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003农村居民生活状况分析 |
—— |
2003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目标,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良好,在经受春夏季节“非典”疫情冲击和罕见特大旱情的严峻考验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得力的应对措施,使我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尽管农村居民来自某些行业、产业的收入增长缓慢,但由于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较为稳定,农村居民收入在总体上仍获得较快的增长。据全市1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548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生产性纯收入4373元,比上年增长10.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94元,比上年增长9.4%。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带来了农村面貌的新变化
一、农业收入保持稳定,非农产业收入仍占主导地位 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收入继续出现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非农产业的较快发展和农业的稳定 1、非农产业收入仍是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3年我市农村在经受“非典”、干旱等严峻考验后,以个体私营经济为特色的农村经济继续显示活力,全市农村居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人均为3350元,比上年增加595元,增长21.6%。由于非农产业收入增长远远快于农业产业收入,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非农倾向进一步强化,其所占纯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54.1%上升到60.4%,增加6.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以非农产业收入为主导,农业产业收入为辅的增长格局。非农产业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3年,全市农村居民纯收入增加额中的90%以上来自非农产业。 在非农产业的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的第二产业收入在前年增长较快的基础上,去年又有新的增加。去年我市农村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工业企业产销两旺。全年规模以上农村工业产值572.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率0.3个百分点。据调查,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从家庭经营第二产业中得到收入为781元,比上年增长43.6%,其中工业收入人均549元,增长25.6%;建筑业收入人均232元,增长一倍多。农村工业的发展和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从第三产业中得到的收入为1270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收入255元,比上年增26.9%;批零贸易饮食业收入438元,比上年增长26.2%;文教卫生业收入72元,比上年增长63.4%。 我市农村居民非农产业收入全面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来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2003年我市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扩大,大批的农民从事劳务活动,从中得到了较多的收入;门类齐全的个体私营经济和较为发达的区域经济,为农民提供了许多就业门路;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和国内消费需求的转旺,也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居民非农收入的大幅增长。 2、农业收入保持稳定,但来自畜牧业的收入有较大幅度下降。 去年夏、秋季我市遭受了严重的干旱灾害,全市的生产和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农业生产影响更大。但我市农村居民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加大发展多种经营的力度,保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使我市农村居民从第一产业中得到的人均纯收入在前年大幅度增加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起色。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从第一产业中得到的纯收入为670元,比上年增长6.8%。尽管去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但由于国家提高了粮油收购价格,尤其是第三季度以来各种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加上我市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种植水果、蔬菜、药材、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成本有所降低,使农民种植收入继续提高。2003年我市农民从种植业中得到的纯收入为436元,比上年增长8.7%,增幅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渔业生产延续上年增长的趋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从渔业生产中得到的纯收入为131元,比上年增长14.9%;由于受环境卫生、经济效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家庭畜牧业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尽管全市畜牧业规模经营有很大的发展,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从畜牧业生产中得到的收入仅51元,比上年减少52.3%。 3、非经营性纯收入比上年有较大下降 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的非经营性纯收入为1528元,比上年下降10.6%。农村居民从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为452元,比上年下降27.6%。主要是农村基层组织在健全财务制度,公开村级财务收支状况后,村干部的收入有了一定的约束,村级财务整顿工作取得实效。受“非典”影响,2003年我市农民外出务工受到一定限制,人均外出务工收入358元,比上年下降36.3%,所占比重也由前年的11.0%下降到2003年的6.4%,依靠外出务工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的良好愿望还不能立即实现。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仍是各级政府领导应该关心的问题。 二、消费性支出增长较快,结构呈现明显变化 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下,2003年我市农村消费市场呈现多年未有的繁荣景象,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快速增长。据对全市1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394元,比上年增长9.4%。农民家庭的总体消费层次进一步提升,综合生活情况已达到较好的水平,生活质量初步实现了从温饱向发展型、享受型迈进。在全部消费支出中,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食品、衣着、居住等消费继续平稳增长,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发展性消费健康发展。 1、食品消费支出增长11.9%,恩格尔系数无明显变化 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用于食品的消费支出人均1962元,比上年增长11.9%,恩格尔系数为44.6%,与上年基本持平。在食品消费中,人均用于主食消费支出仅235元,比上年略有下降;而副食和其他食品的消费支出均有所增加。从具体的食物消费量看,粮食和蔬菜等传统食物消费量下降,人均消费粮食168.1公斤,比上年下降13.9%;蔬菜及菜制品65.9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水产品、肉禽蛋和奶类等动物食品消费量明显增加,其中人均消费水产品29.8公斤,蛋类5.8公斤,肉禽类24.9公斤。随着收入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增加,农村居民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276元,比上年增长29.0%,在外饮食消费支出已占到整个食品消费支出的14.6%。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2、衣着消费支出增长18%,穿着实现完全成衣化 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用于衣着的消费支出314元,比上年增长18%,成衣率已达百分之百。