,这一结构具体反映为第一产业中的农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现代农业技术人员奇缺;第二产业人才也不多且素质偏低,第三产业人才相对较为集中,但结构分布不合理,发挥不出应有的人才效益。从人才地区分布看,洞头、文成、泰顺、苍南等县人才密度小,无论是素质结构还是人才的行业部门分布,其不合理性与其他县(市、区)相比更为突出。毋庸置疑人才的结构性矛盾与人才的产业比例失衡,特别是高素质人才供需之间矛盾,已经影响到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稳定发展。
  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入手,以改善我市在人才的分配、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开展企业工人技术振兴行动,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企业是人才使用量最大的部门,尤其是制造业是我市人才最为缺乏也是最需要的行业,而中小型企业更为突出。因此,鼓励中小型企业与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推进我市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确定的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政策,是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职业培训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手段,要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市场就业和引导劳动者素质提高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在岗职工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要途径。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作用,加强与职业技术院校的合作,特别要重视对一线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一批技术过硬的劳动者。
  四、针对我市高素质人才缺乏的现状,要加快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步伐,努力改变人才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主要是引进我市缺少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特别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科类研究生、博士生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引进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
  (法规社会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