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2002年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

——


    2002年,在国家积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下,内需持续扩大,我市消费品市场出现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市批零贸易业实现销售总额100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增幅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这是继1998年以来达到的最高增速。消费品市场呈现稳中趋旺的发展态势,市场繁荣活跃,消费热点凸现,特别是汽车、电脑、手机等成为我市居民家庭新一代领航消费品。
    一、消费品市场主要特点
    消费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温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增速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餐饮业增幅仍居榜首。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6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自1999年来餐饮业增速连续4年位居榜首;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总额347.23亿元,增长12.4 %;其他行业实现零售总额80.71亿元,增长8.3 %。
    分地域看,城市市场发展快于农村市场。市、县城市实现零售总额330.01 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县以下农村实现零售总额161.08亿元,增长7.7%,但城乡增幅差距比上年缩小。
    从经济成份看,个私经济继续主导消费品零售市场。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总额35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72.6 %。
从三大中心城市比较看,零售总额和增长速度均居第二位。2002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杭州市(523.53亿元)、温州市(491.09亿元)、宁波市(462.87亿元);增长速度分别为:杭州市(14.1%)、温州市(12.0%)、宁波市(11.8%)。
    消费热点档次提升。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假日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人们的消费理念有了很大转变,驾车出游、在外用餐的人数明显增多。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市消费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居民消费已逐步进入新一轮周期,农村居民消费从百元级向千元级、万元级发展,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向万元级、10万元级发展,突出表现在汽车、电脑、通讯消费成为引领消费增长的潮流。
    汽车消费热。在入世效应等因素影响下,2002年汽车成为我市最热的消费热点。曾经作为生产资料、作为权利地位身份象征的汽车已经由经营、公用为主转入家庭私用为主,并进入普通家庭。各类汽车展销火爆,驾校学员爆满,无不勾画出一个前景广阔的汽车市场。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类别中,零售汽车数量21534辆,汽车类实现零售额为25.90亿元,比上年增长49.5%。同时,汽车热还带动了石油制品消费的高增长,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零售额为5.85亿元 ,增长48.3%。
    通信等电子产品消费热。2002年各类电脑、通讯专卖市场销售大幅增长,手机、电脑的普及率迅速上升,限额以上数据表明:通讯器材类实现零售额为1.44亿元 ,增长51.7%;文化办公用品实现零售额为1.68亿元 ,增长42.1%。
    住房消费热。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7.2%,虽增幅比上年下降31.5百分点,但仍为各类投资之首。持续的住房消费热带动住房装修市场的增长,进而促进家庭耐用消费品和其它消费品的更新。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类别中,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实现零售额为1.23亿元 ,增长40.8%。
    城市居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家用汽车12.25辆、家用电脑50.75台、移动电话168.50部。从消费结构的升级和高档化看,新的消费热点在2002年明确形成,为今后几年消费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贸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我市流通市场被企业家看好,贸易企业开始向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地发展。新开业的时代广场购物中心,是由我市5家强势企业联合投资的,商场面积达1万9千多平方米,汇集国内外300多种品牌,是我市一艘堪称规模最大、品位最高的“百货航母”。刚开张的五马广场商城的建设也是高起点、大手笔,建筑面积达7000平方米。与此同时,原来的大型超市也不甘落后,纷纷扩大规模。好又多超市兼并了一墙之隔的原桑拿中心,建筑面积由6000平方米扩大到8700平方米,人本超市6000多平方米的水心店也签订了合同,连锁门店数比上年增加11个。贸易企业积极调整布局结构、业态结构和经营结构,通过树强扶优,快速形成了一批对全市贸易业起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群体。到2002年底,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法人数为294个,比上年增加22个;实现销售总额424.01亿元,增长23.7%。全市已涌现年销售总额超亿元贸易企业102家,比上年增加16家。其中,5至10亿元贸易企业9家,增加1家;10亿元以上企业5家,增加3家。
    民营贸易、餐饮企业活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市流通领域深化改革,抓住机遇,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战略,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的步伐,把发展民营企业作为稳定、发展经济的新途径。通过企业间的重组、联合、兼并、收购,推进了流通产业的多元化、市场化进程。在贸易、餐饮业的所有制形式上,已从国有、集体为主,发展成为国有、集体、私营、股份、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流通新格局。这样明晰的产权关系、多元的产权主体和有效的产权结构,极大地调动了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激发了民营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在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中,非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总额 242.88亿元,增长43.6%,非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9.3%上升到57.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销售总额181.13亿元,比上年增长4.2%。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销售总额增幅高于平均水平的有5种经济类型:联营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企业,分别增长155.0%、72.8%、40.6%、32.4%、29.3%,实现销售总额分别为7.55亿元、46.06亿元、31.22亿元、156.98亿元、51.50亿元。 同样,在限额以上餐饮业的营业总收入中,按比重排名前三位的是: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外资企业,分别为31.1%、23.0%、18.1%,尤其是私营企业发展迅猛,营业总收入增幅为84.5%,超过平均水平59.1个百分点。
