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


    2003年一季度,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鼓励出口的大环境下,我市工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的 “提速度、求拓展、创一流、重落实”的总体要求,克服国际经济增长放缓和伊拉克战争的不利影响,继续打响温州产品区域名牌,发挥我市民营机制优势,促使我市工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据对全市全部国有工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38.59亿元,同比增长21.0%,高出2002年全年增长速度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长速度提高1.7个百分点;当月完成工业总产值88.70亿元,同比增长18.1%,比去年同期增长速度提高2.3个百分点。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28.45亿元,同比增长20.2%,当月完成工业销售产值84.80亿元,同比增长17.7%。累计产品销售率95.75%,同比略微下降0.64个百分点,当月产品销售率95.60%,同比略微下降0.34个百分点,产销衔接情况基本保持良好趋势。
    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1、各县(市、区)均保持稳定增长
    一季度,全市十一个县(市、区)除文成县、泰顺县、洞头县三个县外,其他八个县(市、区)中,龙湾区的工业总产值居首位,以下依次为乐清市、瑞安市、鹿城区、瓯海区、永嘉县、苍南县、平阳县,总量分别为50.48亿元、44.80亿元、32.11亿元、30.92亿元、22.36亿元、19.03亿元、13.09亿元、11.81亿元,累计增长速度分别为31.8%、12.8%、21.1%、27.9%、18.8%、21.3%、10.4%、19.2%。从八个大县(市、区)来看,乐清市、苍南县的累计增长速度偏低,比去年同期均下降了5.7个百分点。
    2、股份制工业继续领跑整个工业经济
    从所有制情况看,股份制工业延续2002年的良好发展势头,继续领跑我市工业经济。一季度,我市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6.37亿元,同比增长28.5%;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69亿元,同比增长7.1%;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2亿元,同比增长24.0%;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35亿元,同比增长16.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42亿元,同比增长3.74%。除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以外,全市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24.28亿元,同比增长21.7%,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4.0%。
    3、重工业总量和增长速度均好于轻工业
    一季度全市轻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0.89亿元,同比增长17.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6.5%,当月完成工业总产值41.04亿元,同比增长16.6%。重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7.71亿元,同比增长24.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3.5%,当月完成工业总产值47.65亿元,同比增长19.4%。重工业所占比重比轻工业所占比重高了7个百分点,重工业的增长速度比轻工业快了6.5个百分点,与2002年全年轻重工业的发展情况相比,轻重工业之间发展的差距有所扩大。
    4、六大传统支柱行业发展不尽平衡
    一季度,产值排名前六位的行业依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传统支柱行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41.06亿元、37.24亿元、22.18亿元、19.07亿元、15.13亿元、12.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7%、21.9%、17.0%、11.2%、28.1%、23.3%。六大传统支柱行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46.91亿元,同比增长19.4%,占全市总量的比重为61.6%。
    二、我市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位居全省倒数第二,销售增长速度位居全省倒数第一
    2002年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居全省第四,比居于第五位的嘉兴市高23.47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三位,销售产值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二位。至今年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总量仍居全省第四,但比居于第五位的嘉兴市仅高出5.49亿元。从全省的发展情况看,我市工业总产值的发展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5个百分点,销售产值的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而2002年一季度我市工业在生产和销售的增长上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与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台州等五个兄弟市的发展情况比较来看,我市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销售上,增长速度均为最低,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五个兄弟市。在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上,分别低于兄弟五市12.6个百分点、16.1个百分点、14.7个百分点、8.9个百分点、5.4个百分点,在销售产值的增长速度上分别低于兄弟五市8.6个百分点、15.7个百分点、13.0个百分点、9.9个百分点、8.0个百分点。从兄弟五市的发展情况看,我市在全省总量第四的位置岌岌可危,预计在下月我市将会失去总量排名全省第四的位置。
    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总量上和增速上均低于兄弟五市
    一季度,我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44亿元,同比仅增长3.7%,低于去年同期增长水平7.5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9.8%,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个百分点,占全省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4.5%;实现销售产值22.27亿元,同比仅增长2.2%,低于去年同期增长水平11.6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国家级、省级新产品产值0.59亿元,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2.52%,总量占全市新产品产值的比重为4.3%;实现出口交货值11.95亿元,同比仅增长3.9%,占全市出口交货值总量的22.1%。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台州等兄弟五市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78.21亿元、142.31亿元、52.34亿元、59.60亿元、30.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7%、34.7%、31.7%、32.5%、19.9%,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8.0%、25.8%、22.5%、16.4%、15.9%。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兄弟五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发展情况均远远好于我市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3、新产品产值率偏低,迟滞我市工业经济增长
    一季度,我市工业实现国家、省级新产品产值13.88亿元,同比增长30.3%,高于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10.0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5.82%,低于全省新产品产值率3.48个百分点。国家、省级新产品研制、开发、利用速度的缓慢制约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台州等五个兄弟市分别实现国家、省级新产品产值36.22亿元,70.29亿元、22.18亿元、44.17亿元、26.55亿元,均高于我市国家、省级新产品产值的总量,同比分别增长61.0%、91.2%、41.6%、57.3%、47.9%,远高于我市新产品产值的增长速度。新产品产值率分别为5.7%、12.7%、9.5%、12.1%、13.5%,除杭州外,其他四市的新产品产值率均高于我市水平。
    4、出口增长的减缓制约我市工业经济增长
    一季度,我市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54.19亿元,同比增长20.5%,比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出口总量占全市销售总量的比重为23.7%,但在总量上和速度上仍然低于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台州等兄弟五市。在我市各大行业中,出口交货值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分别实现出口交货值15.86亿元、5.47亿元、5.35亿元、4.81亿元、4.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9%、10.3%、32.4%、16.9%、-0.04%。五大行业共实现出口交货值35.95亿元,同比增长18.8%,低于全市出口交货值增长速度1.7个百分点。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台州等五个兄弟市分别实现出口交货值119.34亿元、146.99亿元、67.90亿元、84.44亿元、63.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6%、33.2%、25.5%、36.3%、42.7%,出口交货值占各市销售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0.1%、27.6%、29.7%、24.2%、34.0%。
