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两个1号文件及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克服今年14、18号台风带来的负面影响,把制止耕地抛荒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来抓,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出现1997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农民进一步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农村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62.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23.41亿元,林业产值1.47亿元,牧业产值11.43亿元,渔业产值25.0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5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42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42元,增长15.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增长8.4%。 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出现恢复性增长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取得明显成效。据初步统计,今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1614公顷,比上年增加7417公顷,增长4.5%,是1997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其中:春粮面积9956公顷,减少10.9%,明显低于全省17.4%的减幅;早稻面积39615公顷,增加4515公顷,增长12.9%;晚稻及单季稻面积92503公顷,增加4311公顷,增长4.9%。油料作物面积4100公顷,减少4.2%,明显低于上年17.5%的减幅。 药材、果用瓜、花卉苗木种植仍是农民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据初步统计,全市药材面积3501公顷,比上年增长22.9%;果用瓜面积12879公顷,增长7.9%;花卉苗木面积(包括上年留存)1885公顷,增长10.3%,出售盆栽类园艺180.07万盆。预计蔬菜播种面积69964公顷,以上年减少7.6%。 2、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 牛、羊、兔等食草型动物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9月底,全市牛存栏48154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9%,其中奶牛7605头,增长11.7%;羊存栏16.93万只,增长3.1%,出栏11.02万只,增长14.9%;兔存栏70.67万只,增长4.9%,出栏79.60万只,增长27.1%。 生猪、家禽生产下降有所趋缓。今年以来粮食、饲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冲抵了猪肉价格上涨水平,农民养猪的效益仍然较低,生猪生产仍然低迷。9月底,全市生猪存栏69.53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6.3%,出栏67.84万头,下降5.4%。但与二季度相比,生猪存栏增长2.3%,生产有所回升。禽流感疫情对家禽生产造成的影响基本消除,规模饲养户的补栏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家禽散养生产仍然下降。9月底,全市家禽存栏826.74万只,比去年同期下降15.1%,出栏1202.80万只,下降8.3%;另据对规模饲养户的抽样调查显示,三季度家禽存栏比二季度增长27.6%。 受主要畜禽出栏减少影响,前三季度,全市肉类总产量71375吨,比去年同期下降4.9%。其中,猪肉50919吨、牛肉1517吨、禽肉15862吨,分别下降5.4%、5.8%和6.4%;羊肉1748吨、兔肉1288吨,分别增长13.9%和24.7%。禽蛋产量30418吨,增长60.7%。牛奶产量15520吨,下降4.7%。 3、渔业生产总体态势较好 今年以来我市渔业生产加大跨海捕捞力度,克服台风给养殖带来的影响,渔业生产形势良好。前三季度,全市水产品总产量37.9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1%。其中:海洋捕捞28.08万吨,增长3.8%;海水养殖7.99万吨,增长1.3%;淡水渔业1.91万吨,增长21.9%。完成渔业产值25.02亿元,同比增长9.2%。值得一提的是,洞头县羊栖菜养殖面积、亩产和收购价的全面上升,使得全县800多养殖户全部盈利,渔民增收明显。 4、农民现金收入继续稳步增长 据对全市11个县(市、区)12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42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42元,增长15.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增长8.4%。总体上,今年前三季度我市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农村居民现金收入增长幅度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由于农村物价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实际收入增加并不突出。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人均186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8%;来自家庭经营中的第一产业现金收入人均775元,同比增长22.9%;第二产业现金收入人均868元,同比增长19.2%;第三产业现金收入人均1264元,同比增长21.7%。 5、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扬 根据对瑞安市、永嘉县、苍南县、洞头县、乐清市和平阳县等地农产品价格调查,三季度农林牧渔业生产价格综合指数108.95,其中:农业106.63;牧业122.52;渔业101.04。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粮食、蔬菜、水果、猪肉和家禽的价格指数分别为147.74、105.64、104.87、131.11和105.53。表明今年以来,我市主要农产品价格继续保持上涨的态势。 二、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提高家庭户的收入影响不大。由于家庭户的粮食基本上只能维持自己的口粮所需,到市场上出售的比重较低,粮价上升并未给农民带来实惠。相反,各种农资价格和生产性服务费用的上涨增加了农民的种粮成本,政策带来的优惠被过快增长的物价所抵消,农民得到的实际利益却很少,增收的难度依然很大。据省统计局的专项调查,9月份,全省肥料和农药出厂价格分别上涨28.7%和18.1%,农业生产成本将因此而增加。因此,各级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对鼓励农民种植粮食,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固然重要,但是对于提高小规模家庭户的种植粮食收益的意义不大,难以提高家庭户的种粮积极性。 2、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尽管这几年各地把搞好为“三农”服务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举措来抓,开展了送科技、信息下乡活动,开通了农村信息网站,举办了各种信息发布会,农村金融部门也采取多种形式的支农活动,但目前我市的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还没有真正到村到户,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进展缓慢,农民由于抵押贷款难等问题难以解决,导致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普遍存在“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的现象。 3、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快。农村第三产业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主要渠道,但近几年来我市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不是很快,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力不高,不适应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需要。 4、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抵御风险能力低。农业是弱势产业,生产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既有市场风险,又有自然灾害的风险,每年的水灾、旱灾均会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威胁。尽管近些年各地加大了农业投入,兴修水利等工程,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落后,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程度虽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如今年的14、18号台风就给我市的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对涉农市场监管力度,让农民多得实惠。针对涉及农业、农村、农民利益问题,如农资商品涨幅过快、医药价格居高不下、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等,建议各有关部门必须从执政为民的角度出发,加大对涉农市场监管力度,利用各种媒体经常公布涉农商品价格,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化肥、种子等的价格上涨。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厉查处生产假冒伪劣商品厂家及销售部门,让农民朋友得到真正实惠。 2、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步伐。一是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对较好的专业合作组织要认真总结推广,宣传他们的成绩、作法、经验;对有了专业合作的雏形,还很不完善的,要帮助他们完善提高。二是坚持自愿,不搞行政捏合。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但是一定要农民自愿参加,急躁,不能行政捏合,不能拔苗助长。三是灵活多样,不搞一刀切。在工作指导上应坚持多样性,防止片面性,不应过分强调什么,反对什么,要先让农民自由发展,在发展中逐步引导规范。四是坚持民办,不搞政社合一。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应坚持是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政府和集体不直接参与其中,不干预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事务。五是政策扶持,促其壮大。要遵循自然和经济发展的规律,积极借鉴有益的经验,稳步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3、进一步完善农村小额贷款制度。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由于方式灵活,手续简便,农民非常欢迎,但是小额贷款的发放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仍有一定的距离。最近,我们在农村调查时了解到,农民对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有新的要求:一是要求重视对贫困农户的小额贷款发放。由于许多贫困户经济状况差,偿债能力低,不具备小额贷款的发放条件,致使许多迫切需要资金的贫困农户被拒之门外,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要求适当延长小额贷款的还贷期限。目前,小额贷款期限一般较短,最长的也才一年,而农业生产(产业)的周期相对较长,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有冲突,农户刚贷款不久就要准备还贷,这不仅降低了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也导致农民还贷的实际困难。三是要求提高种植养殖业大户贷款的发放额度。现在小额贷款5000元的上限对种、养大户来说偏少了,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希望能增加贷款额度。四是要求简化申报大额信用贷款的办理程序。由于季节性、突发性等因素,不少农户特别是种、养大户和一些经商户申请大额贷款时往往需要繁杂的手续,时间也较长,难以解决农民对资金急用的要求。他们希望能更简化小额贷款手续,提高时效。 (农村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