农民在衣着消费上求新、求美、求时尚的心理日趋增强,尤其是农村青年追求服饰成衣化、高档化、品牌化倾向较为突出,一季多衣、款式新颖、品种齐全的衣着消费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连以往一向讲究节约,自己买布自己做衣的老年农民也都成了成衣店里的顾客,使我市农民的服装消费达到完全成衣化。 3、 享受型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农村居民将越来越多的钱用于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居室的美化、生活便利化以及中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添置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用于住房消费、购买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支出2118元,比上年增长6.1%。 居住消费追求舒适化。宽敞舒适的住房一直是农村居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目标,尽管农村建房经历了几个高潮期,但农民购、建房的热情依然不减,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642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用于购、建新房的支出408元。目前农村新购建房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追求多样化,把居住的空间延伸至城市,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选择在城镇购置商品房;二是新建住房大多设施齐全,档次较高。到2003年底,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8.43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价值10.78万元。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到2003年年底我市农村有66.2%的家庭使用水冲式厕所,享有独立的卫生设备;有78.8%的家庭使用液化气;有79.4%的家庭饮用自来水;有58.7%的家庭使用抽油烟机。 中档耐用品普及,高档消费品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家庭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2003年末,我市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洗衣机78.8台、电冰箱68.3台、计算机15.9台、摩托车29.9台、移动电话108.5部、空调机33.3台、抽油烟机58.7台、热水器56.1台,比上年都有较大的增长,吸尘器、微波炉、摄像机等在城市还不能普及的耐用消费品在我市农村也不算稀罕物,就连生活用的汽车也出现在部分农民的家庭中,到2003年年末每百户拥有汽车3.1台。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普及和提高,给我市农村居民家庭增添了浓厚的现代化气息。 4、 发展型消费增速较快,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医疗保健支出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农村居民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对提高自身的教育和健康水平以及充实精神文化生活愿望很迫切,由此推动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提升。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用于交通、文化教育、娱乐、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人均1179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用于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人均571元,比上年增长11.7%;医疗保健支出209元,比上年增长14.2%;用于交通和通讯支出399元,比上年增长15.0%。支出增加的同时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改观,电视机已在农村普及,到2003年末,全市农民每百户拥有量已达140.3台,其中彩色电视机116.4台,此外还有92.0%的家庭拥有住宅电话。电视机的普及和文化活动场所的不断兴建,为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物质保证;口袋里有了钱,使相当多的农民加入旅游的队伍,从没出过远门的农民通过旅游开阔了眼界,也获得了相当多致富的信息;移动电话由于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得到大多数农户的认可,2003年我市农民每百户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08.5部,比上年增长34.0%,成为通讯消费支出的新亮点。 三、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生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1、部分农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找不到新的就业门路 随着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户放弃了粮食生产,但部分农民找不到新的就业门路,导致收入下降。据对1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分析,2003年我市又有9.6%的农户放弃了粮食生产,使全年不种粮食的农户比重上升到32.1%。 在这部分农户中,收入比上年增加仅占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余的与上年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农业收入下降是这些农户收入增长不快的主要原因。 2、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2003年我市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扩大,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大量土地被征用。据对1200户农村居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分析,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得到土地征用补偿收入183元,比上年增长两倍还多。有9.3%的家庭获得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户均达1974元。同时被征用土地家庭的分布范围较往年有相对扩大。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虽然可以使部分农户获得眼前利益,但对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3、部分农民生活质量欠佳,需采取有效措施 2003年我市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加,生活质量提高是在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的。但不容忽视的是,还有部分居民消费水平较低。据对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分析,2003年我市仍有8%左右的农户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在1000元以下,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较为贫困;此外我市农民的消费结构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因盲目盖房子增加负债等。因此,在努力提高我市农村居民收入的同时,应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从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4、 困扰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农民增收压力仍然较大。 虽然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着有利的政策因素和市场环境,但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却依然存在。一是受整体就业形势特别是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减弱的影响,农民来自于非农产业的收入在连续数年高速增长之后呈现出增速趋缓的局面;二是受国际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农产品价格回升的趋势将有所减弱,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也将受到影响。据推算,在目前的产量水平下,农产品价格每下跌1分钱,农民人均少收入10元左右。三是农民负担继续下降的潜力不大。税费改革及配套政策的落实尚待时日,乡镇机构精减困难,社区管理的有效方式尚未建立,较早进行税费改革的一些地方反馈的信息表明,农民负担反弹的压力较大。四是低收入农户增收困难。为此,要在WTO规则下采取有利农民增收的进出口政策,积极创造需求,积力维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稳中有升的形势,争取农业收入不再成为减收因素;要高度重视劳务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要确保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构筑农民稳定增收的新机制。 (农村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