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新世纪 实现新发展 |
—— |
——1998年以来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998年以来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拓创新,全面奋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新的发展。过去的五年,是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大步迈进的五年;是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活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城市面貌改变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 一、经济发展保持领先格局,国民经济登上新的台阶 1998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排除多种干扰,加强宏观调控,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新温州这一主题,坚持不懈地扩大内需,使国民经济在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平台上运行。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54.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7年增长81.2%,年均递增12.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217元,比1997年增长66.2%,年均递增10.7%。五年累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25.57亿元,相当于上个五年的2.1倍。五年来国民经济连续保持12%以上的年递增率,使温州在全国、全省领先发展的格局得到进一步稳固,地位进一步上升。五年GDP平均增长率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分别比杭州、宁波市高出0.8和0.7个百分点。五年的良好发展态势,提升了城市竞争力,缩小了与先进城市的差距,也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发展基础。 五年来,我市宏观经济运行质量快速提升,财政调控能力明显增强。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26.26亿元,比1997年增长2.3倍,年均递增26.7%,高于GDP增长14.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6.4%提高到12.0%。五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97.38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9倍。地方财政支付能力显著增强,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68.75亿元,比1997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25.9%,为我市的社会经济加快发展,改革事业的深化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财力保障。 二、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逐步化解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优化。2002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8.7:58.5:32.8调整为5.3:56.7:38.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下降3.4和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按照“有进有退”的思路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五年来共调减粮食播种面积105.1千公顷,调减幅度35.7%,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粮食播种面积调减最大的时期。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粮经比从1997年的78.5:21.5调整为64.2:35.8,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提高了14.3个百分点。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平稳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200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95.15亿元,比1997年增长24.8%,年均递增4.5%,农林牧渔业结构也由1997年的46.7:2.1:16.6:34.6调整为39.4:2.5:16.6:41.5,林牧渔业比重上升了5.2个百分点。在工业经济结构中,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大力培育科技型、“三型” 企业,做大、做强、做活企业,使企业的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全市已形成皮鞋、电器、打火机、眼镜、制笔、塑料、包装印刷等13个全国生产基地,规模以上工业家数增加到3521家,其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由1997年36.1%提高到46.3%。在第三产业领域,交通运输、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行业发展迅猛,其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由1997年34.2%提高到40.1%,服务业产业层次明显提高。 三、工业化进程继续推进,为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主导作用 以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工业化进程。2002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24.51亿元,比1997年增长82.9%,年均增长12.8%。国有企业通过战略性改组、改制、改造,提前实现了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三年改制改革和脱困目标。大量民营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涌现出一批规模快速扩张的成长型企业。200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有174家,超五亿元有14家,超十亿元企业有4家。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粗放增长的格局得到改变。全面反映工业经济状况的效益综合得分182.7分,比1997年提高了28.7分。1997-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年均递增25.5%;利润额年均递增33.0%,出现了销售增长快于生产增长,利润增长快于销售增长的良性循环格局。质量立市、信用温州建设取得很大进展,温州产品在全国的声誉明显提高。至2002年,我市拥有7个国家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42个国家免检产品,88个省级著名商标,67个省级名牌产品。这些国家级的生产基地和企业品牌,构筑了温州企业的良好竞争实力和未来发展基础。 四、市场配置资源程度明显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逐步增强 市场取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基本确立,除极少数带有公共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外,产品价格均由市场决定。以专业市场为特色的一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迅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新型劳动关系初步确立,混合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大量民营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涌现出了一批规模快速扩张的成长型企业,2002年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76%。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初步建立了政府调控体系,市、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改革审批制度,积极推进办事大厅、服务中心、网上审批等工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住房、医疗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近几年来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举措,在加强规划引导、促进结构调整、弥补市场不足、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面从城市扩大到农村,从企业扩大到事业单位,提高了征缴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实现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建立并实施了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实施基本养老保险职工67.7万人,实行最低生活保障7.25万人,比1997年增长5.3倍。正是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程度的提高,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成为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源泉。 五、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城市建设加快 五年来,投资总量一年一个新台阶,呈现国家资金和民间资金两个轮子一起上的局面,投资总量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6亿元,比1997年增长1.2 倍,年均递增24.1%。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19.77亿元,比上个五年增长1.3倍。其中,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97.6亿元,比上个五年增长2.8倍。五年来共建成省市重点工程项目119项,温州电厂二期、珊溪水利枢纽工程、金温铁路等重大项目先后竣工投入使用,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里程130公里,进入了全省“四小时交通圈”。港口年吞吐能力从1997年的897.13万吨上升到2060万吨,金温铁路建成4年来累计运送旅客1404.16万人,温州机场旅客吞吐量五年累计达到846.81万人。温州正向东南沿海的重要交通枢纽迈进。 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大城市建设投入的力度。拓宽市区和强镇范围,扩大强市强镇的经济管理权限,推动了城镇建设。乐清、瑞安、平阳、苍南4个县市跨入了全国百强县的行列。全市城镇人口比率已达到51.5%。“东移西扩”构筑了现代城市的初步框架,市区十大标志性建筑、十大公园和十大道路建设进展良好,使温州城市面貌焕然一新。1997-2002年,全市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339亿元,竣工面积1103万平方米,为创建文明城市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六、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五年来,我市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实施外贸多元化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2002年我市进出口总额34.54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6.5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4倍,年均递增37.9%。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01.7亿美元,其中出口76.6亿美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数倍;2002年,我市外贸依存度达到27.1%,比1997年提高18.4个百分点。目前我市已与世界上16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在美国、巴西等国家创办8个专业市场,使温州经济从国内走向世界,拓宽温州经济发展空间。五年来,我市累计利用外资3.01亿元。 走出温州,充分享受各地资源优势。目前,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的达154万人,投资总额1050亿元,创办工业企业1.57万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创办市场100多个,年成交额806亿元,相当于温州市场之外还有“两个温州市场”。温州经济向全国范围拓展,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也放大了温州经济。 七、“科教兴市”战略全面实施,“文化温州”建设步伐加快 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加了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加大了人才引进、培养的力度,科技教育事业在自身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2002年,全市全社会科技三项费投入1.1亿元,比1997年增长3 倍,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0.05%上升到0.1%。据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市科技综合实力在全省的位次上升到第4位。2002年末,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9.92万人,平均每万人中口拥有人才资源数134人。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体系日益完备。2002年全市各类学校在校生122.83万人,占总人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