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启动民间投资 优化投资结构

——


  ——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
  
  2003年,我市以实施“一港三城”战略为契机,加快实施“百项千亿”工程,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园区建设规模扩大、民间投资日趋活跃,以及房地产业稳定发展,使我市全年投资运行情况良好,投资总量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据统计快年报数据显示,我市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8.64亿元,增长19.4%,固定资产投资在前几年快速增长的基数上保持了稳步攀升的态势,投资结构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一、投资运行特点
  1、产业投资结构呈现“一低、二高、三稳”态势。在全部限额以上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0.81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7.8%;第二产业投资完成86.01亿元,增长25.1%,增幅高出限额以上投资5.7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等能源投资增长3.5%,制造业投资完成69.14亿元,增长31.4%;第三产业投资完成261.82亿元,增长17.8%,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的75.1%,占绝对主导地位。其中:房地产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快速增长,分别为25.2%、37.9%和127.6%,三个行业投资的增长,对第三产业乃至全部投资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2、房地产投资增势稳定。2003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34.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为38.7%。房地产业持续显现供需两旺的势头。供给方面,2003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849.55万平方米,增长29.4%;新开工面积680.02万平方米,增长44.0%;竣工面积398.08万平方米,增长48.0%。其中住宅施工面积增长24.6%,新开工面积增长31.6%,竣工面积增长42.4%。需求方面,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76.67万平方米,增长35.0%,其中销售给个人的面积为256.28万平方米,增长31.2%,占比重为92.6%。商品房销售价格持续上涨,全市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上涨10.2%,其中住宅上涨14.0%。商品房空置面积继续下降,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下降48.9%,其中住宅空置面积下降25.7%。
  3、园区建设强势增长。 2003年,我市经过园区整合撤并,现有各种园区54个,综合园区、特色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基地等大多数园区建设方兴未艾,全年完成投资80.11亿元,比上年增长68.4%,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23.0%,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特色工业园区,完成投资24.90亿元,增长1倍。园区建设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注入了新的动力。
  4、基础设施投资走出低谷。去年以来,我市基础设施投资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这种状况已被改变。到年底,在限额以上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16.9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3%。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37.47亿元,增长37.9%,占基础设施投资的32.0%;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16.66亿元,增长3.6%;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完成35.48亿元,下降1.1%;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完成8.05亿元,下降33.9%;教育设施完成12.46亿元,下降5.8%。
  5、大项目和新开工项目有力支撑。全年限额以上投资在建项目1489个,同比增加416个,其中:计划总投资1亿元以上的项目149个,比上年增加38个,完成投资119.92亿元,占投资项目完成额的56.1%。这些重大项目建设有力地支撑着我市投资增长。同时,限额以上投资中本年新开工项目856个,比上年增加264个;新开工项目总规模达275.87亿元,增长53.0%。全市全部在建项目规模达1299.46亿元,增长30.8%,为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6、建设资金到位情况较好。2003年,我市全部限额以上投资累计到位资金409.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幅比投资增长高出2.4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下降26.1%,银行贷款增长22.7%,利用外资增长9.5%,自筹资金增长31.0%。从不同的投资管理渠道看,银行贷款资金多集中在房地产方面,增长33.7%;利用外资中,房地产利用外资增长32.3%,而项目投资中利用外资增长1.6%;自筹资金中,项目投资自筹资金增长32.6%,房地产自筹资金增长12.9%。 
  二、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一是民间投资持续活跃,企业逐渐成为市场投资的主体。2003年,我市限额以上民间投资196.41亿元,增长21.7%,民间投资呈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企业投资,企业逐渐成为市场投资的主体。在温州,很多企业已经完成原始积累,拥有雄厚的富余资金,在全国、全省宏观经济形势转好的情况下,我市企业也处在快速扩张时期,制造业投资增长31.4%,拉动限额以上投资增长达5.7个百分点。随着投资领域的逐渐放开,我市民间资本有了更多的选择,开始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在水电方面,股份制企业的温州伟明环保工程公司筹资3.7亿元建设东庄、临江、永强等垃圾发电厂;平阳引水工程总投资1.7亿元,由平阳国华引供水投资有限公司筹资建设。企业自筹投资能力的增强,为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创造了条件。
  二是“百项千亿”工程的带动。今年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百项千亿”工程,全面启动城市化进程。“百项千亿”工程向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倾斜,一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加快落实,年底开工的就有南塘大道二期工程、泰顺新城大道、泰顺县58省道(分泰线)、104国道湖雾至清江段改建公路、瑞安市第三中学等一批省市重点项目。今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4.1亿元,对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加快建设安置房,促进房地产投资的增长。今年下半年以来,市委书记、市长曾多次强调要加快旧城改建的拆迁安置工作,各个指挥部积极落实,加快进度。旧城建设指挥部在建的安置房133.79万平方米,其中本年新开工的有46.11万平方米;中心区建设指挥部在建安置房面积65.12万平方米,2003年12月份新开工的达26.28万平方米;江滨路指挥部在建安置房面积为61.65万平方米,下半年开工的天雷巷安置房面积达25万多平方米;市政开发公司今年新开工安置房44.94平方米。安置房的建设,拉动了我市房地产投资的回升,使全年房地产投资保持较稳定的增长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
