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2003年温州市区居民生活情况调查分析

——


生活质量继续提高<span style=' 收入支出同步增长

——2003年温州市区居民生活情况调查分析

据温州市统计局城市调查队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市区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居民消费水平又有了提高。市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35元,比上年增长9.9%。在收入持续增长的支撑下,居民消费继续增加,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2619元,比上年增长8.7%。但是,市区就业人口下降、低收入层比重增大、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

从2003年市区居民的家庭总收入的四大类收入构成看,年人均工薪收入10354元,所占的比重最大,为61%;经营净收入为第二收入来源,年人均经营收入为306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18%,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年人均收入分别为930元、2534元,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6%和15%,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和下降5个百分点。

市区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有:

(一)工薪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03年全年市区居民年人均工薪收入为10354元,比上年增加440元,增长4.4%;工薪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62%,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但依然是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工薪收入增加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职工从单位得到的工资及补贴性收入比上年增长4.9%,而其他劳动收入较上年下降了8.6%,这说明职工除从本单位得到的工资及补贴性收入以外,其兼职收入较上年有所减少。

(二)个体经营者收入增幅继续保持领先。据对市区400户居民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市区居民年人均经营净收入为3060元,比上年增加1098元,增长55.9%。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引导各经济类型企业共同发展,我市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多项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个体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相当部分个体企业效益有所改观。按每一从事个体经营的就业者的月收入计算,个体经营者月人均经营性收入为2143元,增幅近50%,近六成的个体经营人员的收入比上年有不同幅度增长。

(三)居民投资理念增强,投资收益稳中有升。随着老百姓理财观念的改变,银行储蓄不再是老百姓的唯一选择,市区居民纷纷寻找多种投资渠道,投资收益逐步增多,拉动家庭财产性收入的增长。随着社会步调的快速演进,个人投资意识的增强,居民手头的钱除了满足纯粹的日常消费,还把一部分用于投资理财。2003年市区年平均每户被访居民家庭来自股息、红利、保险等方面的投资收入为943元,占可支配收入的1.9%,比重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7个百分点。

(四)高收入户收入增长步伐加快。占市区调查总户数10%的高收入户全年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331元,比上年增长35.7%,其可支配收入总和占了市区所有调查户的可支配收入总和的30%。高收入户收入的增幅进一步加快,拉动市区整个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年月人均收入在3000-4000元占2.8%,4000-5000元占1.6%,5000元以上占2.6%,三者合计共占调查总户数的7.0%。

(五)低收入户收入有所提高。由于政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引导与鼓励企业吸收本地人员就业。改善创业环境,支持和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工作,加快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占市区调查总户数10%的最低收入户全年月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6元,比上年增长2.3%,超过市区242元的最低生活保障线144元。

二、消费需求升级加快,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的提高不仅体现在“量”的增加,更多体现在“质”的提高。2003年市区居民家庭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2619元,比上年多支出1007元,增长8.7%。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呈“三降”态势,其中杂项商品和服务增长56.7%;衣着增长27.5%;医疗保健增长19.3%;交通与通讯增长18.7%;食品增长5.8%;居住下降11.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3.4%,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微降0.8%,八大类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有所变化,消费结构合理、优化,消费领域不断扩大,保险、贷款消费等成为居民的新的消费方式。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构成比重

项目

年(%)

年(%)

人均消费性支出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

 

 

.医疗保健

 

 

.交通通讯

 

 

.文化教育娱乐

 

 

.居住

 

 

.杂项商品及服务

 

(一)食品消费支出有所增加,恩格尔系数继续下降。2003年市区居民年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4686元,较上年增加258元,增长5.8%,食品消费始终占据消费性支出的榜首,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即恩格尔系数)由2002年的38.1%下降到2003年的37.1%。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贫穷与富裕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40%~50%的为小康,30—40%为富裕,表明我市市区居民生活正从小康水平迈向富裕。

(二)追求健康消费、注重个人形象包装。2003年全年市区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年人均为660元,月人均达到55元,同比增长19.3%。其中,滋补保健品占医疗保健支出的16.0%,比上年提升了2.4个百分点,关注自身健康的理念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人形象的包装,服装方面更加注重追求“款式多样、数量多件”,正所谓“人要衣装,马要鞍”,市区居民年人均衣着支出为1205元,同比增长27.5%,衣着服装的购买量明显增多,而对衣服质地、价格的选择方面基本上保持与上年相同的档次。购买化妆品、美容用具、理发和美容等年人均支出为299元。

(三)汽车消费方兴未艾,电信费开支一路领先。市区居民年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为2194元,月均达183元,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占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仅次于食品消费,为17.4%,同比增长18.7%。汽车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亮点。据对市区400户居民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市区居民用于购买汽车的花费比上年同期增长16.3%,每百户购买量为1.3辆,每百户拥有量为13.5辆。随着家用汽车日益增多,摩托车、移动电话、在家上网进一步普及,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明显。交通支出方面:燃料及零配件支出、交通工具服务支出同比分别增长72.8%。通信支出方面:虽然通信费比前几年明显下调,但由于手机拥有量不断增加和上网家庭的增多,与上年相比,电信费支出增长23.1%,占了通信支出85.6%的绝对份额,拉动通信支出提升了19.1个百分点。