    节假日及会展消费效应明显。节假日消费和各类庆典、会展活动促进了市场的繁荣。贸易企业抓住重大节庆商机,大力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活跃了市场气氛,刺激了居民消费。如10月份,以“黄金周”为契机,我市又成功举办中国轻工产品博览会、浙江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和温州中学百年校庆三大活动,营造良好的商业氛围,全市消费品零售额增幅达13.2%,这也是2002年增速最高的月份。
    景气指数不断攀升。2002年第四季度,全市批零贸易业、餐饮业景气指数为141.2点,与上年同期相比提升了17.1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也随之升高,信心指数为129.4点,提高17.2个百分点。
    促进我市消费品市场稳中趋升的主要因素:我国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为消费品市场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温州以打造国际性轻工城为契机,实施名牌战略,形成一批行业优势强、产品品牌硬、辐射面积广的轻工产业群体,为消费品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商品;温州民间资金实力雄厚,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成为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支撑;节假日的增多为消费者提供了购物时间和消费氛围,商家开展的各种促销活动带动消费增长。
    二、进一步促进消费品市场良性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2003年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又一个很重要年份,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成为居民消费以更高水平和更快速度增长的政策契机。全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提速度、求拓展、创一流、重落实”,提速度,就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促进三大需求。尽管当前我市消费形势出现了积极变化,但仍面临着不少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寻求对策,提升我市的消费水平。
    引入物流理念,培育星级市场,实现市场信息化。温州市场体系发育早,因机制灵活、专业性强、辐射范围广的特点而闻名全国。随着国内各地同类专业市场的兴办,新型物流业态的出现,温州专业市场原有的先发优势正逐渐丧失,发展空间越来越小。2002年,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为353.46 亿元,位于杭州(692.07 亿元)、绍兴(691.38 亿元)、宁波(580.22 亿元)、金华(485.34 亿元)、台州(354.66 亿元)之后,居第6 位;2002年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排名前10位的,均与温州无缘。并且,在温州的499 个商品交易市场中,只有温州服装市场、温州数码科技广场、温州电脑市场、温州陶瓷品市场建立了网站、网页,但电子商务交易额却为零。因此,需要尽快扩展交易功能,采用现代化的交易手段,提高效率来建立新优势。各有关部门应围绕温州市场的繁荣和发展,积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市场,把传统意义上的市场纳入现代物流领域,以尽快实现市场功能的升级。要以先进地区为榜样,特别要学习和借鉴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年成交额229.98亿元)在做优做强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学习外地的新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积极在如何推进市场交易手段创新,培育市场新优势方面开展实践,把市场定位于物流的枢纽,加速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特别对温州市成交额最大的几个市场,如瑞安商城(年成交额46.70亿元)、温州商贸城(年成交额37.31亿元)、浙南农副产品中心市场(年成交额31.22亿元),建设网上商品市场,用先进的互联网手段对市场进行资源整合,将市场内商品信息置于国际互联网,为商品供求双方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交易环境,使得商品的交易能突破地域与时间限制,从产地市场逐步向区域化、全国性集散地市场发展,力争把温州的市场建成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星级市场。  
    重视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同步发展。2002年,全市县以下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7.7%,比城市增速低6.5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较慢。首要原因还是农村居民收入较低。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91元,比上年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091元,增长8.7%,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87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次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不断向城市集聚,购买力随之向城市转移。另外是农村消费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的不完善,使农民购物很不方便,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实现。因此,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缓解主要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要把支援和保护农业的方式转向增加农业的资金、人才、科技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发展高特优农业和绿色环保农业,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将政府投资和政策导向逐步向农业、农村 、农民倾斜,要因地制宜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同步发展,避免农村发展滞后给整个消费市场的发展造成制约。
    更新观念,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让旅游促进消费。要保持消费品市场持续快速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在依靠本地居民扩大消费支撑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同时,要在开发消费资源上大做文章,要让旅游带动消费大市场。旅游产业是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产业,我市的旅游业整体发展还是比较快的,旅游人数不断增多,旅游经济效益日益明显,但“吃、住、行、游、娱、购”要素之间的发展还不够平衡,最为薄弱的环节是购物。明显表现在,2002年游客接待人次156.22万的两个国家级风景区雁荡山、楠溪江,景区内几乎没有温州名优产品的销售网点,因而别的景区就可能更是空白点了。旅游商品购物在旅游六大构成要素中最富有弹性,吃、住、行、游、娱消费基本有限,但购物消费可能是其它消费的好几倍,也可能是零消费,关键是要做好旅游商品开发这篇文章。要根据温州产业特色,温州的轻工产品在历史上就很知名,随着质量立市、名牌兴业、信用温州战略的实施,无论在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品牌形象,都位居全国前列,在中国轻工十大行业中,温州拥有5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中国名牌、22个全国免检产品、8个“国”字号生产基地,这些国家级的生产基地和企业品牌构筑了温州轻工产品良好的竞争实力。如能将代表温州的特色和水平、规模和档次的名牌产品的连锁网点开到景区内,或在景区附近开一家大型的温州名优产品购物中心,以鲜明的特色来吸引游客,将为旅游购物消费的发展打开较大空间。此外,景区内的餐饮业要进一步挖掘潜力,不断推出各种形式的美食活动,形成正餐、快餐、温州名小吃相配套,正宗菜系和特色菜互为衬托的餐饮市场,迎合游客的消费需求,吸引游客就餐,充分调动餐饮市场的活力,让旅游促进消费。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