  1、投资增速相对居后
  今年以来,我省宏观经济全面转好,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全省2003年完成限额以上投资4166.4亿元,我市占8.4%。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从第三位退居全省第五位,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3个百分点,居全省末位。我市与杭州、宁波的差距日益加大,绍兴和嘉兴两市限额以上投资总量已超过我市,台州、金华逐渐缩小与我市的差距。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具有先行性,继续推动投资扩张确实迫在眉睫。
  2、投资领域存在忽视效益的现象
  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强、见效快,因此,容易出现单纯追求投资速度而忽视效益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大搞政绩工程,大建工业园区。一些特色工业园区乡乡、镇镇都搞,过多、过滥以及重复的建设,致使珍贵的耕地资源大量流失。有的园区由于定位不准、财力物力人力跟不上等因素影响,地是已经圈了,但却引不来“凤凰”,使得工业园区建设没有达到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产业结构类似,定位相同的园区建设过多,内部摩擦增加,内耗加大,投资效益自然就降低。有的园区入园把关不严,引进了一些外地淘汰的企业甚至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有些园区只注重进园时的投资规模,而不看重投资收益问题,一些企业在厂房建设后,出租给小企业,使得园区投资没有取得相应的效益。
  3、房地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虚高,且结构失衡
  近几年来,我市房地产呈2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供需两旺。但在繁荣背后的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商品房性能价格比低。我市市区房价已处于高价位,市中心的住宅价格基本在7000元/平方米左右,信河街的万丰广场、新国光商住楼、百好花园等均价在8000元左右,最高则达10000元。如此之高的房价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都已是豪宅价位,但从周边环境,配套设施,物业管理等商品房性能来分析,我们的商品房只能是一般的公寓,性能价格比是较低的。二是住宅供应结构失衡。由于市区土地的日益稀少,土地价格上涨很快,目前我市开发的楼盘大都楼层高、套型大,难以寻觅12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面积日益扩大,与真正需要住房的中低收入阶层的意愿不符。比如日前竣工的黄龙安居工程“康园”住宅区,最大面积达230平方米,有过半的人表示要转让房子,有些是因为房子过大,负担太重,而要换小一点的房子,安居房并未真正起到安居的作用。高价格、大面积、难以让人承受的总房价,大多数工薪阶层用尽全部的积蓄来付首期,而后几十年的时间为银行打工。必然会抑制消费,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育。
  四、2004年预期分析
  2004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利好因素大于制约因素,投资增长预计将保持上年的增长幅度。促进增长的有利因素有:
  1、宏观经济环境将继续改善。2003年,我市GDP增长已在14%以上,处于很高的增长平台,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为下一年的经济增长打好基础。据市企调队对企业景气调查显示,2003年四季度我市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继续看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51.56点,比三季度上升2.98点,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及预期充满信心。经济增长和回升的空间增大,投资主体的投资信心和意愿不断提高,将直接转化为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的力量。
    2、民间投资将进一步活跃。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市民间资金丰厚,但民间资金投资渠道不畅。在国家关于放宽民间投资领域限制的政策下,我省日前出台了《浙江省民间投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简化审批程序,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引导企业为庞大的资金寻找投资出路,为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3、“百项千亿”工程项目多、规模大。2004年我市将继续加快建设已开工的61个重点项目,还将开工建设30个重大项目,计划完成投资150亿元。浙能乐清电厂、温福铁路、状元岙港区一期、永强机场扩建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都将于2004年开工建设,这将对我市投资增长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
  制约因素有:
  一是土地制约严重,投资外流增多。我市人多地少的状况由来已久,近几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公园绿化要用地,道路交通要用地,工业扩张要用地,土地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003年就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在征地上遇到很大困难,从而延迟了开工时间或受到阻挠而处于停工状态,一些工业园区也因为土地问题处理不好而迟迟不能入园建设。企业作为市场投资的主体,最讲究的是投资效益,有时候发展机会稍纵即逝,企业就会另觅发展空间,转向其他地区投资,相对削弱我市工业投资的发展后劲。
  二是政府直接调控的资金不足。“百项千亿”工程令人欢欣鼓舞,但随着重点项目建设进入关键时期,资金需求的压力较大。而我市是有名的藏富于民的地方,市政府可以调控的资金总量有限,2003年我市一般财政预算总收入151.77亿元,增长20.2%,而国家和省对温州的投资相对较少,资金问题在今后几年还将是我市投资遇到的很大问题。
  三是基数压力加大。1998年以来,我市投资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规模迅速扩大,基数不断提高,客观上给明年投资的增长造成较大压力,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五、几点对策
  1、科学调整投资结构。首先要调整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薄弱环节,增强已建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充分运用好政府资金,将钱用在刀刃上;其次要规范园区建设。撤并重复或低层次的工业园区,选择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和优势技术,集中力量,最高效益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2、搞好投资环境,减少资金外流。各级政府意识到投资的重要性,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目前,我市资金外流情况已引起普遍关注,虽说是不怕企业走出去,但对一个城市来说,如果投资环境连自家人都留不住的话,又怎么可能引得外国或外地企业来投资呢?因此与其花大力气去引外资,还不如先留住本地企业,应该是事半功倍的。
  3、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要引导房地产商调整投资结构,多建设套型较小的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使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都能买得起。加快拆迁安置房的建设,尽量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加大整顿市场秩序力度,防止投机者过度地进行市场炒作,谨防房地产业"泡沫"经济的形成。
   (贸易外经与投资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