(四)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3年“非典”疫情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市居民消费方式的选择和计划,使市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消费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比下降0.8%,其中,旅游受其影响比较明显:2003年市民3至5月用于团体旅游(不包括自助旅游)消费支出合计为7.33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5.7%。但是至9月份市民的旅游热又慢慢地开始复苏,9至12月份人均旅游支出费用合计为209元,占全年团体旅游总支出的69.8%,比上年同期增长79.1%。调查显示,一年来,居民花在团体旅游支出为299元,比上年增长1.8%。

(五)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教育投入比重提高。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居民对精神文化消费日益重视,文化消费支出增加,精神生活逐步充实。调查显示,市区居民每天看电视的占75%;看报纸的占62%;上网的占13%;进行体育活动的占9%,有4%的居民会选择经常外出旅游来开阔自己的视野,舍得花钱买享受。与此同时,居民还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提高自身及下一代的素质,全年人均教育支出达965元,比上年增长5%;教育支出占文教娱乐支出的比重最大,为54.3%,比重比上年同期上升了3个百分点,其中成人教育(包括参加汽车驾驶培训费)年人均为103元,增幅达27.9%;在校学生参加各类培训班年人均支出为128元,增幅达76.8%;在校学生学杂费年人均支出为376元,增幅达25%。

(六)居民对水电的需求继续增大。2003年数据显示,市区居民的居住支出有所下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租赁房房租月人均同比下降46.4%,但家用水、电、燃气支出消费增幅近两成。随着市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设备拥有量增加,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用水、用电量日益增多,使家用水、电支出同比均增长19.8%;燃气价格同比上浮,是燃气支出猛增35.4%的主要原因。年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为577元,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

(七)居民家庭的“人情”负担日益加重。中国是文明的礼仪之邦,礼尚往来自古就有。在人们的生活交往中,人情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的正常礼节,另一方面也滋生了不良的攀比现象。2003年年人均捐赠支出(指礼金支出,不包括购买礼品的花费)1640元,较上年增加170元,增长11.5%。如今的温州人情消费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出手赠送的金额也不菲,比上海、杭州、宁波等地要高出1-2倍。人情事务的繁重给城镇居民家庭生活造成的负担已经愈来愈重。

(八)保险消费仍有较大空间。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预期支出的增加,人们的保险意识加强,保险支出明显增加。2003年,年人均非储蓄性保险支出48元,比上年增长303%;人均储蓄性保险支出78元,增幅较快。但年人均保险支出依然比较低,两类保险合计只有126元,保险消费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是,目前保险业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保险条款及程序比较复杂,保险承诺兑现中存在不少问题,让居民对保险业既爱又怕。
(十)贷款消费成为新时尚。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各级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刺激信贷消费的具体配套措施,鼓励居民消费,为启动住宅、汽车、教育等信贷提供一个更新的消费平台。“勇敢地花明天的钱”成了市区百姓一种消费新方式,住房和汽车等多种消费贷款方式成为消费新时尚。2003年,全年人均购置房屋从银行贷款926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9%,购买汽车从银行贷款年人均为121元,是上年同期的6倍。但是,贷款手续繁琐,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信贷消费的充分发展,作为消费的一种新方式,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管理。

三、居民耐用品拥有量增多,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住宅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热点,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居住面积扩大,住房成套率提高,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市区居民人均房屋总使用面积为,比上年同期增长3.7%。城市居民家庭除了现住自房屋外,平均每户还另有0.31套住房,居民家庭第二套住房的用途以出租为主,其中平均每户拥有0.17套出租房屋,比去年同期的0.14套,增长了21%。居民的家底日渐丰裕,高档耐用消费品日渐增多,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年末,我市城市居民家庭住房的成套率高达98%。有6.8%的居民户住上了四居室,有29.8%的居民户住上了三居室,有52.0%的居民户住上了二居室,有9.8%的居民户住上了一居室有餐厨、卫生间、阳台等配套单元式住宅。自有房比重高达96%;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其中30.5%的家庭使用纯净水或矿泉水作为饮用水;卫生设备状况继续改善,卫生设备和浴室齐备户的比重达97.8%,燃料使用结构进一步改善,使用管道煤气和液化气的家庭达99.8%,多数家庭对自己目前的居住条件感到满意。

(二)耐用品消费不断升级。大彩电、数码相机、空调、家用电脑等新兴电器产品备受青睐,城市居民家庭主要高档消费耐用品拥有量日益增多,百户家庭的彩电、手机、空调、淋浴器、电冰箱的拥有量均超过100台(部)。详见下表:

<p style='margin-top:7.8pt; line-height:30.0pt;

市区百户居民家庭主要消费品拥有情况表

品名

单位

比2002年(±%)

彩电

 

 

 

电冰箱

 

 

 

洗衣机

 

 

 

空调器

<p align=right style='margin-top:7.8pt;margin-right:6.1pt;   margin-bottom:0cm;margin-left:0cm;margin-bottom:.0001pt;mso-para-margin-righ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