    5、大集团、大企业发展缓慢制约我市工业经济发展
    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23683家,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553.27亿元,户均工业总产值1078.10万元。全省共有303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亿元,共实现工业总产值955.17亿元,同比增长44.0%;其中超5亿元企业3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33.12亿元,同比增长55.8%;超10亿元企业1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81.07亿元,同比增长75.0%。我市3448家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38.59亿元,户均产值691.97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户均产值386.13万元。我市共有19家企业工业总产值超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9.38亿元,同比增长18.7%,低于我市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2.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超亿元企业平均增长速度25.3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超亿元企业总量的4.1%;其中超5亿元企业1家,工业总产值5.15亿元,同比增长25.3%,超10亿元企业没有。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台州等兄弟五市分别有超亿元企业88家、51家、27家、59家、23家,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324.10亿元、242.01亿元、68.94亿元、153.86亿元、56.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3%、51.6%、66.4%、45.3%、30.2%;其中超5亿元企业各有10家、11家、2家、6家、2家,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74.53亿元、165.37亿 元、15.98亿元、44.48亿元、15.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2.3%、56.0%、61.7%、83.9%、15.0%;除台州没有超10亿元企业外,其他四个兄弟市分别有超10亿元企业6家、3家、1家、1家,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46.25亿元、111.80亿元、10.50亿元、12.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8%、74.1%、90.0%、117.0%。杭州等兄弟五市大集团、大企业的长足发展有力的拉动了当地工业经济的发展,而我市大集团、大企业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增长却起到了迟滞的作用。
    三、几点建议
    1、以建设国际性轻工城为载体,推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努力提高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我市工业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为主体,辅以少量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仍然是以庞大的数量和低廉的价格取胜,这种产品档次决定了我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寻求科技含量高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支柱行业的发展。从今而后,我市工业经济在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必须加大对传统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传统行业的技改投入,研究开发和利用新产品,提高国家、省级新产品所占比重,做大、做强、做优传统支柱行业企业;以建设国际性轻工城为依托,推进我市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城市化进程,提高产业和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按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要求,有重点的发展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形势不好的传统行业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做到优胜劣汰;加快现有的国家级基地建设,努力再建一批“国”字号生产基地;鼓励企业实行品牌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进一步打响“温州制造”的区域品牌,有力的促进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2、加快改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我市工业发展后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发展环境的竞争。环境会带来机遇,机遇也会选择环境,抓环境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经济发展环境不仅要抓硬件环境,更要抓好软件环境。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大力度吸引外商到我市投资的时候,经济发展环境更显重要。投资者不但重视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基础配套设施,同时也十分重视当地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从目前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省内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台州等五个兄弟市相比没有优势。在招商引资之前要先搞好各工业园区的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而不能出现边盖厂房边进行工业园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不要给各投资商造成对我市经济发展硬环境的怀疑,导致对投资的迟疑。在经济发展软环境方面,我们尤其要注意政策环境、治安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不能因为某个服务环节而把投资者拒之门外。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和产品的积聚和升级
    为了推进我市产业和产品的积聚和升级,有效加快城市化进程,切实推进现代化温州的建设,推进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规范工业园区的管理机制,提升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是当前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重要任务。各级领导、经济管理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总体要求,优化产业功能布局,推进工业园区调整提高,通过规划引导和实施规划管理,逐步形成布局结构合理、整体发展协调、积聚效能强劲、区域特色明显、设施功能配套的工业园区新格局,使工业园区成为温州体制创新的先导、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面向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
    4、鼓励企业出口,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拉动我市工业经济发展
    一季度,我市工业出口与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台州等兄弟市相比增长速度较慢。我市在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要鼓励出口,鼓励企业获取自营出口权。企业在通过产品出口时可以学习国外企业先进和比较完善的管理经验,可以吸引国外企业参股,吸引国外企业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或进行技改,增强国外企业在我市企业中的能动性,加大我市工业与国际上的联系,加速资金的回流,避免国内的“三角债”现象。政府部门在鼓励企业出口的同时要加大对各国经济政策及各类产品技术标准的了解,多向企业发布有关各国的经济动向,发布有关各国政局和经济形势,引导我市工业企业向良性出口发展,有力拉动我市工业经济向前发展。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加大力度吸引外商投资是我市今年开放型经济工作的重点。各级领导、经济管理部门要吸收其他地区招商引资的经验,成立“一站式”管理服务,24小时审批服务,大量削减不必要的审批职能,削减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增加部门的服务职能;设计好工业园区,为外商到我市投资提供便利条件,力争我市开放型经济取得实质性突破。
    6、扶优扶强,培育和发展企业集团,努力促进工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
    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使我市工业企业加大集团化发展步伐。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企业集团的扶持力度,培养一批发展势头好、科技含量高、增长后劲足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形成一批龙头企业集团,带动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工业产业链,以优势规模产业支撑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还应加强中小企业在融资、技术开发、信息交流、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为企业办事的效率和质量为企业搭桥,使中小企业能就近寻找配套的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政府部门要重点扶持一批优势企业,把它们培育成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使我市工业企业的规模形成梯次,使这部分优势企业成为今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确保我市工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促使我市工业经济健康有序,稳定的向前发展。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