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信息
生产跃上新台阶  效益再创新水平

——


——2002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02年,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鼓励出口的大环境下,我市工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精神,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重点,深化企业改革,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技术改造,努力提高、优化传统产业;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和产品的集聚和升级;努力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激发广大职工的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02年,我市工业系统和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克服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的不利影响,打响温州产品区域品牌,发挥民营机制优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2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全市全部国有工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5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工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十一项评价考核指标综合得分182.71分,比上年提高3.41分;全市实现利税总额9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利润总额49.77亿元,比上年增长29.7%。  一、工业生产的特点 1、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2002年,我市工业生产逐月稳步攀升,月产值从年初的66.15亿元,攀升到12月份的126.48亿元,全年月平均产值达87.56亿元,比2001年月均产值增加了19亿元。 2、重工业发展快于轻工业,轻工业比重高于重工业 全年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2.77%;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96.27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7.23%。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比轻工业快了2.7个百分点,而轻工业的比重比重工业高了5.54个百分点。随着创建“国际性轻工城”的进程不断加快,轻工业经济发展优势将更加突出。 3、股份制工业领跑整个工业经济 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公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拉动工业快速增长。2002年我市国有、集体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74.5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他所有制的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76.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2.9%。其中: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0.53亿元,比上年增长25.0%,高出工业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股份合作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50.90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2.40亿元,比上年增长5.9%;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0%。 4、重点工业企业的发展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市已有累计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174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22.5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0.21%,比上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在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中,超5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4家,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41.2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13.44%,其中超1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4家,分别为东方集团公司20.81亿元,正泰集团公司18.13亿元,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13.46亿元,温州华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12.77亿元,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5.1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2%。 5、工业结构调整及对传统行业的扶持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几年来,我市工业围绕服装、皮革、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塑料制品、普通机械、电气机械等传统支柱行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努力扶持传统支柱行业,做大做强支柱行业企业。2002年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0.48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6%;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8.24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7.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塑料制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8.80亿元,比上年增长27.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普通机械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0%。六大传统支柱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39.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9%。经过几年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扶持重点支柱行业,我市工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六大支柱行业规模突显。 6、产销衔接良好,有力的保证了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2002年,我市工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008.46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实现工业品出口交货值23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出口交货值率为23.6%,内外销市场俱佳。全市工业产品产销率95.98%,与上年基本持平,产销衔接情况良好,确保了我市工业生产健康快速的增长。 7、区域经济更加突出 2002年,全市十一个县(市、区)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的有鹿城区146.76亿元,比上年增长24.0%;龙湾区207.37亿元,比上年增长26.5%;瑞安市138.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乐清市193.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8%。两区两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8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5.3%。其他各县(市、区)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为:瓯海区9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洞头县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永嘉县82.87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平阳县7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苍南县5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文成县2.31亿元,比上年增长8.4%;泰顺县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 二、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明显 2002年,我市工业经济总体水平继续提高。2002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十一项考核评价指标综合得分182.71分,比上年提高了3.41分。与2001年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14.04%,提高了0.4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9.34%,提高了0.1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31次/年,提高了0.03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5.41%,提高了0.3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6150元/人,提高了2688元/人;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95.98%,提高了1.24个百分点;亏损率2.27%,提高了0.54个百分点。 1、绝大部分行业实现盈利 在全市32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全年盈亏相抵后实现盈利的有31个行业,盈利超过1亿元的有13个行业。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利润9.56亿元,居各行业首位,其它居于前列的依次为: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6.86亿元,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5.31亿元,塑料制品业3.58亿元,普通机械制造业3.33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67亿元,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35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15亿元。从利润增长情况看,支柱行业增长较快,其他行业相对较慢,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增长了三分之一。 2、股份制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比重进一步提高,盈利状况良好 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2002年我市股份制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个数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也日益提高。实现利税、利润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制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达2999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85.2%。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中的亏损企业只有80户,仅占全市亏损企业的56.3%。股份制及股份合作制企业拥有资产649.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78.9%;完成产品销售收入785.5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80.6%,比上年增长23.3%;全年实现利税总额78.2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的83.8%,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实现利润总额42.95亿元,占全市的86.3%,比上年增长31.3%。 3、轻工业利润增幅快于重工业,轻重工业效益差距缩小 与上半年比较,轻重工业利税、利润增速明显加快,但轻工业快于重工业的格局没有改变。全年轻、重工业实现利润分别为22.64亿元和27.13亿元,同比增长30.4%和29.1%,轻工业利润增幅比重工业高出1.3个百分点,但与上半年比较轻重工业利润增幅的差距大大缩小,其中上半年轻工业利润的增幅比重工业快近13个百分点。列入全国考核的七项经济效益指标中,有4项考核指标轻工业好于重工业,有3项指标重工业好于轻工业。轻重工业的七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得分分别为136.61分和144.45分,差距基本上与上半年持平。 4、技改投资力度加大 2002年,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加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8.81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9.28亿元,同比增长13.3%。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技改投资主要集中于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二者合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额16.2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技改投资额的84.5%。从分行业来看,技改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行业有8个行业,合计完成投资额14.0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技改投资额的73.0%,而其它23个行业仅占27.0%。塑料制品业完成技改投资额2.61亿元,列各行业之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技改投资额2.15亿元,列第二位。 三、几点建议  1、以创建“国际性轻工城”为依托,加快我市十大产业集群的发展 我市工业经济以区域化生产为主,在轻工行业方面主要有十大产业生产集群,分别为服装、皮鞋、包装印刷、制笔、塑编、制锁、眼镜、打火机、剃须刀、纽扣拉链行业。市委、市政府根据温州工业经济实际情况,提出把温州建设成“国际性轻工城”。在创建“国际性轻工城”的进程中,我们应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大十大产业集群的建设,加快十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步伐,为我市创建“国际性轻工城”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2、扶优扶强,培育和发展企业集团,扩大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     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市加快工业企业集团化发展步伐,培育、发展和壮大集团企业规模更显重要。我市工业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2002年超亿元企业174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14家,超10亿元的企业4家。超亿元企业个数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还不到5%,我市工业经济做大做强的任务还很艰巨。政府部门在扶优扶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重点扶持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紧密,发展后劲强的企业及集团,形成和组建龙头企业集团,以优势规模产业支撑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要促进我市重点骨干工业企业、市“三型”工业企业生产持续扩大,把它们培育成行业的龙头,减少外界的影响,使我市工业企业的规模形成梯次,确保我市工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3、加快工业产业和产品的调整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要围绕行业和产业的战略性调整,产品和市场的适应性调整两大战略部署,加大对传统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传统行业的技改投入,提高传统行业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增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力争我市传统行业焕发青春,重新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增长点。同时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升我市工业经济档次,主动适应产业转稳的要求。     4、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促进工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     2002年,我市工业虽有长足发展,但是一些重点企业的发展优势掩盖了一些中小企业的生产困境,中小企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中小企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体,要使我市工业能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还应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加强对中小企业在融资、技术开发、信息交流、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为企业办事的效率和质量,为企业牵线搭桥,使中小企业能就近寻找配套的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这样既能加快资金周转,促进企业生产,同时又能降低运输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脉络清晰的行业链形成我市工业优势和增势。当前尤其要在资金上给予中小企业最大的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各金融机构应当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努力改进金融服务;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要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开拓国际市场,使我市工业经济健康、有序、稳定的向前发展。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