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发展速度为何放慢 |
—— |
—— 一至五月份温州经济与全省各市比较分析 今年以来,受全国、全省经济全面转好和非典对经济冲击的双重因素的交互影响,我市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仍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 一、基本情况 今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市企业内在增长动力继续增强,抗风险能力逐步提高。由于一季度我市经济增长惯性影响,受到非典疫情影响后的国民经济继续沿着平稳增长,质量提高的轨道上运行。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生产平稳。上半年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46.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增幅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春季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9.67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减少4.83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1.27千公顷,调减1.28千公顷;经济作物面积48.4千公顷,减少3.55千公顷。畜牧业生产除猪肉产量有所下降外,牛羊兔禽肉产量均有增加;渔业生产稳定发展,淡水渔产品产量增长迅猛。 (二)工业生产略有回落。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4.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增幅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3.1个百分点。其中4月、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4.3%和13.7%。在轻重工业结构中,轻工业产值194.08亿元,增长14.5%;重工业产值229.96亿元,增长20.9%。 (三)投资增速下滑。1-5月份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9.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7%,增幅同比下滑18.4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8.29亿元,增长18.1%;更新改造投资3.91亿元,增长32.9%;房地产投资48.29亿元,增长18.9%。5月份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4.91亿元,同比增长43.9%,表明投资已出现回升迹象。 (四)消费品市场基本平稳,销售增幅回落。1-5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物价继续运行于正增长区间,1-5月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2%。 (五)利用外资快于外贸出口增长。1-5月份实际利用外资5340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7%。1-5月份外贸出口12.2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7%,增幅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外贸出口2.62亿美元,增长30.6%,外贸出口已有所回升。 (六)财政增幅下降,金融保险形势良好,居民收入继续增长。1-5月份全市财政总收入62.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48亿元,增长21.0%,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分别回落0.5个和9.3个百分点。至5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96.19亿元,贷款余额1096.1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9.5%和43.5%。保险费收入14.19亿元,增长26.3%。1-5月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农村居民现金收入3150元,增长8.9%。 二、横向比较 从全省情况看,今年由于全省各地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一季度高速增长的平台上均有所回落。一是工业经济高位回落。1-5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增长28.3%,比一季度回落3.2个百分点;二是消费品市场顿现疲软。1-5月份全省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3%,比一季度回落2.7个百分点;三是地方财政收入明显下滑。1-5月份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3%,比一季度回落了8个百分点。 从各市横向比较看,受到非典影响后我市经济与全省各市排位基本不变,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居杭州、宁波、绍兴之后,为第4位,增长速度居末位;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杭州、宁波、绍兴、嘉兴之后,为第5位,增长速度居倒数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3位,增长速度居末位;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居第3位,增长速度居倒数第3位;出口总额总量居杭州、宁波、绍兴之后,为第4位,增长速度居末位。 三、原因分析 温州经济与全省各市差距的原因:一是长三角经济圈对我市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今年以来,我国三大经济圈呈现快速发展的带动作用,特别是长三角经济圈发展态势强劲。杭州、宁波、绍兴、嘉兴等市以长三角为载体,生产、需求和效益指标均快速增长。我市地处浙江南端,在全省各市中,离长三角经济圈距离最远,长三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市的效应没有显现出来。二是轻工业发展放慢。今年以来,由于消费升级使汽车、商品房、电脑、电子通信、高档电器商品等成为热销产品,带动重工业、科技型工业经济加快发展。1-5月份全省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1.65%,同比增长25.5%,超过轻工业增长6.9个百分点。今年全省建材、钢铁、仪器仪表、电子通信、化学纤维、石油加工增长尤其明显。我市经济以轻工业为主体,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三分之二,非典对轻工业冲击较大,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轻工业产值增长14.5%,重工业产值增长20.9%,轻工业低于重工业6.4个百分点。在我市主要轻工行业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增长10.9%,皮革、毛皮、羽毛及制品业增长11.6%,塑料制品业增长14.4%。三是大集团、大企业发展放慢。1-5月份全省超亿元企业613家,工业总产值2046.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44.3%,比去年同期增长35.2%,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台州等五市分别拥有超亿元企业158家、103家、136家、46家、3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38.45亿元、478.88亿元、383.10亿元、140.71亿元、117.56亿元,同比增长36.0%、40.7%、35.5%、45.5%、29.2%,所占比重为55.7%、49.07%、56.1%、33.5%、33.7%。我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3家,工业总产值96.7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22.8%,同比增长14.7%。我市超亿元企业在总量、增长速度、所占比重上都落后于全省及上述城市的发展水平。四是外向型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放慢。今年1-5月份全省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925.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0%,增长28.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分别为300.42亿元、258.38亿元、114.76亿元、98.03亿元,同比增长29.1%、34.5%、29.9%、28.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6.2%、26.5%、16.8%、23.4%。我市三资企业工业产值42.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0%,1-5月份仅增长2.5%。我市在外资经济总量、增长速度上都落后于全省及上述城市的发展水平。在出口方面,1-5月份全省外贸出口增长39.8%,宁波、嘉兴、绍兴出口增长达到40%左右,而我市仅增长23.8%。五是投资增速放慢。今年1-5月份全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3%,杭州、宁波、绍兴、嘉兴等市分别增长36.6%、50.7%、75.2%、38.2%,而我市仅增长18.8%,投资对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带来持续性的影响。六是县域经济发展放慢。一季度,我市11县(市、区)中,只有鹿城、龙湾、永嘉、洞头等4个县(区)GDP增长速度快于全市13.4%的平均增长水平,瓯海、苍南、文成GDP增长仅为10.3%、10.0%、9.0%,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也相对放慢。进入5月份,除部分县(市、区)在生产、需求方面有所好转外,大部分县(市、区)经济发展不容乐观,有些指标甚至出现负增长。 四、趋势判断 据经济总量指标趋势推断,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嘉兴与我市相差不到5亿元,今年我市规模工业经济总量有可能居杭州、宁波、绍兴、嘉兴之后,跌到第5位,比去年后移一位,工业经济是我市主导经济,直接影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位次。从投资总量上看,我市与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差距越拉越大,台州紧追我市。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今年我市将被宁波超过,居第三位,比去年后移一位。出口指标有可能被嘉兴超过,居杭州、宁波、绍兴、嘉兴之后,为第5位,比去年同期后移一位。2002年绍兴GDP与我市仅相差126.2亿元,如果绍兴GDP增长快于我市1个百分点,2004年绍兴经济总量将超过我市,我市GDP将居杭州、宁波、绍兴之后,为第四位。 据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在全省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杭州、宁波、绍兴、嘉兴等市依靠融入长三角的优势,呈现大投入、大引进、大发展的态势,而衢州、金华、丽水等市,原来的基数较低,现积极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大有后来居上的快速发展态势,台州与温州地域相邻,经济模式相似,兼具靠近长三角和民营经济二者优势。温州经济在前一轮经济快速增长中,发展速度连续多年居全省各市前列,其中1998年-2000年连续三年居第1位,2001年居第2位。从2002年开始,我市经济增长位次后移至第7位。2003年的一季度,我市GDP增长率居最后一位。 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温州按照“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在发展上有大方向,在资金上有大投入,在园区建设上有大手笔,在工业发展上有大举措,在三产发展上有大提高,在外资上有大引进,在发展环境上有大转变,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造就温州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温州模式的新超越,温州经济必定会实现新一轮的腾飞。 (市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