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温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 2002年,我市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上年的增势,继续保持快于GDP的增长幅度,对我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拉动作用。 一、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的特点 (一)、投资总量居全省第三,增幅下降 2002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了5.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增幅低6.9个百分点。我市投资总量仍居全省第三位,略高于嘉兴和绍兴。从投资区域分,城镇投资完成287.85亿元,增长18.8%;农村投资完成99.90亿元,增长19.5%。从投资规模分,全部限额以上投资完成296.02亿元,增长26.8%;限额以下投资完成91.73亿元,增长11.0%。 (二)、房地产开发增幅为各类投资之首 2002年,我市房地产投资完成112.74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增幅回落30个百分点。房地产业经过上年的高速增长,今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增幅逐月下降,开始转入平稳增长时期,但其增长幅度仍为各类投资之首,对投资增长仍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商品房开发规模持续扩大,2002年房屋施工面积达1432.65万平方米,增长20.3%,其中住宅为1115.27万平方米,增长20.4%。竣工房屋面积达271.06万平方米,增长19.4%,其中住宅212.81万平方米,增长20.2%。商品房空置面积持续下降,预售面积433.96万平方米,增长19.1%,说明居民购房热情未减。 (三)、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减少 在城镇投资中,我市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33.18亿元,比上年增长33.7%。第三产业投资占城镇投资的81.0%,提高了10.3个百分点。教育投资进一步增加,2002年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业投资20.89亿元,增长32.9%。茶山高教园区掀起投资高潮,完成7.99亿元,比上年多2.27亿元;温州中学等一批重点中学投入3.7亿元;温州国际会展中心完成2.33亿元,已竣工投入使用;中心区的博物馆、科技馆等项目完成2.05亿元。这些重点项目的高投入为“十五”期间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珊溪水利工程进入扫尾阶段,电力的城网、农网建设高潮已过,温州电信局省批计划大幅减少,使水利、电力及邮电通信投资比上年分别下降了49.1%、38.1%、34.9%。2002年我市基础设施投资未能实现同步增长,完成投资90.9亿元,比上年下降了9.1个百分点。为创建全省“四小时交通圈”,我市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甬台温高速公路完成投资20.亿元,新增高速公路53公里。2002年交通运输完成34.23亿元,增长15.2%;城市建设投入23.75亿元,增长42.1%。 (四)、非国有投资日趋活跃 2002年,我市非国有投资完成269.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增速提高了3.8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占主导地位,分别占95.8%和88.3%。随着特色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非国有投资空间进一步拓展,涉及行业逐渐广泛,使我市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2002年国有投资完成118.05亿元,增长3.8%,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主要分布在交通、邮电通信、市政建设及教育等领域。 (五)农村投资增幅高于城镇,乡镇企业起决定作用 2002年,我市农村投资完成99.90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增幅提高7.8个百分点,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镇投资。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促进企业主投资热情高涨,但由于城市工业用地稀少,同时也因为城市土地价格昂贵,许多企业移师农村,各种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使我市农村投资增幅逐年上升。其中农村乡镇工业企业投资起主要作用,全年完成46.68亿元,增长37.9%,占农村投资的46.7%。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房地产业存在隐患 近两年来,我市房地产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市场供需两旺。但在繁荣背后的问题值得注意,主要有:一是房价过高。我市城市房价已处于高价位,市中心的住宅价格基本在6000元/平方米以上,最高则达8000多元,周边地带的房价突破4000元,市区已难觅3500元以下的房子。如此之高的房价比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毫不逊色,但我们的城市规划、居住环境以及生活空间很难与之相比,促使很多人异地投资置房,大量的资金流出温州。二是住宅供应结构失衡。目前我市开发的楼盘均为楼层高、套型大的“高大”住宅,12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房凤毛麟角,政府主导开发的经济适用房面积日益扩大,与真正需要住房的中低收入阶层的意愿不符。“高大”住宅容易引起投机炒作过度,造成住房入住率低,使真正的消费需要减弱。三是开发商盲目乐观。开发商看好市场,不顾自身实力,以天价投标地块,以至市区地价飚升,使房地产存在泡沫隐患。实际上,由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管理的不规范,资金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开发资金主要来源是定金及预付款,达94.19亿元,占本年到位资金的66.3%,国内贷款占17.0%,企业自筹资金很少,仅占6.8%。一旦国家严格整顿房地产市场,切断资金链中的某一环节,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在房地产持续增长的形势下,要清醒地对待存在的问题,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 (二)更新改造投入比重过低 新改造投入是社会经济内涵增强机制,是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有效途径。2002年,我市全社会更改投资为66.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仅为17.2%,在全省属属较低水平。从增幅看,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5.1个百分点,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目前工业经济仍是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全年制造业投资完成82.74亿元,增长45.1%,其中技改投入完成44.91亿元。由于工业园区的建设,技改投资中包含大量的土地购置费、厂房建设,真正用于技术进步的投资增长不明显,技术投入对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的作用相对减弱。 (三)、各地区间投资力度不一 我市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根据2002年GDP增长情况,显示南部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北部经济增长。从分县(市、区)来看,2002年龙湾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8.12亿元,增长40.6%,总量与增幅均居第一位,其中开发区完成25.51亿元,增长70.3%。其次投资总额超40亿元的是乐清市44.72亿元和瑞安市42.23亿元,乐清市投资额首次超过瑞安市。南部各县除总量很小的文成、泰顺两县外,增幅都低于全市平均增幅,瑞安增长3.8%,苍南增长3.9%。鹿城、永嘉呈快速增长,分别增长35.2%和30.7%。 三、对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一些建议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三部马车,从我市现状分析,内需比外需拉动的力度大,投资比消费的增幅大,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1、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企业大型化 过高的地价和房价,大大地增加投资成本,会让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要不断在硬件和软件上优化投资环境,激发各方来温投资的积极性。适应我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研究提出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明确投资重点。改变我市投资规模偏小的现象,引导企业向大型化发展,积极探索激励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政策和措施,着重扶持产业升级优化,加大技改贴息力度。 2、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筹资渠道 2002年我市城镇投资资金来源中,发行债券、股票、集资和利用外资仅占3.3%。要放宽金融环境,扶持一批效益好、潜力大的企业上市,按照我市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和全社会个人资信制度,尽快落实住房补贴资金,提高实际住房消费能力。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偏低,属于经济发展的“短腿”,要加大利用外资工作的力度,优化利用外资的政策。要鼓励民间投资,2002年我市金融存款余额为1413.92亿元,存贷比例为66%,除金融机构正常存款准备金和呆账资金占用外,尚有大量资金闲置,要真正激活和用好这一部分民间资金,不断扩展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将是支持投资增长的一支生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